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杨氏新发现家传明代先祖多幅画像
杨乃琛
http://s1/bmiddle/003cuytjgy71rGqGByM50&690
六世祖太原公杨良臣
http://s11/bmiddle/003cuytjgy71rGBdtGOba&690
七世祖沛公杨盐
http://s9/bmiddle/003cuytjgy71rG5raKkd8&690
杨良臣朝天图
http://s14/bmiddle/003cuytjgy71rGgWWU5ad&690
杨良臣抚贼图
http://s14/bmiddle/003cuytjgy71rGVZH7D2d&690
杨盐画像
今年春节我到叔叔家拜年,谈到即墨杨氏在市谱牒学研究会各位领导和专家的关心支持下,全族齐心协力,用不到两年时间顺利完成第七次续修族谱大业,功在当代,惠继子孙。谈话正兴,叔叔说家中还有几张老画,你在博物馆工作多年,你看看有没有保存价值。这时叔叔和婶子从仓库中抬出一个一米多长的老木箱,打开木箱我一一小心观看,有六幅大小不一古画。由于保存条件所限,多数受潮霉变,有一幅较大的还被老鼠啃咬去一大截,所幸的是画心均基本完整。其中有两幅画在绢上,四幅画在宣纸上,均有揭裱过的痕迹。其中五幅只画有人物、树木、山水,没有文字题记,只有一幅画像上有“南庄自赞”诗文,这使我豁然开朗,啊!这是即墨杨氏家族的重大发现,这是一批即墨杨氏明代先祖流传下来的画作,这是一批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珍贵文物。“南庄”是即墨杨氏六世祖杨良臣,号南庄,因在山西太原为官,史称太原公,生于明天顺五年(1461),明弘治十一年(1498)考中举人,授太平县令,后补山西泽州黎城知县。明嘉靖二年(1523),当地贼寇陈迁等聚众作乱,据青羊山,扰乱百姓。潞、泽二州六县官兵进剿,因山势险峻,久攻无果。太原公单骑进入山寨,宣威德、讲利害,众悉受抚。明世宗皇帝闻报大悦,颁旨嘉奖“杨良臣忠勤可嘉,赐白银二十五两”。后上调太原府通判。太原公在历史上,是即墨杨氏知名度极高的一位先祖,对即墨杨氏家族的家风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对这一重大发现,我高兴得不能自已。在征得叔叔同意后,当即打电话与即墨谱牒研究会江志礼秘书长取得联系,与他共同初步研究了这批珍贵文物的来历。根据即墨杨氏族谱和《杨氏家乘》记载,初步确定这是即墨杨氏六世祖杨良臣,太原公(1461-1529)和七世祖杨盐,即沛公的有关画像。沛公
(1524-1621)字尔贡,号炼庵,太原公三子,自幼聪慧过人,明嘉靖四十年(1561)举人,官至江苏沛县知县,政声极佳,亦是即墨杨氏历史上的代表人物。六幅画作其中有两幅画在绢上,均是画在几株桂花树下,中心人物手拿桂花枝、身旁各有一蟾和一兔。这应是两位先祖考中举人后,所绘“蟾宫折桂图”。另有两幅较大的画,根据《杨氏家乘》记载,应是“抚贼图”和“朝天图”。即本文前面所述六世祖太原公在山西为官时单骑进山抚平贼寇和授到皇帝嘉奖,对天谢恩的场面。还有两幅较小的是六世祖太原公和七世祖沛公的正面画像。
再经仔细研究,在画轴背面又发现了两枚题签:一枚注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重装”,另一枚注明“沛县祖折桂图民国癸亥(1923)年重装”。这就更加证明以上六幅画作的历史年代确定无异。
博物学指出,文物的价值存在三个层面,“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这六幅画作同时具备以上三种价值。从历史价值讲:六幅作品的人物在即墨杨氏族谱和家乘中都有详细记载,且有历史事件和故事情节。从艺术价值讲:六幅作品均系工笔人物画,且画的生动、逼真,代表了当时工笔人物画极高的水平。从科学价值讲:六幅作品均用当时的矿物颜料,历经五百余年,色彩未变、未褪,鲜艳如新。当时的造纸技术,织绢水平,装裱技能都能非常真实的体现出来。明代字画,在现代博物馆中也收藏不多,达到如此水平,应属国家三级以上珍贵文物。
此次重要发现得到青岛市博物馆,即墨市博物馆、即墨谱牒研究会领导和有关专家的高度重视。七月二十八日,即墨谱牒研究会领导和专家为此专门召开专家论证会进行认真研讨,进一步确认这一批画作的历史年代、画中涉及人物和故事情节的真实性。大家一致认为这一重要发现,填补了即墨杨氏家族历史真实人物形像的空白,具有很高的文物史料价值。生动的反映了即墨杨氏先祖在历史上的丰功伟绩和家族风范。
(作者系青岛市民俗博物馆原馆长、即墨市谱牒研究会常务理事、即墨杨氏二十世孙)
该文载于《即墨谱牒》2015年第2期,总第九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