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渭源六十年农耕史话的变迁

(2020-11-25 20:48:23)
标签:

历史回顾

农业生产

开拓创新

持续发展

渭源六十年农耕史话的变迁

                               程俊珊

        一元复始六十年,沧桑历史话耕田。渭源地处甘肃中部定西市南部,属陇中黄土高原和西秦岭末端交汇地带。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最高海拔3941米,低海拔1930米,以山地丘陵为主体,梁峁沟壑纵横,地貌复杂多变。全县总面积2065.51平方公里,辖88乡,217个行政村,1560个村民小组,77.35万农户,32.35万农业人口。全县耕地面积80.07万亩,可划分为三种类型,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中部浅山川台区、南部高寒阴湿区。农作物播种在海拔2500米以下地带。年平均气温5.7,年平均降水527毫米,无霜期138天。自古以来,是个旱作农业县,就是以自然降水进行农业生产称作旱作农业。农业生产以播种粮食、油料、药材作为为主。粮食作物以夏粮为主,夏粮包括小麦、青稞、大麦、蚕豆、豌豆等。秋粮作物包括洋芋、玉米、糜、谷、荞麦、莜麦等,油料作物包括胡麻、油菜等。药材作为包括党参、当归、黄芪等。是《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中国党参之乡》。

      十年九旱,困扰农业生产。干旱是渭源全县农业生产突出的制约因素,据专家对当地520年的旱涝史研究分析,得出“3年一小旱,10年一大旱,65年一特大旱”的结论,而近百年来旱灾频率增加10%,开始进入高频期。干旱一般出现在春季或夏季、伏旱、秋旱等。农谚曰:“春旱不算旱,伏旱连根断”。致使农业减产绝收。据史料记载,在清朝统治的260多年中,发生旱灾114次,平均两年多一次;中华民国统治36间,旱灾达25次,平均一年多一次;建国60年内仅达40多次,旱灾更为频繁。遇到特旱之年,一年收获的粮食没有春天撒播的种子多,入冬后,大部农民没粮吃,没衣穿,没柴烧,人畜饮水告急,百姓四处逃荒甚多。上世纪八十年代前,贫困阴影一直笼罩在这片“苦甲天下”的大上,农民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众多农民难以解决温饱,生活极端困难。

     改变思路,力争抗旱夺丰收。途经半个多世纪,历届政府率领广大民众,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加倍努力,研讨探索抗旱措施,改善生产条件。坚持发展特色农业,夯实基础,科学发展,加大投入,促进增产增收的思路。推广科学技术,是粮食生产得到长足发展。一是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从70年代开始,把“挂住佛爷献不住饭”的陡坡地,进行了梯田建设;对“沟畔能对话,相见走半天”的深沟大豁进行治理,沟、谷、川台地进行了平田整地。截至目前,山地梯田已达50.82万亩,条田7.98万亩,占总耕地的73.4%。修建梯田比未修坡地亩增产粮食33%以上。二是大搞水利建设:修建了蒲川石门水库,五竹峡口水库,锹峪唐家寺、路园陈家磨、双轮磨、上湾漫坝河截引灌渠,解决了川台地的灌溉问题。现增有效灌溉面积11.32万亩,保灌面积9.09万亩。通过灌溉的农田比未灌溉的亩增产粮食2.3倍以上。三是保护生态,实施综合治理。采取种草种树,发展畜牧,保护生态,实施“退耕还林还牧”,杜绝铲草皮,挖草根,烧畜粪,烧山灰,超载放牧和滥垦滥阀的现象。实现了“三年停止破坏,五年基本解决温饱”的奋斗目标。全县农村贫困面由1980年的83%下降到现在的40%以下,还有贫困低饱人口12.94万人。四是大搞“积雨集流”工程。目前建造集雨水窖3.39万眼,解决了部分点浇灌溉和人畜饮水。五是推广地膜覆盖技术。从七十年代到现在,推广地膜覆盖逐年递增,近年内已达10万亩以上,冬春覆膜,起到增温保墒,提高单产,覆膜种植比未覆膜亩增产43%以上。其次,还推广了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推广抗旱良种,轮作倒茬,夏粮、秋粮、药材等措施,为粮食增产打造了科技平台。

      粮食生产,六十年的变迁。回顾全县建国后粮食生产发展历程,历经六十年的演变历史,总的发展趋势是播种面积逐年递减,除灾年外,粮食总产、单产逐年回升。从面积、总产、单产都发生了根本性演变,出现两降三回升的势头。

