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探渭源五竹寺与明建文帝失踪
程俊珊
名贯陇右五竹寺
五竹寺位于清源河河畔,渭源县城南13公里的316国道边。原名秀峰岩寺,因明朝(公元1402年)发生“靖难之役”,明惠帝建文帝朱允炆在贴身大臣的保护下,途经渭水在这里隐避,随臣郭节和建文一行削发为僧,至秀峰岩,栽植红、黄、白、绿、蓝五色之竹于禅院,自称“五竹僧”。
五色竹颇有深意:竹者,朱也,郭节对竹如对朱允炆,五彩是古天子之气的象征。寺因此得名。
五竹寺位于东径104°08′04〞,北纬35°2′26.7〞。该山为秀峰山山系,属秦岭北坡大草坪北部支脉,西侧为清源河,东侧为锹峪河。山脉由南向东北延伸,在东西走向支脉山梁上,有悬崖峭壁,建有著名陇右的五竹寺。到中段又有分支,末端是县城南老君山。山脉长27.5公里,东西宽1-3.2公里。
主峰大草坪海拔3267米处开始,从南向北行延伸26公里到五竹寺,海拔2496米;又从南向东北延伸到1
25.4公里,到老君山,海拔2281米;又南向东北行27.5公里,到清源河口海拔2010米处为止。
此山为秀峰山,系青雀山支脉,南北走向,蜿蜒数十里,属典型的南部二阴山区,原始天然松林2万多亩。沿山路崎岖而上,路两旁松林成荫,鸟语花香,景色宜人。山头有石窟荫蔽之处,常年积雪不融,固有“五竹积雪”,历属渭源八景之一。山下有红色粘土,油粘性强,又称“五竹鸡血”。
秀峰山青山绿水,五竹寺仙气神灵。史载,早在唐代就有寺院建筑。三宝殿曾有唐人吴道子所画壁画,毁于明末兵燹。清同治时,邑人武举李锦标主持重建,并依其旧凿洞窟,洞底部穿檩架梁而成,横栏悬柱,明椽亮瓦,虚底单檐长廊,一连四五十楹。其别致奇巧,为渭源县内所独有,后毁于文革。现在的五竹寺乃上世纪90年代重修。现有大佛殿、三大古佛殿、观音殿、三霄殿、护神殿、清圣祠、马王殿等。极目远眺,露骨山若隐若现,俯瞰,可见对面三国姜维布置过“口袋阵”的云盘寺,西面有鹿泉寺、三危山在隐约展翅。
每年古历四月初八逢山会,附近村民和众多游客游玩休闲。如今,五竹寺已经成为一座访古探秘的文化名山,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明代诗人王予望《游五竹寺》描绘得颇为有趣:“山行到处即为家,饭煮胡麻雪煮茶。欲借白云一赠客,天风齐扫入松花。”同代张息敬的诗作也耐人寻味:“五竹惟若雪,人言颇信哉。平顶横天白,露骨亦皑皑。相连秀峰下,兰若列其隅……”清代诗人吴镇赞曰:“寺名五竹枕南岗,钟磬声中绿筱长。若使七贤游此处,也应随列黜山王。”著名史学家顾颉刚畅游五竹寺时,即兴题联:“五竹交相辉,万松成大观。”
史海沉钩五竹寺
建文帝,即明太祖朱元璋长孙朱允炆,洪武31年(1398年),明太祖死后,朱允炆继承帝位,改号建文。朱元璋时期,为了巩固明王朝中央政权,封分诸子为藩王分驻各地。建文帝继位后,为了强化皇权,采用大臣齐泰等削藩之策。建文帝行动未起,却激起诸王的率先反抗。建文元年(1399年)7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率众发难,史称“靖难之役”。建文4年(1402年)南京落陷,建文帝从此下落不明。“靖难之役”后,明朝的建文帝何去何存,600年来,无人能解其详,成为一大历史悬案。
