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笔记之《论语》6.2

(2017-04-20 10:14:07)
标签:

槐柳先生

槐榆柳

国学

论语

读书笔记

分类: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之《论语·篇六〈雍也〉》孔子及其弟子

【原文】

6.2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1),不贰过(2),不幸短命死矣(3)。今也则亡(4),未闻好学者也。”

【注释】

(1)不迁怒:不把对此人的怒气发泄到彼人身上。

(2)不贰过:“贰”是重复、一再的意思。这是说不犯同样的错误。

(3)短命死矣:颜回死时年仅31岁。

(4)亡:同“无”。

【集注】

好,去声。亡,与无同。迁,移也。贰,复也。怒于甲者,不移于乙;过于前者,不复于后。颜子克己之功至于如此,可谓真好学矣。短命者,颜子三十二而卒也。既云今也则亡,又言未闻好学者,盖深惜之,又以见真好学者之难得也。程子曰:“颜子之怒,在物不在己,故不迁。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不贰过也。”又曰:“喜怒在事,则理之当喜怒者也,不在血气则不迁。若舜之诛四凶也,可怒在彼,己何与焉。如鉴之照物,妍媸在彼,随物应之而已,何迁之有?”又曰:“如颜子地位,岂有不善?所谓不善,只是微有差失。才差失便能知之,才知之便更不萌作。”张子曰:“慊于己者,不使萌于再。”或曰:“诗书六艺,七十子非不习而通也,而夫子独称颜子为好学。颜子之所好,果何学欤?”程子曰:“学以至乎圣人之道也。”“学之道奈何?”曰:“天地储精,得五行之秀者为人。其本也真而静。其未发也五性具焉,曰仁、义、礼、智、信。形既生矣,外物触其形而动于中矣。其中动而七情出焉,曰喜、怒、哀、惧、爱、恶、欲。情既炽而益荡,其性凿矣。故学者约其情使合于中,正其心,养其性而已。然必先明诸心,知所往,然后力行以求至焉。若颜子之非礼勿视、听、言、动,不迁怒贰过者,则其好之笃而学之得其道也。然其未至于圣人者,守之也,非化之也。假之以年,则不日而化矣。今人乃谓圣本生知,非学可至,而所以为学者,不过记诵文辞之间,其亦异乎颜子之学矣。”

【钱穆】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迁怒:如怒于甲,迁及乙。怒在食,迁及衣。

贰过:贰,复义。偶犯有过,后不复犯,是不贰过。一说:《易传》称颜子有过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是只在念虑间有过,心即觉察,立加止绝,不复见之行事。今按:此似深一层求之,就本章言,怒与过皆已见在外,应从前解为允。

又说:不贰过,非谓今日有过,后不更犯。明日又有过,后复不犯。当知见一不善,一番改时,即猛进一番,此类之过即永绝。故不迁怒如镜悬水止,不贰过如冰消冻释,养心至此,始见工夫。此说不贰过,亦似深一层说之,而较前第二解为胜。读《论语》,于通解本文后,仍贵能博参众说,多方体究,斯能智慧日进,道义日开矣。

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亡同无,两句意相重复,盖深惜颜子之死,又叹好学之难得。又一说,本当作“今也则未闻好学者也”,误多一“亡”字。

本章孔子称颜渊为好学,而特举不迁怒、不贰过二事。可见孔门之学,主要在何以修心,何以为人,此为学的。读者当取此章与“颜渊、子路各言尔志”章对参。志之所在,即学之所在。若不得孔门之所志与所学,而仅在言辞间求解,则乌足贵矣!

[白话试译]

鲁哀公问孔子道:“你的学生们,那个是好学的呀?”孔子对道:“有颜回是好学的,他有怒能不迁向别处,有过失能不再犯。可惜短寿死了,目下则没有听到好学的了。”

【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

【自译】

鲁哀公问:“弟子中谁是好学之人?”孔丘先生答道:“有个叫颜回的弟子好学,他怒不迁移,过不重犯,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就没有了,没有听见哪个弟子这样好学了。”

【感悟】

好学,不仅是爱学,还要学好;不仅是指学问,更是指修养。所以,孔丘先生所说的好学内涵是很深的。这样说来,要说一个人好学,内容就很深广,就不好具体评判,但孔丘先生说来就能举重若轻,这是他讲理论道的一大特点,所以赞他能微言大义。你看他说颜回好学,就六个字“不迁怒、不贰过”,其它的一概不论,就这两点就能体现出颜回的修养水平来。就像你问一个老师,班里谁学习好啊?老师回答,那个谁谁清华北大不在话下,这你数理化具体科目还用问啊。当然,夫子的回答更为精妙,不迁怒、不贰过,这多具体啊,又是多难达到的修养水平啊,听到的人都可以拿来对照自己,也可以拿来当作自己的追求目标。要不说人家孔丘先生是古往今来公认的优秀教师,这讲话水平,你得服。

【后记】

不迁怒、不贰过,言近旨远,只要看到就引人警思。

 

                                                                                                                      槐榆柳

                                                                                                               2017323

[参看资料]

朱熹《论语集注》、钱穆《论语新解》、南怀瑾《论语别裁》、李泽厚《论语今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