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即墨蒲湾头徐氏述略

(2013-10-10 10:26:02)
标签:

寻根问祖

修谱动态

工作动态

文化

杂谈

即墨蒲湾头徐氏述略

徐立明

 

    蒲湾头是一个比较古老的村庄,建于明初。它位于即墨东部,钱谷山东麓,鳌山湾与丁字湾之间陆地最狭窄处的中央。三面环岭,东面洼地和滩涂。村东3公里处有南北向潮沟,据说大约在百年前,这条潮沟贯通南海和北海,每逢天文大潮时,南面鳌山湾潮水与北面丁字湾潮水可以在村东北处汇合,形成南北贯通、宽达百米的水面,把东部区域与大陆隔开,俨若孤岛。所以历史上即墨东部沿海一带的人们把这一潮沟以东的地域称为“岛里”,以西的称为“岛外”。

    蒲湾头村现有15个姓氏,村民近1200户,徐氏占三分之一。据说在元末明初这里是一片荒野,徐氏堂属三兄弟于明洪武末年应移民征令,跋涉千山万水从云南来到这里开荒立村。其他姓氏都是以后陆续迁进的。

    一、徐氏“占产”立村

    一起来到即墨的是亲堂叔弟兄三人,而到蒲湾头定居的只有兄弟二人,这说明他们是在未到蒲湾头之前就分手了。谱书记载:“尝闻诸(朱)皋徐始祖之讳复道与吾族始祖亦系兄弟,先世尝有往来,到后渐疏,既不知疏在何世,亦不知其疏缘何事,今虽往来已断,脚册无存,实属同宗而同族矣。”朱皋位于海阳县境内,是临海小镇。三兄弟之一人为何又去了朱皋?何时何地分的手?谱书没有记载。对此,徐氏的家传祖说提供了一条线索。据说当时移民的目的是为了实边,即为海防提供民众基础。移民到即墨境以后,就按卫所之需要将人员进行了分派,目的地都是天涯海角。徐氏三兄被分派到雄崖所管区,两人往东,直达东海边。一人往北,到海阳朱皋。朱皋,海防重地,据说当时归雄崖所管辖,因此成了徐复道始祖的归宿地。原定到东海边的两兄弟走到钱谷山东麓时,适逢天文大潮,东面一片汪洋,海边群山隐约可见。兄弟俩望洋兴叹,无奈之下留在菖蒲湾边落了脚。

    徐氏始祖迁移到即墨路线及具体细节不详,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就是兄弟三人均未成家(未婚),年龄在20至25岁之间;路上时间较长,行进过程是被双手绑在身后押送着的。祖辈人习惯于背着手走路,传说就是迁移时形成的习惯。

    徐氏兄弟二人沿钱谷山山阴官道东行,至东麓。环视四野,发现有西北东南向山泉溪流形成的一湾清水,湾中菖蒲繁茂,摇曳于海风碧水之中。二人心和神怡,不约而同地说:“就在这儿住下吧!”于是,造饭填肚子,打窝棚,做好长期过日子的打算。

    接着开始打算“占产”的事。所谓占产,据说就是按照官方的规定,可以在自己选定的居住地周围,将准备用来耕作的荒地用一种特制的标签圈占起来。插标签的目的是让后来者明白:此处已有主人,开荒者请另选别处。

    刚来到这里时据说正值早春,兄弟俩站在菖蒲湾边,举目四野,荒无人烟。他们以菖蒲湾为核心,向四周圈占看起来可以开荒种地的处女地。这里东面是一望无垠的海滩和涝洼地,不可能长庄稼,只是在近处,沿菖蒲湾东流的小溪两边的一些稍有泛碱的平地可以耕种,如果用台田等方法加以整治,或许可以成为高产田;北面是岭坡地,看起来土质不错,是圈地的首选;南岭和西岭,坡陡土薄,不是好地。

