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论语》8.9
(2017-10-26 10:41:34)
标签:
槐柳先生槐榆柳国学论语读书笔记 |
分类: 读书笔记 |
读书笔记之《论语·篇八〈泰伯〉》孔子及其弟子
【原文】
8.9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集注】
民可使之由于是理之当然,而不能使之知其所以然也。程子曰:“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然不能使之知,但能使之由之尔。若曰圣人不使民知,则是后世朝四暮三之术也,岂圣人之心乎?”
【钱穆】
上章言教化,本章言行政,而大义相通。《孟子》曰:“行之而不着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易传》曰:“百姓日用而不知。”皆与此章义相发。民性皆善,故可使由。民性不皆明,有智在中人以下者,故有不可使知者。若在上者每事于“使民由之”之前,必先家喻户晓,日用力于语言文字,以务使之知,不惟无效,抑且离析其耳目,荡惑其心思,而天下从此多故。即论教化,诗与礼乐,仍在使由。由之而不知,自然而深入,终自可知。不由而使知,知终不真,而相率为欺伪。《易传》云:“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亦为民之不可使知,而谋求其可由,乃有此变通神化之用。近人疑《论语》此章谓孔子主愚民便专制,此亦孔子所以有“不可使知”之嘅欤!
[白话试译]
先生说:“在上者指导民众,有时只可使民众由我所指导而行,不可使民众尽知我所指导之用意所在。”
【译文】
孔子说:“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
【自译】
孔丘先生说:“百姓可使他们顺从,不可使他们明了。”
【感悟】
今天看到这句话肯定让人大跌眼镜,孔丘先生的形象一下子变得不再那么可爱。其实,客观地看待人和事物是要用历史的眼光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在家天下的统治模式下,你怎能奢望孔丘先生是一位民主人士?恰恰相反,他反而是家天下坚定的拥护者、卫道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是孔丘先生重要的政治思想之一,他念念不忘的礼就是要维护王朝统治的周礼,他的政治理想是:大家都按照礼法等级行事,各自干好各自应该干的事,王是王、诸侯是诸侯、臣是臣、民是民,一直到父是父、子是子。孔丘先生提倡的教化那是以仁、礼为核心内容的,是让大家向仁守礼的,是要让大家安心在这样等级分明的社会中和和气气地生活到天荒地老的。处在春秋乱世的孔丘先生这样的理想有错吗?没有错,这一点也不影响他的伟大形象。或有学者对本章进行目的性断句,作为研究无可厚非,若是要来维护孔丘先生的完美形象那就大可不必,人家是公元前的人物,咱就别说人家西服穿得得体不得体好不。
【后记】
孔丘先生把心里话大大方方地说出来了,这是君子的风范。多少这样想、这样做却不说或不这样说的,那你怎么办?百姓和真相的距离如果是一百年,那肯定不算远。
[参看资料]
朱熹《论语集注》、钱穆《论语新解》、南怀瑾《论语别裁》、李泽厚《论语今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