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论语》15.8
(2018-06-17 20:56:55)
标签:
槐柳先生槐榆柳国学论语读书笔记 |
分类: 读书笔记 |
读书笔记之《论语·篇十五〈卫灵公〉》孔子及其弟子
【原文】
15.8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集注】
志士,有志之士。仁人,则成德之人也。理当死而求生,则于其心有不安矣,是害其心之德也。当死而死,则心安而德全矣。程子曰:“实理得之于心自别。实理者,实见得是,实见得非也。古人有捐躯陨命者,若不实见得,恶能如此?须是实见得生不重于义,生不安于死也。故有杀身以成仁者,只是成就一个是而已。”
【钱穆】
生必有死,死非孔门论学所重。孔门论学所重在如何生。茍知如何生,自知如何死。知有不该求生时,自知有不避杀身时。杀身成仁,亦不惜死枉生。所重仍在如何生。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然殷有三仁,亦非必尽如比干之甘刀锯鼎镬始为成仁。舜、禹为民御大灾,捍大患,亦即仁。有志求仁者,于《论语》此章当善加体会。
[白话试译]
先生说:“一个志士仁人,没有为求生命安全而宁愿妨害仁道的,只有宁愿杀身来完成那仁道。”
【译文】
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自译】
先生说:“志士仁人,不会求生害仁,只会杀身成仁。”
【感悟】
“仁”是孔门最高理想、最高价值、最高信仰,没了仁,孔丘先生就没有了为之奋斗的人生目标,就没有了毕生追求的人生价值,就变做没有精神内涵的虚无躯壳,在他眼里,仁是重于生命的,如果贪求生命要以损害仁为代价,那宁可以死来保全仁义。其实不只儒家,大多宗教、信仰都是如此,为了心中坚守的道义,不惜以身相殉。
【后记】
[参看资料]
朱熹《论语集注》、钱穆《论语新解》、南怀瑾《论语别裁》、李泽厚《论语今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