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笔记之《论语》3.3

(2017-01-06 22:16:29)
标签:

槐柳先生

槐榆柳

国学

论语

读书笔记

分类: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之《论语·篇三〈八佾〉》孔子及其弟子

【原文】

3.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1)?人而不仁,如乐何?”

【注释】

(1)如礼何:“如…何”是古代常用句式,当中一般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

【集注】

游氏曰“人而不仁,则人心亡矣,其如礼乐何哉?言虽欲用之,而礼乐不为之用也。”程子曰:“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李氏曰:“礼乐待人而后行,苟非其人,则虽玉帛交错,钟鼓铿锵,亦将如之何哉?”然记者序此于八佾雍彻之后,疑其为僭礼乐者发也。

【钱穆】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仁乃人与人间之真情厚意。由此而求表达,于是有礼乐。若人心中无此一番真情厚意,则礼乐无可用。如之何,犹今云拿它怎办,言礼乐将不为之用也。孔子言礼必兼言乐,礼主敬,乐主和。礼不兼乐,偏近于拘束。乐不兼札,偏近于流放。二者兼融,乃可表达人心到一恰好处。

礼乐必依凭于器与动作,此皆表达在外者。人心之仁,则蕴蓄在内。若无内心之仁,礼乐都将失其意义。但无礼乐以为之表达,则吾心之仁亦无落实畅遂之所。故仁与礼,一内一外,若相反而相成。

道家后起,力反儒家之言礼。老子曰:“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其实失于仁而为礼,则不仅薄而已,为伪为僭,无所不至,宜为乱之首。

孔子言礼,重在礼之本,礼之本即仁。孔于之学承自周公。周公制礼,孔子明仁。礼必随时而变,仁则亘古今而一贯更无可变。《论语》所陈,都属通义,可以历世传久而无变。学者读本篇,更当注意于此。

[白话试译]

先生说:“人心若没有了仁,把礼来如何运用呀!人心若没有了仁,把乐来如何运用呀!”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自译】

孔丘先生说:“内心没有仁德之人,礼仪还怎能规范他?内心没有仁德之人,雅乐还怎能感化他?”


再译

孔丘先生说:“内心没有仁德之人,怎会顾及什么地位应该遵守什么礼仪?内心没有仁德之人,怎会顾及什么场合应该演奏什么歌乐?”


【感悟】

《论语集注》中:“然记者序此于八佾雍彻之后,疑其为僭礼乐者发也。”估计孔丘先生的这两句话应该是针对“八佾舞于庭” 和“三家者以雍彻”而言的。夫子的意思大概是:对于没有仁德的人,礼仪他根本就不屑一顾,雅乐他根本就不屑一听。连仁都不要的人,对礼、乐还会在乎吗?

【后记】

内心里没有仁义,如何还有廉耻,即便表面上还要脸,也不过是一副假脸皮。

 

                                                                                                 槐榆柳

                                                                                                         20171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