在不同的评价方法中老师的身份是不同的,那么它所残剩的效果也是各不相同的。如:在游戏之初,娃家家的成员整天忙于“购物”,“家”只是他们购物后的储藏室。于是老师就以角色的身份——妈妈加入到孩子的游戏中,“家里怎么搞得,一样东西也没有的?”于是,便和娃娃家的其他成员一同商量家的布置——拼了沙发,做了电视机,接着爸爸便在家里看起了电视,还邀请其他人来家做客,妈妈说:“我们的家,美吗?”让大家看看美丽的家。此时老师是参与者,用自己的角色身份评价游戏,帮助孩子树立了“家”的概念。而到了游戏后的讲评时,老师运用开门见山型的评价方式,直接让家庭成员来介绍今天娃娃家的变化,引起大家的关注,,在满足孩子对变化所产生的效果后,再提出“那么家里还有些什么呢?”引发孩子们的讨论。此时,老师是旁观者,把空间留给了孩子,让孩子通过自己的讨论去发现“家里还有什么?”
不同的评价方法,帮助老师以合适的身份评价游戏,有更多的时间和耐心去关注幼儿的游戏,倾听孩子的需求,这样就让孩子获得了更多的自主空间,在这样的空间中,孩子可以更多地满足自己游戏的需要,玩得更快乐。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变得有主见,是非观念也逐渐明确和增强,很乐意对自己、对他人的言行做出评价。此时,让幼儿来评价游戏,能够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例如:餐厅的游戏中老师将“服务员”的活动用录像记录下来,在评价时运用“情景再现法”让孩子自己发现“服务员”的行为,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做出判断,老师用语言引导幼儿的观察“服务员做了哪些事?”“他先做什么,在做什么?”这样的提问引领了孩子的关注点,让他们围绕一个话题进行讨论,同时总结出了经验“服务员的服务过程”。在这样的评价方法中:让孩子来看——游戏的过程,为孩子的所提供了基础;让孩子来说——表述自己的看法,引发孩子认知上的冲突,并经过围绕同一话题的讨论达成共识,获得经验的积累;此时,他们俨然成为了游戏的主体,孩子会主动地思考——想想我还可以怎样做,在满足角色行为的前提下会思考更多的内容,也就是在这样的思考中孩子快乐地游戏着,在这样的思考中前进。
驱使幼儿参与角色游戏的根本动因是游戏的内在价值,而非外在价值。游戏的外在价值是成人(包括教师)由于教育需要而赋予的,它必须与游戏的内在价值相一致。改变游戏评价的方式,让内在和外在价值相统一。这样才能让游戏成为幼儿的游戏。例如:在公共汽车的游戏中,孩子们有了停靠站的需求,他们开始画起了“行车图”,在以往老师已发现就会引导孩子用符号和图画等符号来表示,立即完成作品,并在游戏后的评价中进行介绍。而现在老师通过“情感宣泄型”的评价方式,让孩子在评价中一次次展示自己的成果,让孩子们去发现其中的问题。第一次,司机将行车图贴在了车头上,马上遭到了否定“这样怎么看得见路,不要撞车的!”第二次,运用了简单的图式和符号还用了几个文字,制作的孩子很得意,但在评价时去又给大家找到了“毛病”——“小”字到底代表什么?(小医院?小超市?……),问题的提出已发了大家的思考“那如何解决呢?”此时,孩子各抒己见——可以用不同屋顶,因为环境中不同的区域是不同颜色的;饭店可以用刀叉来表示;医院是红十字!一下子有了许多的“符号”。在集体的智慧下,司机又进行了第三次的创作,在这样漫长的过程中,没有厌烦,只有快乐。
游戏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艺术。只有出自孩子内在的需要和爱好的游戏才是真正快乐的游戏。而幼儿角色游戏的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评价,它不仅关注游戏本身的过程,也是一个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变化与成长的过程。在评价的过程中,老师就做一名听众,一名幕后工作者,对幼儿在游戏中的所获得、所不解做一梳理,对幼儿予以下次游戏的期许做一反思和调整,尽可能的将游戏“悄悄”的往幼儿需要的方面准备。再坏了的游戏中,把孩子的游戏,交还给孩子。
201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