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的八阶段理论
(2019-06-16 14:01:36)
标签:
心理文化教育育儿情感 |
第一阶段:婴儿期(约0~1岁),基本信任vs.基本不信任
这个阶段从出生持续到一周岁,与弗洛伊德的性心理人格发展阶段中的口欲期十分一致。这一阶段,母亲的照料状况对儿童心理有深刻影响。这一阶段婴儿对母亲或其他代理人表示信任,婴儿感到所处的环境是个安全的地方,周围人们是可以信任的,由此就会扩展为对一般人的信任;婴儿如果得不到周围人们的关心与照顾,他就会对外界特别是对周围的人产生害怕与怀疑的心理,以致会影响到下一阶段的顺利发展。
因此,为什么提倡母乳喂养不仅是出于营养学的依据,更有心理学的依据。这对建立孩子的依恋关系,培养孩子的安全感、信赖感都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阶段:幼儿期(约1~3岁),自主性vs.羞怯和疑虑
这一阶段发生在出生第一年后至第三年,与弗洛伊德的性心理人格发展阶段中的肛欲期阶段一致。相对于第一阶段,此一阶段父亲更多地介入了,对儿童的教养参与度大大提高。在这一阶段,儿童迅速形成许多技能,他们学会了爬、走、推,拉,学会了抓握和放开,他们开始重复这些刚刚产生的行为,并从中得到快感。他们不仅把这些能力应用于物体,而且还应用于控制和排泄大小便。换句话说,儿童现在开始有了自己的意图,试图摆脱外部世界的约束,试图显示自己的力量,想“随心所欲”地决定做还是不做某些事情,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婴儿的这些想法和做法,体现了独立意识,他们试图在这些活动中,获得一种自主的感觉。这时候,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这个阶段中,如果儿童形成的自主性超过羞怯与疑虑,就会形成意志的品德。
埃里克森认为本阶段的发展任务的解决,可为个人今后的遵守社会秩序和法治生活作好准备。
第三阶段:学龄初期(约3~6岁),主动性vs.内疚感
这个阶段发生在第四年至第六年左右,与弗洛伊德的性心理人格发展阶段中的性器期阶段一致。这一阶段,儿童所处的家庭氛围、文化和价值观念对儿童成长有重要影响。在这一时期,儿童能更多地进行各种具体的运动神经活动,知觉和肌肉运动的更加精确化,更精确地运用语言和更生动地运用想象力。这些技能使儿童萌发出各种思想,行为和幻想,以及规划未来的前景。
埃里克森认为,个人未来在社会中取得的成就与儿童在本阶段所达到的主动性程度有关。在这个阶段,幼儿仍有从他人那里获得安全和帮助的需要,家庭成人成员、幼儿园教师,都有责任在保持幼儿主动性的前提下,对他进行帮助和指导。
随着儿童在前面三个阶段中所遇到的危机得到积极的解决,就获得了希望,意志和目的三个积极的品德。
第四阶段:学龄期(约6~12岁),勤奋vs.自卑
这个阶段从出生后第六年到第十二年间,与弗洛伊德的性心理人格发展阶段中的潜伏期阶段相当。大多数儿童整个发展阶段都是在学校度过,而且有了更多的社会交往。
儿童的智力不断地得到发展,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迅速,他们提出的问题很广泛,而且有一定的深度。他们的能力也日益发展,参加的活动已经扩展到学校以外的社会。这时候,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已经不是父母,而是同伴或邻居,尤其是学校中的教师。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在这一阶段所学的最重要的课程是“体验以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奋来完成工作的乐趣”。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
第五阶段:青少年期(12~20岁),自我同一性vs.角色混乱
这个阶段发生在十二岁到二十岁左右,大致相当于弗洛伊德性心理人格发展阶段中的生殖期阶段,其中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正值青春期时期。埃里克森正是对这个阶段的论述才显赫于世的,因为这一阶段包含了他最著名的概念——同一性危机。
埃里克森把这个时期称为心理社会的合法延缓期,他用这一术语来表示青少年期与成年期的间隔。对于青少年来说,这一阶段是个很危险的阶段。通常叫青春期、红灯期、危险期。在这一阶段青少年往往感到内心有很多冲突。一方面青少年本性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
