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笔记之《论语》14.9

(2018-04-28 10:56:28)
标签:

槐柳先生

槐榆柳

国学

论语

读书笔记

分类: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之《论语·篇十四〈宪问〉》孔子及其弟子

【原文】

14.9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1)。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2)。夺伯氏(3)骈邑(4)三百,饭疏食,没齿(5)无怨言。”

【注释】

(1)子西:这里的子西指楚国的令尹,名申。

(2)人也:即此人也。

(3)伯氏:齐国的大夫。

(4)骈邑:地名,伯氏的采邑。

(5)没齿:死。

【集注】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

子产之政,不专于宽,然其心则一以爱人为主。故孔子以为惠人,盖举其重而言也。

问子西。曰:“彼哉!彼哉!”

子西,楚公子申,能逊楚国,立昭王,而改纪其政,亦贤大夫也。然不能革其僭王之号。昭王欲用孔子,又沮止之。其后卒召白公以致祸乱,则其为人可知矣。彼哉者,外之之辞。

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人也,犹言此人也。伯氏,齐大夫。骈邑,地名。齿,年也。盖桓公夺伯氏之邑以与管仲,伯氏自知己罪,而心服管仲之功,故穷约以终身而无怨言。荀卿所谓“与之书社三百,而富人莫之敢拒”者,即此事也。

或问:“管仲子产孰优?”曰:“管仲之德,不胜其才。子产之才,不胜其德。然于圣人之学,则概乎其未有闻也。”

【钱穆】

惠人:其人存心惠爱于民。《左传》:“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子产为政严,而孔子特以惠爱许之,此即所谓特识也。

子西:春秋时有三子西。一子产之同宗兄弟,此两人常以同事见优劣,且相继执政,齐、鲁间人熟知此两人,故连带问及。本章与上为命章相承,皆论郑事,此子西必系郑子西可知。其他二子西,皆楚大夫。一宜申,谋乱被诛,一公子申,后孔子死。《论语》记孔子评骘当时人物,多在齐、晋、郑、卫诸邦,并多在定、哀以前,公子申既楚人,又当时尚在,孔子弟子当不以为问。

彼哉彼哉:无足称之意。

人也:起下文。或说人上脱一“夫”字。或说人当作“仁”。或说:依上“惠人也”之例,当作“仁人也”,脱一仁字。

夺伯氏骈邑三百:伯氏,齐大夫。骈邑,伯氏之采邑也。三百,当时骈邑户数。夺,削夺义。伯氏有罪,管仲为相,削夺其采邑。或说齐桓公夺伯氏邑以与管仲,今不从。

没齿无怨言:齿,训年。没齿犹云终身。伯氏虽以此毕生疏食,然于管仲无怨言。此如后代诸葛亮废廖立、李平为民,及亮之卒,廖立垂泣,李平致死;皆以执法公允,故得罪者无怨。

[白话试译]

有人问子产,其人怎样呀?先生说:“他是对民有恩惠的人。”又问子西,先生说:“他吗?他吗?”又问管仲,先生说:“这人呀!他削夺了伯氏的骈邑三百家,伯氏终身吃粗饭过活,到死,没有过怨言。”

【译文】

有人问子产是个怎样的人。孔子说:“是个有恩惠于人的人。”又问子西。孔子说:“他呀!他呀!”又问管仲。孔子说:“他是个有才干的人,他把伯氏骈邑的三百家夺走,使伯氏终生吃粗茶淡饭,直到老死也没有怨言。”

【自译】

有人问子产如何。先生说:“能施惠于民。”问子西如何。先生说:“那人啊!那人啊!”问管仲如何。先生说:“是个人物,夺了伯氏三百户的骈邑,伯氏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到老都没有怨言。”

【感悟】

子产,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郑国贤臣,春秋名臣。

子西,楚国令尹,《史记·楚世家第十》:“平王卒。将军子常曰:‘太子珍少,且其母乃前太子建所当娶也。’欲立令尹子西。子西,平王之庶弟也,有义。子西曰:‘国有常法,更立则乱,言之则致诛。’乃立太子珍,是为昭王。” 子西在楚国复国之战中,率领楚军击败吴国,立下大功,被任为令尹,掌管楚国军政大权。

管仲,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第一相”,助齐桓公称霸。

子产很厉害,管仲更厉害,都是春秋乃至华夏响当当的人物,拿子西比这二人自然差点儿,但人家两次推位,败吴复楚,扶立楚国两代君主,执掌楚国军政大权多年,那也是政治上的风云人物。有人问孔丘先生,子西怎样?孔丘先生只是哼了两哼,那意思大概是不怎么样。为何孔丘先生不直接说出来呢?我们从《史记》中的一段记载或可猜知一二。

《史记·孔子世家》:昭王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楚令尹子西曰:“王之使使诸侯有如子贡者乎?”曰:“无有。”“王之辅相有如颜回者乎?”曰:“无有。”“王之将率有如子路者乎?”曰:“无有。”“王之官尹有如宰予者乎?”曰:“无有。”“且楚之祖封於周,号为子男五十里。今孔丘述三五之法,明周召之业,王若用之,则楚安得世世堂堂方数千里乎?夫文王在丰,武王在镐,百里之君卒王天下。今孔丘得据土壤,贤弟子为佐,非楚之福也。”昭王乃止。

这是子西谏楚昭王不要用孔子,也不要封给他土地。但子西是不是像记载的这样夸奖孔子,个人以为未必。不过昭王不用孔子大概确实因为子西的缘故,所以,孔子就是认为子西很一般,大概也要保持沉默。要保持君子风度,该避的嫌疑还得避一避不是?

【后记】

    孔丘先生虽是圣人,但他毕竟不是政治家,他评论这些政治名人的立场和角度未免有些局限。但孔丘先生毕竟是宗师级的人物,懂得谦逊的道理,许多方面他都不会多说。后世风气则不然,譬如某方面是大师,或者地位比较高,就一下子成了全方位的行家了,任何方面都可以去指点了,下面人听了还不住地点头甚至鼓掌叫好,这就让人无语了。

 

                                                              槐榆柳

                                                           2018428

[参看资料]

朱熹《论语集注》、钱穆《论语新解》、南怀瑾《论语别裁》、李泽厚《论语今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