    占地标签的制作当时有一定的标准,这种规格是官方的规定还是约定俗成,现已无法考证,但据老人说,材料是野草秸秆之类,长约一尺(老尺),将一头扎成三角形,竖插地上,间隔十步,成行围界。

    弟弟年龄尚小,干家务经验不足,出去插标还是能胜任的。哥哥成熟一些,要照顾弟弟,每天准备饭食,修整家园,还有许多居家过日子的事要做,于是让弟弟先拿着昨天连夜准备的标签,一早出去占地。哥哥想到今后兄弟俩终究要成家分居,共同承担繁衍族群大计,于是就跟弟弟说:分两份圈占,咱俩各人一份,以免以后分家计较。这话弟弟可能没听明白,以为哥哥让他先选占,于是自己尽挑昨天哥俩考察的好地块先占下了,回来对哥哥说:我占完了,轮到你了。哥哥一听这话觉着不大对劲,出去一看,东面的平地和北岭的缓坡地都让弟弟占下了,只剩下西岭和南岭的薄地没插标,这显然是弟弟挑剩下的。哥哥想到堂叔兄弟终究情薄,窝了一肚子火,回来对弟弟说:今后各过各的日子,咱们就此分家吧!于是哥俩负气分居,哥哥居菖蒲湾东北边,弟弟居西边,从此徐氏便有了东西两支之分。

    兄弟俩安顿下来以后,日子过得红火,人口繁衍成群,菖蒲湾边门当户对,蔚为村落。因为住户大多集中于菖蒲湾上游,所以称为蒲湾头庄(“头”为上游之意),民国时期始称为蒲湾头村。

    二、族源及流派

    从家谱记载和家族传闻两方面结合来看,蒲湾头徐氏的始祖是从云南迁移而来的,而祖籍则是安徽的古徽州地区(今歙县一带),也就是迁居云南的徽州人。《徐氏族谱》序称:“吾族云南徽州人也。自洪武以来,起小民兄弟二人来居蒲湾头庄,居东者为东支,居西者为西支,是以有两支之分。”

    一般来说,谱书作为家传世本,在序言中对其族源要做严谨而准确地记述,而不能使后人读之模棱两可。现今云南没有徽州这一地名,想必古代也不会有。如果有,谱书会做较详细的交代。徽州在历代都是很有名的,一提到徽州,人们自然会明白就是指安徽省的徽州。如果古代云南也有徽州这一地名,为使后人不会发生疑问,相信徐氏族谱序中一定会做比较性说明。而序言开宗明义,直书“吾族云南徽州人也”,显然是说:蒲湾头徐氏始祖是云南的徽州人,即从云南省迁移来的、祖籍安徽省的徽州人。

    众所周知,在明初朱元璋戌边屯垦的云南军队中,有大量包括安徽省在内的内地人,他们的子孙,并不是随父从军加入军籍,而是成了当地百姓,有了云南户口,成了名副其实的外籍云南人。这些人可能与土著居民的重要区别在于,他们是汉族人,祖籍是内地,可作为政府向外移民的首选对象。移民对象的选择方式可能是“抽丁”。家有两三个青年男丁的选一个,三四个的选两个。条件是年轻未婚,或是已婚的不让带家属。从这个侧面可见当时政府抽丁移民政策之一斑。

    定居蒲湾岸边之兄弟二人,拓荒种田,繁衍生息。其中徐氏东支到第六代决定再分支。东支族谱在第五代始祖栏下有这样的注记:“五祖坟墓俱在西老茔,其后人七分支,今族谱分支而载也。”分支原因可能与传统的伦理道德和祭祀习惯有关系。按族传规矩,同一个祖辈其下五代人(到玄孙)为一个统一家庭单元,称为“五服”。最高辈分的男性为家长,以下各辈份人均视为己出。同辈人统一排行,统一称呼,如:对五服内的长辈即便是堂叔,也不能称“叔叔”,而要按其排行序号称“五爹”、“十三娘”等。一般情况下,各小家经济上不独立,有家长统一分配。出了“五服”才能分家单过。逢年过节祭祀活动也是按这一规矩进行,拜祖迎年、家庭祭祀等,老祖宗以下只对五服内逝者,其他不论。看来分支的原因是按老规矩,从第六代开始的,目的是以后族群的发展及祭祀上的方便。

