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楼子疃孙氏及祠堂

(2019-09-23 07:42:28)

楼子疃孙氏及祠堂

刘永辉

族谱、祠堂是历史以来维系一个家族一脉相承的纽带,孙氏家族的修族谱制度及祠堂建置极为完善,体现了厚重的家族文化底蕴和凝聚力。不难看出,其根源于家族中文化人的积极倡导和实施,历经多代人数百年的不断的丰富积淀,形成了系统的家族文化体系。

据孙绳武撰《孙氏族谱序》记载:“余孙氏由来最远,相传始祖汉时即系即墨人,世代久远矣!统系无寻。厥后,金朝有祖讳仁鉴,官滨州太守。弟仁杰,历官尚书,四世孙成于大德九年葬二祖城西北二里,至今有碑器并县志有考云。迁延而来,失其旧系,独传官庄、程哥庄、阳头、瓦哥庄四处为同宗。”由于年代久远,无谱牒和文字记载,所以孙氏宗系失传。“然代远户繁,邈焉莫稽。虽传程哥庄犹近不远,亦不知其原同何祖也。惟我城南官庄西石坊祖茔有祖先坟,却不知其名字,相传排行第六,所以称六公,官庄孙氏则以六公为始祖,从六公开始,历代可考延续下来。”

据记载,楼子疃孙氏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来现址立村。孙氏本为住即墨城南孙家官庄的大户人家,旧时百姓对文官多称官职名称,对武官则不分品级均在官前加姓氏,因而得村名“孙家官庄”(还有类似的村因是官方设立的田庄而得村名)。官庄孙氏祖上曾在楼子疃处置办了较多的土地,并设有农庄。至嘉靖年间,孙氏四兄弟分家,其中的长兄被分到楼子疃农庄居住。农庄土地的规模现已无从考证,只是有记载:住在这里的长兄,每年要从土地收入所得中,给三位弟弟分送钱粮马匹,“所储不肯私,每弟分与庄粮二百石,银二十两,马一匹。”因当时孙氏的长兄迁来时,这里保留有一个远古时的土楼子,所以得名“楼子疃”,同治版《即墨县志》又称“楼子里”。

孙氏自汉代以来一千八百余年没有族谱,孙绳武为楼子疃孙氏族中的有识之士,自然想到要身体力行把这件事做好:“自监纪公(讳称其名,因曾任五省军前监纪)动仁孝之念,笃一本之谊,谓族若无谱,上何以追远,下何以启后,遂于天启甲子年(1624)慨然以修谱为己任,采集成编。”孙氏即自孙绳武主持修谱并作序,其儿子孙兆禧于顺治丁酉年(1657)主持续修。孙兆禧在所修谱序中,充分表达了本族人应敦睦相爱的理念:“因思人而未有不知孝亲者,亲吾之所出也,知孝亲未有不敬祖者,祖亲之所自出也,知敬祖未有不睦族者,族人祖宗之所分也,所谓一本万殊万殊一本也。一本所以入吾谱也,虽有亲疏、有远近、有贫富、有贵贱、有知愚不肖,然自祖宗视之则皆是子孙,无一不为爱也,苟念祖宗之所爱,而致其爱焉……孝友相勉,廉耻相顾,道义相规,忧喜相赴。不酗酒,不荡赌,不强梁,横侮若所与于族人者,斯谓之重念一本也。”可见孙兆禧浓厚的家族意识。康熙十五年孙兆禧再次主持重修族谱。

楼子疃孙氏受孙氏先祖孙绳武传统文化思想的熏染,对孙氏一脉的兴旺和族训的传承极具责任感。康熙四十八年,孙氏第十一世孙应斗主持重修族谱时,增加了一项特殊的内容,提议将族人的不良表现也要记载于族谱,这实属罕见的大胆主张,从这一点体现出孙氏族人对家族健康文明发展的担当:“凡我族人或克敦伦常,或克笃善行,即征长必书,虽曰扬善,实以示功,至于坏法乱纪亦当书之以示惩。而不书者,隐恶而已,非不易示戒也,不知谱虽不载,而世世子孙口传是非,犹得指之曰,某也贤,某也不肖。况福善祸淫,天道不爽,不更可谓哉?苟能体此意而推广之,善者勉焉,不善劝焉,务期各尽伦常之理,各存为善之念,而为修谱者之所乐书,则幸甚。是乃修谱之意也。夫是之所以尊祖也,是即所以敬宗也,是即所以敦本睦族也,可谓谱之不得不修者此可,夫岂独无残缺疏略之感哉!”雍正七年,孙氏第十一世孙应谦又主持修谱。乾隆三十九年,第十三世孙汝壁主持修谱,提出:“兹乃更与族人约曰,继此则十年一修,三十年一刻,永定为例,庶无延缓乎。”同治十三年,孙氏第十八世孙乃兴主持修谱。光绪三十四年第十九世孙沛继主持修谱。而因战乱及其它因素,孙氏族谱至今仅八次续修。

