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古城 之 学宫
江志礼
学宫,位于县衙前十子大街东端路北,原西邻圣庙,是官立县级学府,教育管理机构的学署亦在其中。占地面积约28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初建于南宋咸淳六年(1270),历经多次修葺与扩建。
据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记载:元邑人吕瓒暨弟珪构讲堂、斋舍,县尹董守中建讲授堂、止善、养正二斋。明洪武九年(1376),县丞杨大中重建。正统年间,知县周礼、冯时举相继重修。成化三年(1467),知县田良辅廓堂、斋、号、廨。弘治元年(1488),知县张闻增修明伦堂5间,东列进德斋,西列修业斋;建尊经阁、善贤堂、敷教堂、退轩堂、会讲堂、会馔堂;号房仁、义、礼、智东西各5间,左仓房、右厨房、经义门、井亭,后为萃英丘、飞虹池,北为起秀亭。宅后为教谕、训导宅3所,各12间。堂前为礼门、两角门。西南为学门,南向。正德七年(1512),知县高允中重修。嘉靖十年(1531),知县张韩建儒学大门3间。嘉靖四十三年(1564),知县汤明善建敬一亭。万历六年(1578),知县许鋌迁敬一箴亭于明伦堂之东,广为3间。万历三十七年(1609),知县杨必达重修。清康熙九年(1670),知县康霖生建仪门3间,前后石柱。康熙十二年(1673),署县事胶州州同知贾汉谊重修大门。乾隆五十二年(1787),知县叶栖凤重修明伦堂。同治九年(1870),重浚飞虹池。民国九年(1920),增建二层楼房。民国期间,学宫建筑物陆续被拆。1971年,建即墨县招待所,学宫建筑物彻底拆除。
自明初开始,县学就有固定生员和廪膳名额。清初,县学额定廪生、增生各20名,岁、科两试各取进附生15名。岁试取进武生12名(不入县学)。官拨年廪粮银173.61两。
县学生员三年招考两次,分为“岁考”和“科考”,一般在二月举行。逢丑、辰、未、戌年招考为岁考,逢寅、巳、申、亥年招考为科考。新入学的生员,要在学宫学习,直到下一期新生员入学为满期。教官每月都要召集诸生于明伦堂,讲读《卧碑》(国家颁布的学生权利和义务)条文及训饬士子文若干条,以教训诸生。月课、季考的次日,教官向诸生讲解《大清律例》中刑名、钱谷之类的若干条文。月课、季考一般都以四书文为主,兼试策论。学宫培养出了大批优秀人才。
飞虹池
在学宫院内的北面,人造景观,约开筑于明弘治元年。以一半月形清水池上面架一南北走向横桥,宛若一道彩虹故名。因古代学宫临泮水,后来生员入学也就称“入泮”。即墨的学宫不临水,仿国子监的建筑格局,开一水池,飞架一桥。飞虹,寓意着学宫对生员的一种厚望。
萃英丘
在学宫院内的北面,人造景观,约堆筑于明弘治元年。其寓意:储俊之宫,英才荟萃。
起秀亭
在学宫院内的北面,人造景观,约建立于明弘治元年。其寓意:培养出众多优秀人才。
(该文载于《即墨谱牒》2015年第2期,总第九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