    实际上,蒲湾头徐氏东支族谱上只有四个分支,其它三个分支到哪里去了呢?对此,谱书没有详细记载。

    传说,现今田横镇大山前村的徐氏是由蒲湾头徐氏东支分出去的。对此,笔者特意访问了原即墨市委党校教师徐显茂,并仔细查阅了2003年7月由他主持续修的大山前《徐氏族谱》。在其续修族谱的序言上有这样的说明:本族谱书以前已修过两次,第一次所记世本无意中灭失,无奈之下做第二次续修。这时,祖宗之事无所考据,又与蒲湾头徐氏因过去为祭祖之事闹了别扭,谁也不愿意前去屈膝求拜,所以只好请出一位年长的老太太强作追忆,追索到第六代祖人,也就是分支之后大山前徐氏的第一代。由于老太太非本族出身,本身没有文化,加之年岁久远,记忆惨淡,其追忆的第六代祖宗有五人。其中三人名字与蒲湾头徐氏东支第六代祖人名字重复,这是明末清初的事情。大山前徐氏族谱将蒲湾头徐氏东支第六代祖人奉为第一代始祖,在以后的世代记述中也没有分支。虽然老太太记忆的确信度有折扣,但从老一辈传说及大山前徐氏谱书的记载上看,这里的人们确实是从蒲湾头徐氏东支分出的,至于是否为其它三分支的全部,现在还难以确定,有待进一步考证。

    蒲湾头徐氏东支在其后的发展中,各分支不断有支派迁出,根据族谱记载比较典型的有:

    次支第十世(约在康熙年间)徐登山的长子徐业及夫人万氏,“两人出古北口,不知所终。闻有三子,亦不知名。”古北口可能是指现在的石家庄市。走时已有三个儿子,估计二人年龄接近40岁。由于离家较远,在古代交通、通信都很落后的情况下,夫妇二人走后就与族人失去了联系,至今不知下落。

    三分支“爵派”后代迁出人口最多。族谱记载:“第十四世(约在清同治年间)徐珩、徐遂、徐君、徐步兄弟四人寓居莱西李权庄乡张家庄”,其后人较旺盛。1998年蒲湾头徐氏续修谱书时曾派人联系,搜集到家族资料,但仅限于世系序列,已发展六代,到第二十世。就在第十四世四兄弟到莱西李权庄定居后不久,又有第十五代(约在清光绪年间)堂侄“文灿、文灼、文煦三人来到莱西李权庄的陈家庄定居。”但这支人与蒲湾头徐氏本支联系不多,在1998年家谱续修时也没采集到相关信息,成为憾事。据本族细心人士推测,现任山东大学校长徐贤明有可能出于这支族人。真实情况有待进一步考证。

    次支第十六世“徐振楹、徐振栋、徐振柱、徐振山兄弟四人移居吉林省华仁县柳河镇史家店乡王家大院”,至2000年已有第四代。

    长支第十七世“徐德起一家住辽宁省华仁县华尖子镇川里村。”至2000年已有第四代。

    三、祖辈信仰及善行

    徐氏祖辈家传道教信仰。尚道教之人喜食菖蒲根茎,择蒲泽清流而居。传说始祖早在落草卜居之时,周边地土贫瘠,荒无人烟,念此非农家理想之所。唯见当下有蒲湾清池,心往意合,终为驻足。看来,祖人是在道教理念的指导下选择了蒲湾头这一宝地。其后,纵然瓮牖绳枢终也不忘供奉三官神位,信念很虔诚。及日子稍为好过一点,便忙于建庙摆堂了。族谱记载:“六世祖大宽因走江南,设三官庙基一处。”“六世祖大朝有地三百六十亩,捐三官庙祭田十亩”。想必这时已建起规模可观的三官庙,可能已有专职道人常驻,且常年烟火不断。不然的话单纯年节祭祀是用不上十亩(老亩)地的产出收入。

