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自传型、情感型作家,其主要作品有<生死场>、<呼兰河传>,其次还有“家族以外的人、后花园、小城三月”等 她依据自己的秉性、气质、个性和才能,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萧红体小说,打破了传统的严丝合缝结构章法,赋于小说以诗的神韵和散文的风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萧红是天才,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奇葩。
萧红原名张乃莹,生于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日病逝,终年31岁。出生于呼兰县一个大地主家庭,幼年丧母,父亲张廷举是当地有名的官僚绅士,不仅对佃户残暴,而且对女儿十分严厉,冷漠的父子关系养成了她叛逆的性格,1931年拒绝包办婚姻与家庭决裂,逃到北平考入女子附中,未婚夫汪殿甲尾随而致,两人因经济困难回到哈尔滨,并在旅店同居,1932年,汪殿甲以取钱为由将她抛弃,并留下巨额房租, 旅 店老板准备将她卖到妓院抵债。
1932年 (国际协报)编缉部收到一封求救信,写信的女子叫张乃莹,是一个文学爱好者,笔名叫“悄吟”,年轻的编缉萧军放心不下,决定前去看望她,“她只穿了一件原来是蓝色,如今显得褪了色的单长衫,开气有一边已经裂到膝盖以上,小腿和脚是光赤着,拖着一双变了形的女鞋。”这就是萧红留给萧军的第一印象。
萧红对萧军的到来非常惊喜,没想到来看望她的人是她所佩服的三郎,萧红读过他写的诗歌和小说。当时萧军头发蓬乱,衣着褴褛,活像个流浪汉,然而却散发着豪迈的英气,萧红不由产生了信赖和亲切的感觉。年轻的萧红在孤鬼满路的茫茫人海,终于遇到一个知音, 打开了心扉,把自己的悲惨遭遇,难言的屈辱,痛苦的心情、对爱和美的渴望尽情倾诉。萧军在萧红的床上看到了画着图案的花纹,虽是胡乱勾勒,但线条流畅,显示出匈勒者非凡的艺术才情,接着萧军又看到了几节字迹秀丽工整的诗,萧军被震动了,他感到无比的惊异,眼前是一个晶明的、美丽的、可爱的、闪光的灵魂。萧军救出萧红,于同年冬天结为患难夫妻。
在萧军的影响下,萧红的作品带上了左翼的色彩,两年后, 萧红写出了他的成名作<生死场>于1935年在上海出版,小说以哈尔滨一个小小村庄为背景,运用质朴的、自然、犀利的笔锋再现了农村的闭塞和乡民的贫穷、愚昧和苦涩。这些小人物的民族意识因为日本的入侵,从混混沌沌中觉醒,一对恋人在洪水中阴差阳错地结合一起。然后这场洪水给哈尔滨带来了灾难,60%的市民无家可归,2万人失去了生命。在此之后又相继发表了其它作品。
然而萧红与萧军的同居只维持了六年时间,(1932—1938)年正式分手,当时萧红已怀孕,后夭亡,1939萧红与端木蕻良结婚,维持了四年,直到病逝香港。
那么萧红与萧军本是患难知音为何会分离呢?对萧红而言,萧军的暴躁、大男子主义、家暴和外遇;对萧军而言,可能是萧红的多愁善感,后来的体弱多萧病及分居,都造成了彼此间的隔阂。萧红死后将生死场的版权留给了萧军,1978年,萧军整理了萧红给他的旧信,编缉成书,他思考这个与他共同生活了六年的伴侣,有人思念,也是一种幸福吧。
萧红的过早陨落除了身体因素之外,还在于精神方面的原因,在一个以男性为中心、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她只能是一个软弱的失败者。她一生所遇到的男人,无论是汪殿甲、萧军、端木蕻良,都未能真正了解她,她的多愁善感其实是疾病引起的忧郁。在她弥留之际,萧红终有所悟,我一生最大的不幸和痛苦就因为我是个女人,反衬出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摧残。了解这一点,对今天的女性仍有警示作用,唯有自尊自强,才能赢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