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经络实质的几种假说

(2013-09-13 14:03:40)
标签:

健康

四、经穴脏腑相关说

 

认为:

    经络是经穴脏腑相关联系的途径。

经穴脏腑相关说依据的资料:

    ①脏腑病理或生理变化在人体体表出现的压痛和硬结反应。

    ②脏腑病理或生理变化引起躯干、四肢和耳廓体表皮肤电学性质的变化。

    ③牵涉痛。

    ④针灸刺激穴位对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的调整作用。

 

五、经络大脑皮质内脏相关的假说

 

认为:

经络与内脏有着肯定的联系,大脑皮质与内脏也有着肯定的联系,因而经络、内脏和大脑皮质之间也必有联系。

经络大脑皮质内脏相关说的解剖生理基础:

    ①任何穴位都有神经纤维,即使是在血管周围也不能排除神经末梢,经麻醉阻滞神经传导后一切穴位刺激就毫无效果。

    ②循经感传的感觉过程必然经过外周神经(也包括自主神经)到达高级中枢,否则就不可能产生感觉(只能产生幻觉)

    ③效应器产生功能变化(调节),是由穴位刺激经过各级中枢产生的调节反射。

    ④体表穴位因内脏疾患产生病理反应,其他病理生理变化也可以理解为反射现象。

    ⑤内脏存在条件反射,针刺穴位也可建立条件反射。

 

六、经络波导假说

    张秉武认为西医学只着重研究以分子、原子所构成的实质的作用,却没有相称地研究人体光场等的成分。只注重讲述物质代谢,而没有相称地注意到能量代谢。西医学也忽视了体内所存在的波,以及周期性变化的物理因素,如光、磁场、宇宙射线等对生物体的影响。

    人体内的管状、分层结构对可见光来说是不均匀的介质(如反射系数、折射率的不同),这正是人们得以用肉眼及光学显微镜对它进行研究的物理根据。由此,可以推测这些介质对人体内本来就有的红外线和微波来说,同样也是不均匀的,这些介质很可能构成一个对体内电磁辐射作波导性传输的波导系统,只是脏腑的结构较一般技术上用的谐振腔更复杂。因此,可以将模拟的方法和微波技术的理论成果用于经络研究。遂提出把中医所说的人体的内气看做是体内的电磁波,把经络看作是人体内传输以红外线微波为主体的电磁波的波导系统,这就是经络波导假说。

中心内容包括:

    ①要像在微波学中密切地把波导系统元件、部件的实质结构与在其中传输着的微波的磁力线、电力线结构联系起来那样,把人体这个小宇宙中的气光子(从内气的角度着眼,该作者特地把体内的电磁波称为气光子)看作是与实质平分天下的角色

    ②从波动角度也有可能阐明众多的与循经感传现象相关的难题,如以不具明显边界但成层的反射气光子之物来认识循经感传的宽度边线,以气光子的行波的群速代表循经感传的速度等。

    ③把源自体内某物点的气光子相对密度极大点(或可遇见气光子概率极大处)称为此物点的象中心,在横截经络的平面内,把气光子相对密度极大点(一个或多个)定义为经络轴心点,把通过经络轴心点而作的直线定义为经络径向线,把由相邻的经络径向线上气光子相对密度陡度极大点(或相对密度不连续点)所组成的闭合线定义为经络界线。由相邻的横截经络的平面之经络轴心点在人体内形成了经络轴心,围绕经络轴心线的不同平面内的经络界线所引成的管状面即经络界面。经络即经络波导经络界面就是经络波导管的管壁

    ④不同的经脉之间,以及它们与穴位、经脉和脏腑等的联系,可用波导系统来模拟。经络与有关神经体液的实物之间的联系也具有光(广义的)与分子、原子的物理学通性。

 

七、经络与血管、淋巴管相关说

 

(一)经络与血管的关系

    认为经脉、络脉与血管系统有密切关系。

根据古代医籍记载:经脉者,受血而营之(《灵枢·经》)”“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素问·离合真邪论篇》)说明古人把作为经络形态的依据。

