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笔记之《论语》17.1

(2018-08-09 14:56:06)
标签:

槐柳先生

槐榆柳

国学

论语

读书笔记

分类: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之《论语·篇十七〈阳货〉》孔子及其弟子

【原文】

17.1 阳货(1)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2)。孔子时其亡(3)也,而往拜之,遇诸涂(4)。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5),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6)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7)。”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注释】

(1)阳货:又叫阳虎,季氏的家臣。

(2)归孔子豚:归kuì,赠送。豚tún,小猪。赠给孔子一只熟小猪。

(3)时其亡:等他外出的时候。

(4)遇诸涂:涂,同“途”,道路。在路上遇到了他。

(5)迷其邦:听任国家迷乱。

(6)亟:屡次。

(7)与:在一起,等待的意思。

【集注】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

归,如字,一作馈。阳货,季氏家臣,名虎。尝囚季桓子而专国政。欲令孔子来见己,而孔子不往。货以礼,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故瞰孔子之亡而归之豚,欲令孔子来拜而见之也。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好、亟、知,并去声。怀宝迷邦,谓怀藏道德,不救国之迷乱。亟,数也。失时,谓不及事几之会。将者,且然而未必之辞。货语皆讥孔子而讽使速仕。孔子固未尝如此,而亦非不欲仕也,但不仕于货耳。故直据理答之,不复与辩,若不谕其意者。阳货之欲见孔子,虽其善意,然不过欲使助己为乱耳。故孔子不见者,义也。其往拜者,礼也。必时其亡而往者,欲其称也。遇诸涂而不避者,不终绝也。随问而对者,理之直也。对而不辩者,言之孙而亦无所诎也。

杨氏曰:“扬雄谓孔子于阳货也,敬所不敬,为诎身以信道。非知孔子者。盖道外无身,身外无道。身诎矣而可以信道,吾未之信也。”

【钱穆】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阳货欲见孔子:阳货,季氏家臣,名虎。尝囚季桓子而专鲁国之政。欲令孔子来见己,意欲孔子出仕助己也。或疑阳货、阳虎各自一人,今不从。

归孔子豚:归读如馈,以物相赠。古礼,大夫有赐于士,士拜受,又亲拜于赐者之室。阳货故遗孔子豚,令孔子来拜而见之。

时其亡也而往拜之:亡,同无。时其亡,犹云伺其出。孔子不欲见阳货,故伺阳货出门乃往拜谢。

遇诸涂:孔子伺其不在而往,不意归而遇之途中。

怀其宝而迷其邦:谓怀藏道德而不救国之迷乱。

曰不可:此“曰”字或说乃孔子答,或说乃阳货自问自答,下文“曰不可”同。今从后说。

好从事而亟失时:亟,数也,犹屡义。失时,谓失去时机。言孔子心好从事而屡失时机。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逝,去义。岁月已去,不再与我,谓年老当急仕。

孔子曰:此下始是孔子答阳货。阳货欲亲孔子,絮絮语不休,孔子默不出声,最后始作五字答之,谓:“我将出仕也。”初若不知阳货所言之用意,亦不加辨说,只言将仕。孔子非不欲仕,特不欲仕于货。其语直而婉,雍容不迫,而拒之已深。此见孔子一言一行无往而不具甚深之妙义。

[白话试译]

阳货想要见孔子,孔子不见他。阳货送与孔子一豚。孔子打听到阳货出门,往他家拜谢,路上两人遇见了。阳货对孔子说:“来呀!我有话和你说。”阳货道:“你身藏了道德宝货,而尽让一国之人迷惑失道,这好算仁吗?怕不好算仁呀!你心好做事,又屡失时机,这好算知吗?怕不好算知呀!光阴一天天过去,年岁不会等待着你呀!”孔子说:“嗄!我快打算出仕了。”

【译文】

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赠送给孔子一只熟小猪,想要孔子去拜见他。孔子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往阳货家拜谢,却在半路上遇见了。阳货对孔子说 :“来,我有话要跟你说。”(孔子走过去。)阳货说:“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智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

【自译】

阳货想见孔丘先生,先生不见,阳货就送了一头乳猪给先生。先生等阳货不在家时,趁机去回拜他,不巧在路上相遇。

阳货对先生说:“来啊!我有话对你说。”

阳货道:“身藏才德却任由国家陷于昏暗,能称作仁吗?”

先生道:“不能。”

“喜爱干的事却屡次错失机遇,能称作智吗?”

先生道:“不能。”

“日月消逝,岁不待我啊。”

孔丘先生道:“是!我要出来从政了。”

【感悟】

仅看本章,定会觉得阳货绝非等闲之辈,其见识也恐怕不在孔丘先生之下,而且也是一位能为国家招揽贤才的良臣,但事实如何呢?这个阳货到底是何许人也?为何孔丘先生要对他躲躲闪闪呢?