《明史》记载:「帝不知所终」、「帝由地道出亡」。南京失陷后,建文帝是死是活,无人知晓。一些研究人士认为,建文帝焚于攻城大火,更多的人则认为建文帝出逃。建文帝逃向何方,众说纷纭。
截至目前,指其逃亡地有五处:湖北武当、苏州穹隆、云南浪穹和贵州等。这些都只以民间传说为据,无可靠史料印证。此前,兰州大学历史系公维章博士在翻检西北地区史志时,从民国《创新渭源县志》中找的一重要数据表明,建文帝逃亡到了青海瞿昙寺。清康熙《创新渭源县志》卷九中《五竹寺记》载:建文于夏六月庚申十三日未时,由癸门出,比时愿扈驾车二十二人……君臣奔窜崎岖,昼伏夜行。历滇南、巴蜀,最后选择西北边荒的河湟地区作为落脚点,建文至乐都瞿昙寺。也就是翻鸟鼠山,过洮州,走临夏,到河湟,去青藏。
青海地方史学者魏明章先生,在清康熙三十二年修撰的《渭源县志》中发现了西北地区著名文史专家慕寿祺(字少堂)先生的一页手记。手记的内容为:“五竹山五竹概略
寺名缘起”。慕先生在手记中记述了渭源县五竹山上的五色竹与护送建文帝西游的郭节有关,而此事的来源竟是——碾伯瞿昙寺碑记。可惜的是,瞿昙寺碑已经遗失。从这里看出,五竹寺和瞿昙寺有一定纠葛,其原因就在建文帝来去上。
靖难之役留遗迹
渭源史料追踪分析,最早记载于清康熙年间,其根源来自老百姓口碑传流。该史料来自郭节后裔之口,讲自己祖先的多,记忆他人的少,未提到建文帝在五竹的一切。我们应该肯定的是,郭节确确实实在五竹寺度过了晚年生活。但是,文章只字未提建文帝来过五竹寺。但古地名也可作证,如“卧龙滩,皇村沟,朱家寨,皇娘湾,常家湾”等地名,说明建文帝到过此地,一般不会用龙皇二字叫地名,只有皇帝到此,才会行成。也可说明避难不是几人,而是随行贴身保驾文武重臣较多,千里迢迢,冲关突险,能到陇右,全凭贴身文武重臣扈驾。至于建文帝去瞿昙寺,是陇西郡肃王的明智,不让出现煮豆燃箕的家族祸乱,故而暗地放他一马,在西垂青藏边缘隐居,将会掩人耳目。由此可见,民间传言故事也有真实的一面。
青海乐都周边,至如今住有杨、盛、徐、刚四大家族,在清代各自续修的家谱中。里面有一段内容相同的记载:“扈驾瞿昙”。扈驾,是指随侍帝王的车驾。不难看出,四大家族的先祖,是当年皇帝的贴身要臣,他们和郭节一同扈驾到渭源五竹,为了分散集中力,留郭节在五竹,杨、徐扈驾到瞿昙,是一种谋略。瞿昙寺逢庙会,有敬杨家之规程,请杨家长辈名人参与。瞿昙寺内的隆国殿上,有一块题写着‘皇帝万万岁’的匾额,为什么要在寺庙内放置这样一块匾额呢?更进一步证明建文帝在瞿昙寺内圆寂的可靠性。以上这些历史资料,都是建文帝到渭水,隐五竹去瞿昙寺的历史佐证。
近年来,不少学者研究考证了这一历史悬案,如泰山学院学报2010年4期《明建文帝出亡青海瞿昙寺新探》,青海社会科学2010年5期《建文帝圆寂青海乐都瞿昙寺考》,2013年6月《史海沉钩:建文帝归隐瞿昙寺》等文章,从史料、人证作了探讨,翔实的诠释了这一不解之谜,为渭源五竹寺进一步增添了可信度,拓展了历史文化。
六百多年,众说纷纭建文帝失踪之谜悬案,不然由此而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