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源头千年古刹马藏寺
(2013-08-09 15:33:16)
标签:
渭河源头千年古刹唐僧取经藏马寺儿文化 |
马藏寺从盛唐兴起,历经宋、元、明、清各代,屡废屡建、规模壮观,为陇右寺庙之冠者。直至清同治七年,所有殿宇毁于兵火。民国初年善信弟子复修东西殿堂及厢房二十多间,仍占地百亩,但建筑规模及工艺结构远远不如原有建筑。
马藏寺,历史悠久。在传播弘扬民族宗教文化中,曾闪耀过灿烂的光环。僧尼可歌可泣的传说不少,有的至今仍在渭源人民中流传。
守榜侍卫将
这僧徒二人带入宫内,经过一番诊断治疗,正宫娘娘病情好转,玉体康复。皇帝非常高兴,立即召见两喇嘛,请他们留在宫中,官升一品,为随身太医。两位喇嘛建
坚辞不受,好言拒绝:“出家人四大皆空,功名利禄,非我辈所求,治病救弱,乃佛门慈悲,理所应当。”皇上见二人实再挽留不住,便感慨一番,赠给师徒二人宝
马两匹,御鞭一挂,说:“不论二位高僧喜欢什么地方,骏马过处,御鞭一指,便是你们自己拥有的皇封之地。”师徒二人拜别皇上,继续云游天下名山古寺。云游
期满后,骏马奋蹄,复归马藏寺。接着皇上一道圣旨,命令地方兴建马藏寺,修建方案按最高规格京城等级。经过几年的重建寺院,再塑佛祖、菩萨金身,马藏寺规
模完全像一座皇宫金殿。从此,马藏寺声名远播,两位高僧的故事,也广为流传。
两名高僧,一位汉族人叫王般谛,是马藏寺的主持。另一位藏族,人叫苏喇嘛,是深受众僧尼尊敬的长老。他二人经常教育弟子,马藏寺既是皇家封地,又是皇旨
扩建的寺院,作为佛门弟子,理应除恶扬善,厚积功德,造福于万民,荫佑于后世。当时的渭源县,地广人稀,广种薄收,若逢天灾人祸之年,则饥民求告无门,荒野抛尸有加。困苦的生活,贫瘠的自然条件,落后的文化教育迫使百姓唯有对神祈告,盼个风调雨顺的年景。当地民众把这一切希望都寄在佛门代表王、苏两位高僧
的身上。
夏季干旱,秋季冰雹,这是对渭源庄农人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在那些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年月里,每到这时,农民就烧香上贡请马藏寺派出
道行高深的喇嘛去守护各个山头,施展法术,降妖乍山,敲锣击鼓,祈祷上苍,只要和风雨润我土,不降恶风暴雨灾农民。若是不幸着了冰雹之灾,么该处守护山头
的喇嘛就要受到处罚。尽管在今天的人们看来,这未免有些可悲,但在封建迷信盛行的那个时代,僧侣们这样做,实实在在给贫苦农民带给了无可轻估的心理抚慰。
某年初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王般谛和苏喇嘛二人心中并不含糊:越是收年景,自己肩上的担子越艰巨。金秋刚至,雹灾时来,天气说变就变,稍有闪失,不是他们二人用一道罚令就能担当得起的。
世间事偏这么奇,怕什么,就碰着什么。眼看红日西坠,又一个平安的日子将过。突然、一朵乌云气势汹汹地冒出山头,霎时一碧如洗的晴空阴沉着脸,雷鸣电闪
便尾随其后,渭源山川笼罩在死亡将至的恐怖之中。王、苏二人使出所学本领,大展法术,锣鼓齐鸣,响彻云霄,无影山上,跑着一双虔诚的高僧,全心全力向上苍祈祷,苦求保佑良民百姓,千万不要降下冰雹。
一声炸雷无情地撕裂了半边云天。又一声炸雷在鸟鼠山上空裂开,蚕豆大的雨点夹着冰雹颗子,如乱石利箭般打在丰收在望的大地上,二人绝望了,仰天悲叹,冰雹无情地抽打在泪流满面的跪拜者身上。
王般谛、苏喇嘛停止了祷告,他俩紧紧地抱在一起,呆呆地看这白喳喳的雹箭在眼前下射。一时间,那黄灿灿的麦粒随着穗体的破裂又被抖落进泥土之中,圆鼓鼓
的大豆撒落一地,青青的洋芋蔓被打折砸烂,无力地倒在泥中,节节寸断……他们的身体已被冰雹抽打得麻木不仁,两颗还在跳动的心已是一片冰凉。
庄稼尽毁,万木摧折,他们还有何脸面活在人世?
丰收无望,凯民待毙,他们何不先行一步以平上苍之怒。
天愁地暗,为了它们无可饶恕的罪过。
人灵屏息,为了他们拥立的一代禅师。
二人一齐向崖边挪动,谁都没说话,谁都没想过对方的存在,天地间只有一个悲壮而惨酷的字眼在回荡:死!死!死!
大山悬崖跃下一对一身影。那是大山的不幸。
洪水中躺倒两位壮士,那是洪水的呜咽。
疯狂的雷鸣被惊散,西天出现一片血红血红的晚霞。
渭源人民莫不痛哭失声,他们既为苍天无情地掠走了自己的劳动果实而流泪,又用感激的眼泪和无言的祈祷祭祀两位为民献身的高僧,修造了这座白塔,埋藏了两
位仙师的白骨。只有为百姓的利益不惜生命的圣僧,才可享受这样的祭礼;只有忘我工作,救民于水火的英雄,方能拥有巍峨的白塔。白塔下安睡的英魂,却以自己
的热血和生命祭起一座玉洁照人的丰碑。白塔的故事,在渭源人民中广泛流传。
马藏寺,历史悠久。在传播弘扬民族宗教文化中,曾闪耀过灿烂的光环。僧尼可歌可泣的传说不少,有的至今仍在渭源人民中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