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论语》3.11
(2017-01-12 18:50:39)
标签:
槐柳先生槐榆柳国学论语读书笔记 |
分类: 读书笔记 |
读书笔记之《论语·篇三〈八佾〉》孔子及其弟子
【原文】
3.11或问禘之说(1),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2)乎!”指其掌。
【注释】
(1)禘之说:“说”,理论、道理、规定。禘之说,意为关于禘祭的规定。
(2)示诸斯:“斯”指后面的“掌”字。
【集注】
先王报本追远之意,莫深于禘。非仁孝诚敬之至,不足以与此,非或人之所及也。而不王不禘之法,又鲁之所当讳者,故以不知答之。示,与视同。指其掌,弟子记夫子言此而自指其掌,言其明且易也。盖知禘之说,则理无不明,诚无不格,而治天下不难矣。圣人于此,岂真有所不知也哉?”
【钱穆】
不知也:本章承上章来。孔子不赞成鲁之禘礼,或人因此为问。孔子不欲深言,故诿曰不知。
示诸斯乎:一说:示,同视。又一说:示,当作寘,同置。斯指下文掌字。从前解,孔子既答或人曰不知,又云如有知其说者,其于天下事,将如看自己手掌般,一切易明。从后解,谓天下如置诸掌,如孟子谓:“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两解均可通,今姑从后解。
指其掌:此《论语》记者记孔子言时自指其掌。
本章亦孔子平日主张以礼治天下之意。盖报本追远之义,莫深于禘,此乃斟酌乎人心之同然而始有此礼。《左传》定公[光案:“定公”,东大版原作“昭公”。查《左传》定公八年:“冬.十月.顺祀先公而祈焉”。是为“定公”时事,当遵联经版。]八年载,阳虎欲去三桓,乃顺祀先公而祈焉。可见文公之逆祀,其事悖于人心,鲁人不之服。故下距一百十五年,阳虎欲为乱,犹借此以收人心,并以彰三桓之非。盖鲁政主于三桓,鲁之失礼,即三桓之失政。昧于礼意者,亦可谓若文公之跻僖于闵,亦人子孝亲之心;[光案:“孝亲之心;”之分号,东大版原作“孝亲之心,”乃逗号。]而不知其大悖礼而可以召乱。《中庸》有言:“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光案:“示诸掌乎!”之惊叹号,东大版原作“示诸掌乎。”之句号。改为惊叹号]可为此章之注脚。孔子毕生崇拜周公,实深有契乎周公制礼以治天下之深旨。盖礼治即仁治,即本乎人心以为治。礼本乎人心,又绾神道、人伦而一之,其意深远,非人人所能知。故孔子答或人曰不知,不仅为鲁讳,亦实有所难言。
又按:秦汉以下,多侈言以孝治天下,不知孝而违礼,亦将陷于不仁。不仁则不足以为孝。如宋之有濮议,明之有大礼议,此与孔子之不欲观于鲁之禘,皆脉络相承。今虽时异世易,古人之所争于礼者,今多不识其意旨之所在。纵曰考礼议礼,其事非尽人所能,然古人言礼之意,则终不可以不知。故于此两章,粗为阐述其大义。
[白话试译]
有人问:关于禘祭之礼的说法。先生说:“我不知呀!若有能知禘礼说法的人,他对整个天下,正像摆在这里呀!”先生一面说,一面指着自己的手掌。
【译文】
有人问孔子关于举行禘祭的规定。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这种规定的人,对治理天下的事,就会像把这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吧!”(一面说一面)指着他的手掌。
【自译】
有人请教禘祭的礼制,孔丘先生说:“不知道啊。知道这样礼制的人,天下对他来说,就如同摆在这里呀!”夫子一面说,一面指着自己的手掌。
【感悟】
对鲁国禘祭的越礼和逆祀行为,孔丘先生是非常有意见的,所以这里说话有讥讽的意思:我哪里懂得这样的大礼啊,人家懂得的,以礼治天下,天下就像在自己的指掌之间那样条理分明,哪像那些不懂礼法的君主,不过是一群糊涂虫罢了。
【后记】
李泽厚《论语今读》中认为:礼,是一套宗教、政治、伦理三合一的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