“同一性”这一概念是埃里克森自我发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非常广泛的含义。它可以理解为社会与个人的统一,个体的主我与客我的统一,个体的历史性任务的认识与其主观愿望的统一;也可理解为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即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全面认识到意识与行动的主体是自己,或者说能抓住自己,亦即是“真正的自我”,也可称为“核心的自我”。埃里克森在许多方面使用同一性(有时也称自我同一性)这一术语。
埃里克森认为,青年期是青少年在追求性别、职业、信念、理想等方面同一性的标准化时期,自我同一性必须在以下七个方面取得整合,才能使人格得到健全的发展。这七个方面是:
1,时间前景对时间混乱;2.自我肯定对冷漠无情;3.角色试验对消极同一性;4.成就预期对工作瘫痪;5.性别同一性对性别混乱;6.领导的极化对权威混乱;7.思想的极化对观念混乱。
第六阶段:成年早期(约20-24岁),亲密vs.孤立
这个阶段称为成年早期,持续时间约二十岁到二十四岁左右,这是建立家庭生活的阶段,这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阶段。
亲密感,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包括亲情、友情与爱情。亲密的社会意义,是个人能与他人同甘共苦、相互关怀。亲密感在危急情况下往往会发展为一种互相承担义务的感情,它是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如果一个人不能与他人分享快乐与痛苦,不能与他人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不相互关心与帮助,就会陷入孤独寂寞的苦恼情境之中。
埃里克森把人的发展阶段延长到成人期,这是他的人格发展阶段说的一大特色。这时,青年男女已积极准备着去分担相互信任、工作调节、生儿育女和文化娱乐等生活,以期最充分而完满地进入社会。他们需要一种共享的同一感,由此才能导致美满的婚姻而获得亲密感。但由于寻找配偶也包含着偶然因素,所以也孕育着害怕独身生活的孤独感。
第七阶段:成年中期(约25-65岁),繁殖vs.停滞
这个阶段发生在人生的二十五岁到六十五岁左右,亦称成年中期,是成家立业、生儿育女的阶段。它是最长的,也是相对平稳的时期,同时又是被研究很少的时期。
夫妻二人建立了良好的亲密关系,就必然开始拓展兴趣,关注社会以及社会关系他人,有了孩子后,开始聚焦于关心下一代。埃里克森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很幸运地形成积极的同一性,过上富有成效的幸福生活,那么他就会力图把产生这些东西的环境条件传递给下一代。这可以通过与儿童(不一定是自己的孩子)提高直接的交往,或者通过生产或创造能提高下一代生活水平的那些东西来实现。
埃里克森认为,成年男女已必须考虑使新的一代获得关怀和满意的发展。所谓繁殖不仅是指个人的生殖力,而主要是指对下一代的关切。有些人从未作父母,但也深切关怀着下一代的成长,从而丰富了在感情上成熟的人格。缺乏这种体验的人会产生一种假亲密的需要,实际上是一心专注自己而产生的停滞感。
第八阶段:成年后期(老年期,约65-死亡),圆满vs.失望
这个阶段发生在六十五岁到死亡这段时间里,称为成年晚期,或老年期、成熟期。这是获得圆满感,避免失望感的阶段。
这一时期人开始衰老,从工作岗位上退休,他们的体力和健康在走下坡路,收入减少了,亲朋、配偶开始离开。他们开始回忆自己的一生,想知道自己活得有没有价值。当老人们回顾过去时,可能怀着充实的感情与世告别,也可能怀着绝望走向死亡。
埃里克森的理论,只有回顾一生感到所度过的是丰足的,有创建的和幸福的人生的人才会不惧怕死亡。这种人具有一种圆满感和满足感。而那种回顾挫败人生的人则体验到失望。看起来似乎令人奇怪,但是体验到失望并不象体验到满足感的人那样敢于面对死亡,因为前者在一生中没有实现任何重大的目标。
这个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相对说来,埃里克森对它的描述最少,似乎是八个阶段中最令人不满意的阶段。原来,用埃里克森的话来说,不管能从已经发生的事件中对将来预见到怎样的满足,死亡毕竟是孤独的,它通常是极其痛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