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论语》5.1
(2017-03-24 15:02:38)
标签:
槐柳先生槐榆柳国学论语读书笔记 |
分类: 读书笔记 |
读书笔记之《论语·篇五〈公冶长〉》孔子及其弟子
【原文】
5.1子谓公冶长(1),“可妻也。虽在缧绁(2)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3)妻之。” 子谓南容(4),“邦有道(5),不废(6);邦无道,免于刑戮(7)。”以其兄之子妻之。
【注释】
(1)公冶长:字子长、子芝,为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名列第二十。自幼家贫,勤俭节约,聪颖好学,博通书礼,德才兼备,终生治学不仕禄。
(2)缧绁(léi xiè):捆绑犯人用的绳索,这里借指牢狱。
(3)子:古时无论儿、女均称子。
(4)南容:南宫适(kuò),字子容,通称他为南容,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一。
(5)道:孔子这里所讲的道,是说国家的政治符合最高的和最好的原则。
(6)废:废置,不任用。
(7)刑戮:刑罚。
【集注】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妻,去声,下同。缧,力追反。绁,息列反。公冶长,孔子弟子。妻,为之妻也。缧,黑索也。绁,挛也。古者狱中以黑索拘挛罪人。长之为人无所考,而夫子称其可妻,其必有以取之矣。又言其人虽尝陷于缧绁之中,而非其罪,则固无害于可妻也。夫有罪无罪,在我而已,岂以自外至者为荣辱哉?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南容,孔子弟子,居南宫。名绦,又名适。字子容,谥敬叔。孟懿子之兄也。不废,言必见用也。以其谨于言行,故能见用于治朝,免祸于乱世也。事又见第十一篇。或曰:“公冶长之贤不及南容,故圣人以其子妻长,而以兄子妻容,盖厚于兄而薄于己也。”程子曰:“此以己之私心窥圣人也。凡人避嫌者,皆内不足也,圣人自至公,何避嫌之有?况嫁女必量其才而求配,尤不当有所避也。若孔子之事,则其年之长幼、时之先后皆不可知,惟以为避嫌则大不可。避嫌之事,贤者且不为,况圣人乎?”
【钱穆】
公冶长:孔子弟子。公冶氏,长名。其人在《论语》惟此一见。
缧绁:缧,黑色大索。绁,牵系义。古狱中用黑索系罪人。公冶长曾因事入狱,实非其罪。
以其子妻之:古男女皆称子。孔子以己之女嫁公冶长。
南容:亦孔子弟子,名绦。
不废:废,弃义。国家有道,必见用,不废弃。
免于刑戮:刑,刑罚。戮,诛戮。国家无道,南容谨于言行,亦可免于刑戮。
以其兄之子妻之:孔子有兄孟皮,早卒。孔子以孟皮之女嫁南容。
本篇皆论古今人物贤否得失,《论语》编者以继前四章之后。孔门之教,重于所以为人,知人物之贤否,行事之得失,即所学之实证。孔子千古大圣,而其择婿条件,极为平易。学圣人亦当在平易近人处。编者以本章为本篇之首,亦有深义,学者其细阐之。
[白话试译]
先生说公冶长,“可嫁他一女儿吧。他虽曾下过牢狱,但不是他的罪过呀。”遂把自己女儿嫁了他。又说南容,“国家有道,他是不会废弃的。国家无道,他也可免于刑戮。”把自己的侄女嫁了他。
【译文】
孔子评论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被关在牢狱里,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呀。”于是,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孔子评论南容说:“国家有道时,他有官做;国家无道时,他也可以免去刑戮。”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自译】
孔丘先生说公冶长,“是可以给他做妻子的。虽然曾经被关进监狱里,但那并不是他的罪过。”夫子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孔丘先生说南容,“国家政治清明时,他不会被埋没;国家政局混乱时,他能免受刑狱之灾。”夫子就把兄长家的女儿嫁给了他。
【感悟】
此章在理解上是有些争议的,我们可以先来看看公冶长是何许人也。公冶长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在孔门弟子中名列第二十位,据传他是一个淡泊名位、勤于修身的清高文人。但这样一个人如何坐了监狱呢?传说公冶长懂得百禽之语,因此发现了某个失踪者的尸体,在那个年代谁相信有人懂得鸟语呢?于是公冶长就被当作嫌疑犯关进了监狱。所以孔丘先生说“非其罪也。”但为什么要把坐牢这件事与夫子嫁女写在一起呢?我想答案应该在后面的内容里。《论语》这两段内容不应该归为两章,原因也是如此。后面这段话中涉及了三个人,孔兄、南容、兄女。孔丘的父亲是叔梁纥,他的正妻生了九个女儿,小妾生了长子孟皮,有足疾。叔梁纥又娶了孔丘的母亲颜徵在,在他66岁时,15岁的颜氏生了孔丘。孟皮是孔丘的异母兄,但他身体有残疾不能做继承人,所以孔丘先生很早就担当起了家业。南容全名是南宫适,字子容,也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但他到底是不是鲁国三卿之一孟懿子的弟弟南宫敬叔存在争议。如果是,那他就是贵族的世家子弟,身份显贵;如果不是,按照孔丘先生的评论,他也应该是一个有地位并且很会处世的人。南容的地位本来和我们读论语关系不大,但关键是孔丘先生把有残疾的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把侄女嫁给谁本来也不那么重要,关键是偏偏把夫子嫁女和嫁侄女放在一起,这就有了比照的嫌疑。比照什么,答案很明显,就是要把夫子的高风亮节衬托得更加光鲜。不要动不动就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来批评人,圣人的本意如何没人猜度,坐过牢和会处世也肯定不是夫子的择婿标准,关键是孔门弟子在编书时偏偏要如此安排。弟子们捧捧老师原也无可厚非,但众人有些议论又何必要大惊小怪?
【后记】
圣人也是凡人,向圣人学习自是十分应该,但应不应该把圣人神化就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