阳货就是阳虎,是鲁国三桓季氏的家臣。阳虎最早在季平子手下当差,季平子是季氏第四代宗主季孙意如。

公元前517年,鲁昭公想借斗鸡事件打压三桓势力,结果为三家所败流亡齐国,季平子成为鲁国实际的掌权人,这一年35岁的孔丘先生也跑到了齐国,也差一点儿在齐国当了官。公元前510年,鲁昭公在乾侯病逝,鲁人立昭公之弟姬宋为君,就是鲁定公。

公元前505年,鲁定公5年,季平子去世,他的儿子季孙肥继宗主之位,史称季桓子。这时季氏的干将阳虎趁机作乱,软禁了季桓子,逼迫季桓子答应他作为季氏的代言人。季氏是鲁国最大的氏族,阳虎掌管了季氏也就意味着他执掌了鲁国政权。

公元前502年,一心想着独立门户的阳虎,阴谋颠覆三桓势力,设计要在祭祀礼宴上对季桓子下手,结果季桓子半路逃脱,阳虎阴谋败露,反为三桓所败,无奈逃到阳关。

公元前501年,三桓继续讨伐阳虎,阳虎又逃亡到齐国,投奔了齐景公。齐景公收留阳虎想趁机打击鲁国,阳虎也想借齐国势力重掌鲁国大权,果然没多久,阳虎就劝齐景公伐鲁,别有所图的齐景公也准备答应他,这时齐国大臣鲍文子劝谏说:“鲁国国内安定,又有晋国这样的靠山,现在不能攻取。阳虎想借助齐国实现自己的阴谋,阳虎曾是季氏的宠臣反而要害主求荣,他还说过‘为富不仁,为仁不富’之类的话,这样的人君主要他何用?难道要他祸害齐国吗?”齐景公于是囚禁了阳虎。阳虎又想法逃出齐国,逃亡到宋国,又逃到晋国,最后投奔了赵简子赵鞅。

约公元前500年,身为晋国六卿之一的赵氏宗主赵简子收留了阳虎,从此阳虎就成为了晋国赵氏的家臣。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这样说:“阳虎议曰:‘主贤明,则悉心以事之;不肖,则饰奸而试之。’逐于鲁,疑于齐,走而之赵,赵简主迎而相之。左右曰:‘虎善窃人国政,何故相也?’简主曰:‘阳虎务取之,我务守之。’遂执术而御之。阳虎不敢为非,以善事简主,兴主之强,几至于霸也。”

阳虎在赵简子这样的英主之下,尽心尽力,为赵氏兴盛贡献了自己的才能。

那孔丘先生为什么厌恶阳虎呢?可以归结三条:

其一:阳虎僭越,陪臣执国,犯了孔子仁礼的大忌,被视为乱臣贼子。

其二:阳虎貌似孔子,匡人误会路过的孔子就是恶人阳虎而囚禁他了5天。

其三:孔子十六七岁时去季家赴宴,被阳虎拒之门外,顺带还讽刺了几句。

阳虎被赵简子收留时孔丘先生说:“赵氏其世有乱乎!”可见他对阳虎的态度。

本章叙述之事应在公元前504年左右,即鲁定公六年,也就是在阳虎刚刚掌控鲁国政权不久。或说阳虎想请孔丘先生出山是为了给他自己装点门面,而孔丘先生不愿在这种人手底下做事所以不愿见他。本章描写很是生动,阳虎几次登门拜访都没见到孔丘先生,于是心生一计,就给他送了一头他爱吃的乳猪。送礼那是要回谢的,阳虎的意图很明显,你不是不愿见我吗,给你送了礼物看你这个整天把礼放在嘴边的人回拜不回拜,这回我就在家里等着你上门。这下把孔丘先生逼得没法,就打听着阳虎哪天不在家哪天去登他的门回拜,这样既不失礼又可以避免和自己讨厌的人碰面。可是太不凑巧了,或者是太凑巧了,或者是阳虎早计算好了,反正二人就在半路恰巧相遇了。这还不算,阳虎几句话就把孔丘先生问的没词儿了,最后只好无奈的说:罢了罢了,我还是听你的话出来做官好了。

孔丘先生到底在阳虎执政期间出仕没有,各种史书记载颇为模糊,大概也怕有碍圣人清誉,若据本章之意,那大概是出仕了,不过是为了国家、为了理想、为了不虚度岁月才出来的,可不是为了这个恶人阳虎。

【后记】

    阳虎专权是恶人,那三桓专权是不是恶人?那季平子把鲁昭公赶出国门是不是大恶人?到处是恶人,你让圣人何时何地出山?

对于臣子僭越专权,《左传》有一段记载很有意思:

赵简子问于史墨曰:“季氏出其君,而民服焉,诸侯与之,君死于外,而莫之或罪也。”对曰:“物生有两,有三,有五,有陪贰。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体有左右,各有妃耦。王有公,诸侯有卿,皆有贰也。天生季氏,以贰鲁侯,为日久矣。民之服焉,不亦宜乎?鲁君世从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虽死于外,其谁矜之?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

 

                                                              槐榆柳

                                                           201883

[参看资料]

朱熹《论语集注》、钱穆《论语新解》、南怀瑾《论语别裁》、李泽厚《论语今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