按照传统礼教,迁出户每逢祭祀日均应该到始祖祠堂祭祀拜祖。直到数代后,迁出户繁衍成村庄,不便举村外出拜祖,自行建立了祠堂后才作罢。孙氏自楼子疃建村,到顺治乙酉年孙兆禧第一次为《敦本堂约》作序已达百年。而孙兆禧在召集族人发起建祠堂时,仍决定将祠堂建在孙家官庄,因为这里是始祖发源之地。据《敦本堂约》记载,历史上官庄的孙氏祠堂:“计二亩三分三厘(占地),居中先建祠堂,以奉先世神主,制五间,阶三级,台高一尺。中间长五尺半,东西四间各四尺半,阔八尺,高五尺,前出厦以避风雨,左厢三间存书籍,右厢三间储祭器。阶前八步为敦本堂,长阔台阶同祠堂,高不与祠堂齐。堂五间可以容族众,成学可为书舍。敦本堂居前,祠堂居后者,前向阳后幽静深远也。左厢三间宗子及两辅往来宿所,右厢三间族人来往宿所。前八步为中门,又四步为大门,阶三级,大门内左厢三间,祭祀宴会厨灶及看守住所,右三间存仆徒。自大门至祠堂俱甬道,两旁植松柏。前后绕以周垣,规模如此矣,可以妥先灵而垂后昆也。”其设置考究,建筑规整,充分体现古时孙氏族人“敬天法祖”及对祖先“慎重追远”的理念。

现存的楼子疃孙氏祠堂始建年代已无证可考,据《敦本堂约》最晚的记载为康熙三十三年,系郭琇为《敦本堂约》作序的年号,距离孙兆禧倡导建官庄祠堂仅五十年。推测楼子疃祠堂应在康熙末年所建,根据《敦本堂约》“敦本法祖”理念的要求,甚至应是更晚一些时候所建造。楼子疃孙氏祠堂分前后两堂,坐北向南,外观原均为青砖、小瓦起脊,房顶原有鸱吻、瑞兽等古建筑饰物(饰物文化大革命期间砸毁)。原祠堂大门有主门楼,两边有耳门及门楼,均为小瓦起脊吊脚古建筑格局。大门楼距二门楼有长5米的过道。二门楼整体由前后各四根、共八根木柱支撑,为亭榭吊脚格局,柱间均有柱廊,为仿古花雕。二门距前堂为9米的天井。前堂三间,高6.7米,东西长10.5米,南北宽6米。房前有四根木柱支撑出厦,木柱间原为花雕镂空柱廊,窗户为花雕。堂内设有摆放贡品的长4米、宽0.6米的楸木条山,前堂奉祀的是以楼子疃孙氏始祖孙绳武为首的列辈祖先的神主。后堂与前堂之间有一长7.7米的院子。后堂三间,高6.8米,东西长10.5米,南北宽6米,与前堂一样,也是有四根木柱支撑出厦,木柱间原为镂空花雕柱廊,窗户原为花雕。堂内正北台阶拾级而上,奉祀孙氏自居即墨以来可考前八辈祖先的神主。前后堂内均设置有神橱,日常将神主放入神橱,祭祀时按次序摆放,烧香焚纸,例行祭祀。

楼子疃祠堂历经数次修缮,现除原大门、二门、窗户、柱廊等部分设施,有所变更外,其整体基本保留原貌。原来孙氏族人每月都要在祠堂召集堂会,由大宗子主持,两辅分坐两边,族人按辈份排列坐定,祭祀祖先,并历数评说本族某人功过德操。有不孝敬老人、赌博、偷窃者等不轨行为者,都要受到家法的管束,这项活动自当地解放后间断。至今,每逢过年孙氏后代仍要到祠堂中焚香拜祖。

孙绳武及其儿子孙兆禧,可谓旧中国传统文化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者。他们自小饱受儒家文化的熏染,注入骨子里的“士大夫”精神,让他们胸怀“穷则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的思想抱负,在家庭做孝子,在族中则以家族强盛为己任,是崇尚忠孝仁义礼智信的典范。在社会公益事业中,他们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极强责任感,充当着社会文明和进步的中坚,表现出强烈的爱家、爱族、爱乡乃至爱国的情怀。他们爷俩所创办的敦本堂,以家族公会的形式,周济贫困,赈济灾荒,救助鳏寡孤独,奖掖学问,历时数百年,在生产力极低下的旧中国,得以保障族人能够体面地生存。用现代的话说,这是一种善举,也是一项民生工程。正如当代党和政府所提出的:“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难能可贵的是,孙氏族人将康熙年间刊刻的《孙氏族谱》《敦本堂约》,以及所记载先人孙绳武传的《永思录》等珍贵资料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楼子疃的孙氏祠堂是即墨地域保留下来为数不多的祠堂中比较完整的一处,孙氏到祠堂拜祖敬祖的习俗延传至今。在考证整理楼子疃孙氏家族史期间,发现孙氏族人敦本思源的家族意识尤其浓厚,这可能就是在历经朝代更迭以及诸多战乱,他们能将这些历史资料和古籍保留下来的原因吧!而当接触到孙氏遗留下的家族史料后,特别是相关当年“敦本堂”的事宜,更为孙氏古人做事的缜密和勇为家族担当的境界所崇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