    传说设三官庙基的六世祖大宽,跑江南做的是盐业生意,因而小富。蒲湾头地处沿海,盐业资源丰富,作为一种副业,每逢农闲,民间晒盐、制硝成风,自产、自用、自销。食盐和芒硝在明代是官方控制的货物,贩卖带有走私性质,利润丰厚,虽然官方禁止,但老百姓都这么干,官方也没办法。当时没有专业场地,人们只能利用退潮时,将潮头晒干的碱土从海边取回来,自己土法提取。加工淘汰的碱土污染土地,再把它搬回海里又很费力气,所以有的人就将碱土倒进菖蒲湾里。年积月累,菖蒲湾就被填平了,据说这就是菖蒲湾消失的历史原因。至于六世祖大宽为什么要远隔千里往江南跑,到江南哪个地方,既无记载,也没有传说。我想,这与祖籍可能有关系。去的地方可能是徽州一带,那里有食盐和芒硝的市场,有熟悉市场信息、值得信任的人脉关系。这些人脉关系是通过与徽州老家人的联系获取的,或未可知。

    家传道教信仰世代传递,经久不衰,其中不乏虔诚者和具有一定造化之人。谱书记载:“九世祖徐相出家城隍庙,族人来即有托足之情”。城隍庙是祭祀佑城神灵所在,住持一般为道教精英。能入城隍庙侍神弟子之列想必亦非平庸之辈。谱书还记载:“十三世祖兆庸重修三官庙”。这是指重修本村的家传三官庙。徐兆庸生活在道光、咸丰年间,正是国家逐步陷入外侵内乱之时,家境虽为小康,仍出重金修庙献地,其虔诚可见一斑。其后尚有几辈人为三官庙献金出力,使其香火不断,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徐氏家传的三官庙堂,直到笔者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在本村读小学时还作为教室使用,七十年代末才拆除。村南岭本家田地中有“道士茔”,五处坟头至今尚存。

    在道教精神的熏陶下,徐氏祖辈坚守以农为本,勤俭持家,淡薄处世的理念。传祖训曰:“耕读继世,不忘根本;乐善诚信,宽厚待人”,教育后代做老老实实的庄稼人。因而徐氏祖祖辈辈不出闻达之人。而勤俭持家,乐善好施、扶贫积德者屡见不鲜。

    徐实,为徐氏三分支第十代人,约生活在康熙至乾隆末年之间。时有三百余亩田产家业。勤勉而节俭,乐道而好施。族谱记载:本人常年居土坯茅屋,而出资建本支祠堂,又捐设宗族家庙基础并操持建设,完善祖传三官庙设施。可以说家事、族事样样豁达,当时为乡里有名的持家荫族之人。在菖蒲湾边建有会客专用农舍,以托足乡邻贤达,处理族人事务,自云:八十三岁不忘本宗族,为人之根本,常常挂念在心,寝食难安。耄耋之年主持纂修了族谱,为徐氏后人留下了可贵的精神财富。

    徐实享年87岁,去世百年后,其曾孙又为其沽誉立碑,以为纪念。正面碑文为:“光绪二年十月吉旦(1876年丙子),清皇恩荣八品寿官曾祖徐公讳实字坤行元配戴氏继配韩氏继邓氏墓,曾孙兆济兆渭兆祥率玄孙玑琏琬立”。可惜的是,此碑石文革时被当作桥面利用,经几十年踩踏,背面文字全无,其生平善行记录未能得见。