     有人报道了十二经脉的309个腧穴中,与动、静脉有关者286个,占92.6%。按经脉循行次序详细地观察了各经脉循行部位的血管分布状况:

     手太阴肺经循行部位与腋动、静脉,头静脉,肱动、静脉,桡返动、静脉之分支,桡动、静脉,指静脉回流支,指掌侧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脉网等血管系统有关;手阳明大肠经循行部位与指、掌背动脉及静脉网,指背与掌侧动、静脉,桡动脉,头静脉,桡返动脉,桡侧副动脉,肱深动脉及旋肱后动脉,肩胛上动、静脉,颈外浅静脉,颈升动脉,面动、静脉上唇支及眶下动脉分支等有关。对其他经脉所过之处的血管分布状况也都有详细的描述。

    有人在18个截肢的新鲜肢体的太冲、涌泉、商丘等穴注入墨汁,然后将肢体以甲醛溶液固定,逐层解剖,其中13个肢体出现了被墨汁充盈的纤细管道向上或向下延伸,大部分可循经直达肢体的断面,这种结构的管径为40-30um的小静脉。

 

(二)经络与淋巴管的关系:

    12例胎儿的下肢三条阴经的近趾端穴位处注入绘图墨水,还观察到墨水所显示的淋巴管循下肢阴经上行,在三阴交穴处交会或靠拢(但循肝经的只是分出一支参与交会),交会的部位是在胫骨后缘,内踝上3(同身寸),深度为1/41/3(同身寸)处,与三阴交的三维度位置一致。

    此外,在胸腹部中线附近,由四级分支组成的淋巴管收集丛有19-21个,而在该区域内穴位的排列为20个,两者几乎一致;胸部淋巴管收集丛分布较疏,穴位的数目也较少,穴位之间的距离也较宽。

    在头面部同样也可以看到胃经、胆经等与相应部位的淋巴管系分布的一致性。一些外科教科书中所描述的相当于隐白、大都、少冲、少商等穴位处,局部感染所致的急性淋巴管炎的走向分别与脾经、心经、心包经和肺经的走向基本一致。

 

(三)经络与血管和淋巴管的关系: 

    有人根据《灵枢》对经络的描述,对比了经脉循行路线和淋巴系统的关系,并观察了穴位处脉管的X线显微结构,脉管的传导功能与穴位经络电泳漆显示的形态,认为经脉指的是淋巴管,而络脉则与血管有关。

    督脉、任脉和带脉与淋巴管收集丛有关。

    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几乎与分布在该处的深的或浅的淋巴管完全一致。

    连接头面和躯体的主要经脉的主要穴位是缺盆,它位于锁骨上淋巴结处;

    连接上肢和躯干的经脉的穴位是云门和极泉穴,它们分别与锁骨上淋巴结、锁骨下淋巴结和腋淋巴结有关;

    连接躯干与下肢的经脉的穴位则包括冲门、维道、气冲、急脉、承扶和秩边穴,又与腹股沟淋巴结和臀淋巴结相一致。

有人还在166-7月胎儿尸体的上肢观察到,注入少商穴的碳素墨水,沿皮下淋巴管上达第1掌骨的内侧后面,再沿腕部的桡侧,上行至前臂肱二头肌的桡侧,然后斜行至腋下淋巴结,所显示出的淋巴管的行程与手太阴肺经的主干相一致。 

    根据上述观察结果,以及对《内经》中有关经脉的记载的分析,龚启华等认为,古人所指的经络相当于现代的脉管系统,其中淋巴管相当于经脉,而动脉和静脉则都属于血络的范畴,即经络=经脉+络脉=淋巴管+血管(动脉和静脉);但其同时也指出,由于脉管壁上具有或伴行着丰富的神经,脉管内又流动着大量的免疫细胞和生物介质,因而只是简单地用脉管来解释针刺的广泛效应是不够全面的,经络还应包括脉管内、外的这些成分。

                                           未完待续             刘素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