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人物形象

(2019-12-14 20:16:38)

一、人物形象出现的大背景

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用他严谨的态度和高超的手法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推向了高峰,为世界文学宝库增添了一道瑰丽的印记。托尔斯泰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不朽的成就,与其作品中呈现出来的优美纯熟的语言、立体且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以及带有深刻批判精神的思想内涵都是密不可分的。在正值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当时,整个社会都处在由古老、守旧的封建社会向新兴的资本主义社会急剧转变的特殊时期。随着这一转变,政治、经济制度,思想、道德观念也在急剧变化之中。欧洲资产阶级人文思想的启蒙、人性不自觉地觉醒,也使人们要求人性解放、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越来越高,要求摆脱封建思想道德的羁绊;另一方面,反动腐朽的封建农奴制对资产阶级人文思想仍具强大的阻力。就在这种尖锐的社会矛盾之下,《安娜·卡列尼娜》应运而生。小说中看似将背景设置在几位主角生活的场景中,实则其背后所展现的是那个风云骤变的大的社会。同时,这其中的人物形象也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例如安娜这一形象原型就是取自托尔斯泰的生活中,一个叫安娜兹科娃的妇女。她发现她的情人另有新欢,向自己儿子的家庭女教师求婚,于是一气之下取了一些换洗衣服到图拉去,后来又返回村子,投身在货车车轮下而死。托尔斯泰在目睹了这出悲剧,深受触动,由此在她人生经历的基础上成功塑造出了安娜这一形象。

二、安娜形象中符合传统的正面特征

首先从书的开头就可感受到托尔斯泰赋予安娜这一人物特性是典雅美丽、善良忠厚的。安娜这一人物出场时是借用了第三人称的视角——极具社交眼力劲的弗龙斯基。他在第一眼见到安娜时就因其姿态上所显露出来的优美文雅的风度而认定她是上流社会的。除此之外,书中还连用了多个“迷人的”来形容安娜。这些描写都足以表现她在外貌特征上是极具魅力的。其谈吐上也是有深度的、十分不凡的。列文在与安娜相见之前因一些缘故对她并无好感,但在与她交谈不久后就被其翩翩的谈吐和风度打动,由此抛下了对她的有色眼镜。这足以说明安娜社会情商也是在美丽的外表下其内心也有许多闪光点,她在出场时就帮助哥哥挽回婚姻,宁可让自己委屈也不愿意与哥哥产生争吵,这体现的是安娜在对待血浓于水的亲人时是重视和尊重的。在书中的一些小事例如在火车站遇到一个工人出事故时,虽他与自己素不相识,但安娜仍表现得十分紧张,这体现了其性格中的友善和富有同情心。安娜的性格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亮点:洋溢着活力与热情,生机盎然这一特征体现在她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孩子们的融洽相处、社交舞会上的吸睛表现等。这些都体现了安娜不论是外表还是内心都是近乎完美的,是符合传统审美观的、吸引读者的。

三、违背传统的反叛精神和觉醒的自由观念

在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浪潮中,社会传统思想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随之而来的个性解放在安娜的人物形象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她用切身的实际行动向读者展示了当时的资产阶级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幸福的新要求。首先,安娜与卡列宁的婚姻是典型的传统式家庭包办婚姻,且加上卡列宁性格的功利冷酷且死板不善表达爱意,使得安娜在这段关系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幸福与温暖。因此渥伦斯基的出现才会在安娜的心里泛起涟漪,助推她不再做时代的顺从者,去反抗不幸的婚姻。卡列宁与这段婚姻关系这些被安娜所推翻的东西实则更深层次代表的是一些封建道德与旧社会秩序,因此她的反叛精神不仅体现在个人的生活中,还上升到了大的思想层面。

其次,追求个性解放与自由这一特征在安娜的人生中则具体体现在:作为一个已婚妇女,她面对渥伦斯基的追求选择接受并与渥伦斯基相爱。她冲出了家庭伦理的束缚,追求自己所认为的幸福生活。虽然这段出轨得来的爱情结局依旧是悲剧,但从其意义上看,它仍凸显了安娜冲破了传统封建宗法社会制度的观念,表现其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个性解放的追求的进步性。

最后,安娜在正视自己追求幸福的行为举动时也清楚地认识到它是与堕落犯罪等同起来的,自己出轨的行为是有违道德的。她对丈夫也就由此有着矛盾的态度:既有对丈夫的厌恶但同时也怀有沉重的负罪感,抱有一线希望自己的所作所为能够得到宽恕。因此可以得出安娜的个性解放程度仍不够彻底,但在当时已然具有开创性的进步意义。在小说的结尾部分安娜的自杀,是对虚伪、腐朽的封建秩序和道德观念的强有力揭露和抗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