    族人最为倡颂的是,四分支房氏家族在徐实扶助下由衰转盛之事。房氏小徐实十几岁,为古青社里巷(现为金口镇古阡村)人,其名不详。天生聪颖贤惠,“优于天性,孝慈与节义不直得於训闻”。十五岁嫁徐田(徐实之远房堂弟),年20始得子。其子刚满周岁,徐田病逝。其时,徐田“家素俭,父母皆年近六旬,且老。节妇善事之,执妇道无间焉。”第二年春,其父引毛驴强接房氏回娘家小住,走十里已过周疃河时,问其父:“三春农忙季节,到底有何要紧事前来接我回娘家?”其父叹息曰:“实不相瞒,父母看你孤儿寡母实在可怜,已选好人家让你另嫁。”房氏一听二话没说,抱襁褓从驴背上跳下,扭头便回。趟过没膝的河水奔回蒲湾头,径直来到徐实家,尽述其事并表达了自己愿为徐家养亲扶孤的决心。徐实为之真情所感动,鼎力相助,立刻分粮草以为应急,拨雇工以力相助。其后,房氏家事、农事一概视为自己。而房氏“亦艰辛而勤纺绩,躬农务,朝夕资甘脆以养翁姑,旁及家政抚孤儿,辛苦万状,而家道渐以充足矣”(房氏碑文)。尔后,二老得善终,家业人丁两旺。至孙辈,房氏家族已拥田三百余亩,两世见孙,“一门五世,皆赖其节妇以其终始”(房氏碑文)。

    房氏养亲扶孤之善举在其生年已闻名乡里,《即墨县志》乾隆版将其载入“列(贞)女”名录,其文曰“房氏,徐田妻,年二十一夫亡,守节扶孤。现年六十三。”

    房氏生卒年代谱书未载。乾隆版县志序作于乾隆二十八年,成书估计也在二十八年左右。这样算来房氏大约在康熙三十九年出生(1700年)。谱书载房氏享年74岁,去世后立的碑文为“举人杨孟我所作”,时间在“乾隆四十二年二月”(1777年)。按照古代世俗,人去世三年后才能立碑,以此可推算出房氏去世之年可能是乾隆三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774年。

    杨氏所书碑文隽永流畅,文情并茂,尽显古代文章风范,读来感人。现附录如下,或可供欣赏。

   

    节妇姓房氏,父奉旺。居古青里,以农业守其世。节妇优于天性,孝慈与节义不直得於训闻也。年十五归于徐,徐亦农家子也,讳田,家素俭,父母皆年近六旬,且老。节妇善事之,执妇道无间焉。年二十而举一子。士英甫周岁,田逝世。当是时,弱息方在襁褓,二老人垂垂白发,年益高,家且日益落,此当壮夫所不能支,矧在孤孀岂易为力者。或有异议,节妇怒不为言,隐以大义自裁,谓:呱呱者在侧也,皤皤者有堂也。谁其相依为命者,吾不当为其难者欤?爰靡他以矢志。亦艰辛而勤纺绩,躬农务,朝夕资甘脆以养翁姑,旁及家政抚孤儿,辛苦万状,而家道渐以充足矣。历十三年而翁去世,又十年而姑卒,计前后养生送死,皆视其力之所至,礼亦至焉。呜呼!可以谓难矣!前之为士英完娶也,年十岁耳,以养以教,渐以成立。英亦克尊母训弗弃,家道之兴有由然也。英举二子,节妇皆为娉娶。今长又复生子,节妇两世见孙矣。呜呼!徐氏一门五世,皆赖其节妇以其终始。孝慈与节义并著,古称完人,当不是过信,可报地下以无愧矣。年七十其四以疾终,其大节不久昭天壤也哉。前邑侯尤,既采举以登之志书矣。里巷慕义之士,复恐其之久而渐泯也,相与共胪其实,揭之慕碑,垂不朽矣。

    时:

    乾隆四十二年二月吉旦  举人 杨孟我所作与生员亲友族人同志

 

               (该文载于《即墨谱牒》2013年第1期 总第四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