     播种面积的变迁:一是面积稳定阶段,从1950年到1983年,历经33年。这一时期注重粮食生产,稳粮保粮是关键,82%的年限粮食播种面积控制在71-73万亩之间,粮播面积占90.2%。一般以夏粮为主,夏粮以小麦为主,夏粮占71%,小麦占48%。一遇灾年,损失无法补救。形成年年抓粮,结果是低产缺粮。二是产业结构缓调整阶段,这段时期从1984-1999年,历经11年。主要采取压夏扩秋和压粮扩经的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大多数年播种面积在65-66万亩之间,粮播面积占80%,夏粮占63%,小麦占39%。主要减少了小麦面积,扩大了秋粮和经济作物,但调整比例小,力度不大。三是产业结构快调阶段,从2000-2010年的10年内,加大力度,压夏扩秋,压粮扩经,缩减小麦,扩大马铃薯和中药材面积。调为52-57万亩之间,其中播种55万亩左右的有4年,粮食面积占69.8%,夏粮占21.4%,小麦占18.7%,马铃薯占46.3%,中药材占27%。由此证明,随着时代变迁和经济转型,种植结构发生三次演变,改革开放前以粮为主,主抓小麦生产;改革开放后稳粮扩经,加大中药材发展;新世纪后演变为马铃薯为主的产业结构。

      粮食产量六十年的变迁,随着气候、人为、自然灾害、科学技术等因素的变化,农产量在不断的演变,概括为低产、减产、中产、高产四个阶段。

      低产阶段的现状,从1950-1971年时间内,其中有3年为最低产年,其余19年为正常增产年。粮食总产为2868-6708吨,比最低年增长133.9%,年平均增长7%;其中夏粮占71.7%,小麦占32.4%,秋粮占28.3%,洋芋占15%。粮食亩产为50-92.5公斤,平均亩产71.3公斤,属于低产年。这一时期,生产水平低,二牛抬杠普遍,良种老化混杂,小麦锈病、黄矮病严重,化肥应用重氮轻磷,致使贪青晚熟,青秕减产突出。

       最低产阶段现状,这段时期为195319601961年,前一年属旱灾造成,后两年属旱灾和无劳力生产造成,灾情占六成。1953年粮食总产3292.5吨,平均亩产46公斤,较52年减产34.9%1960年粮食总产1743吨,平均亩产31.5公斤,该年为六十年内最低之年。比58年减产63.1%,比59年减产39.2%1961年粮食总产2728.5,平均亩产41公斤,比59年减产4.9%,比60年增产56.5%,较有回升。

      中产阶段现状,从1972-1997年的27年中,其中18年为中产年,9年为低产下降年。中产阶段年粮食总产为7267-8998吨,比最低年增产23.8%,年平均递增0.9%。总产中夏粮占72%,小麦占47%;秋粮占28%,洋芋占20.5%。这一时期以夏粮为主,小麦是优势作物。亩产在101-149.4公斤之间,平均亩产为125.2公斤,较70年前亩产增产53.9公斤,增长75.6%。这一时期科技含量高,农业机械化起步推广,良种化程度高,科学施肥上水平,氮磷化肥搭配合理,推广地膜覆盖等措施,促使农产量上台阶。

      低产下降阶段现状,这一时期包括1977-1984年和1995年,9年内粮食年总产为4432.5-6835.5吨之间,间距下降率为54.2%,年均递减6%。亩单产为62.5-98.5公斤,平均亩产为80.5公斤。这段时期纯属旱灾、雹雨、低温、霜冻、涝灾造成。

           高产阶段现状,这一时期包括1998-2010年的12年,年总产为10.27-12.98万吨,比低产年增产26.4%,年均递增2.2%。总产中夏粮占11.8%,小麦占10.2%;秋粮占88.2%,洋芋占70.2%,洋芋已成为渭源的主要粮食,是特色支柱产业。亩产在158.9-226公斤之间,平均亩产为192.5公斤,200公斤以上的有4年,较九十年代前增产67.3公斤,增长53.8%。这一时期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为47.8%,主要压缩粮播面积,调整产业结构,推广良种,良种覆盖率847%;科学配方,氮磷钾化肥配合,集雨节灌,地膜覆盖,年覆膜10万亩以上;机耕机播,仅用71.7%播种面积,生产出解放初337倍的粮食,是农业生产的一大创举。

     纵览六十年变迁与演变,根据种植结构,粮食作物内部,夏粮递减,秋粮增幅较大,主要体现在小麦和马铃薯上。概括为夏减秋增,总体上水平,综合生产力明显提高,农业结构向纵深推进,农业科技取得重大进步,民生工程取得重大进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总的来说,农业生产得到跨越式发展,从总产、单产都有新的突破,这是全县人民艰苦奋斗,勇于拼搏的结果。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发展农业生产,是强化民生工程的重要环节。因而,总结过去,展望未来,要开拓创新,用新思路、新措施、新办法,实现新跨越,使渭源粮食生产更上一层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