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论语》16.9
(2018-08-05 11:30:57)
标签:
槐柳先生槐榆柳国学论语读书笔记 |
分类: 读书笔记 |
读书笔记之《论语·篇十六〈季氏〉》孔子及其弟子
【原文】
16.9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集注】
困,谓有所不通。言人之气质不同,大约有此四等。杨氏曰:“生知学知以至困学,虽其质不同,然及其知之一也。故君子惟学之为贵。困而不学,然后为下。”
【钱穆】
本章知字、学字及知之、学之两“之”字,皆泛指。生而知之,谓不学而能也。困,有所不通。如师襄之于琴,上也。孔子于琴,则次也。推之于道、于艺,各有先后难易之别。或以尧、舜、孔子为生知,禹、稷、颜渊为学知。证之《论语》,孔子不自承为生知。然则学者不当以非生知自诿,惟当以“民斯为下”自戒惧,斯可。
[白话试译]
先生说:“生来就知道的,那是最上等。学了才知道的,那是次一等。经历困境后才知要学的,又次了一等。若经了困,仍不学,那就只算是下等了。”
【译文】
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经过学习以后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再去学习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人,这种人就是下等的人了。”
【自译】
孔丘先生说:“天生就明白道理的人,是上等人。经过学习才明白道理的人,是次等人。遇到了困惑才知道去学习的人,是再次等人。遇到困惑也不去学习的人,这样的小民就是下等人了。”
【感悟】
有没有“生而知之者”这个不大好说,传说中有,但估计孔丘先生自己也没见过,又不好否认,只有归于上等人,而夫子自己只能是敏而好学的次等人了。当然,这样也有好处,谦谦君子,怎好以上等人自居,不如设一个虚无缥缈无人敢居的神座,如此躬身其下亦不觉委屈矣。以对学习的认知程度来划分等级本也无伤大雅,可孔丘先生偏偏在最后拐了一个小弯儿:“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这里偏偏多了一个“民”字,如果不是版本有误,这个在释义时恐怕不能视而不见,等级观念本就是孔丘先生的一部分,而民本来就一贯处在最下层,这是时代背景下夫子的局限,并且他也是这一局限的积极拥趸者。孔丘先生还说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他的主张始终如一,但这与我们学习的他的伟大毫无妨碍,更不必于此曲意逢迎。
【后记】
人天生智力有无差异、有多大差异,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样的问题毫无意义。因为即使存在也无法改变的事又何必要去纠结?懂得学习,懂得努力,这才是我们应该从圣人那里汲取的智慧。
龟兔赛跑,在动物的世界里不可能发生,而在人的世界里类似的故事却未必少见。当思。
[参看资料]
朱熹《论语集注》、钱穆《论语新解》、南怀瑾《论语别裁》、李泽厚《论语今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