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丁香班的故事 |
今天听课,去的人少了些。
学生们安静地坐在那里,虽然初三了,但那沉默的气氛与他们朝气蓬勃的年龄实在有些不相称。
老师大概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授课方式,不紧不慢地与几个学生配合着。如果不是公开课,估计一定会有几个学生倒头入睡的。
听课的老师闲聊着,有的还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有几个老师看着大屏幕往听课本上抄写着内容。
再看那些端坐着的孩子,心不由得悲凉起来。
这样的课堂自己曾有吗?这样的课堂孩子们有理由拒绝吗?
上课了,孩子们会喊:“老师好!”下课了,孩子们会喊:“老师辛苦了!”走在校园内,孩子们会有礼貌地打招呼。如此不完美的我们却享受着他(她)们最真诚的爱戴,可是我们呢?
总记得那句话:“庸医送了人的性命,庸师断了人的慧根”不知道这“庸”字在大众眼中如何解读,但当为师者学艺不精,当我们急匆匆走进教室去面对期待着我们带来精彩的孩子们时,真的不知道有没有一丝愧怍,他(她)们以他(她)们特有的包容接纳着老师的一切,用他(她)们的成长作代价充当着老师教育的试验田。当他(她)们成绩不好时,会听到无数的抱怨,种种原因里有没有听到老师自我反思的声音?
昨天还在怪我的山娃娃们实在笨得出奇,英语老师拿着3分、7分的听写让我看,可现在不知为什么对这些孩子们生出一种敬意。我们无权怪他们的!
昨天还在怪我的山娃娃们实在傻的要命,让去打印八个字,说了三遍回来却只有三个字是对的,可现在觉得他们可爱的想摸摸他们的小脑瓜。
幼儿园三年,小学六年,他们有九年的时间可能就是在极艰苦的条件下完成的学业,父母帮不了他们,于是他们就靠着自身的努力一点点进步。过去的已经过去,谁也无法更改,谁也无法主宰。现在呢?难道我们要孩子们永远面对的是不完美的课堂不知道如何关心他们的父母吗?
我们的身后不仅有培养我们的父母,教育我们的恩师,不仅有古圣先贤现代智者,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一群孩子。我们的教育智慧与其说是书本给予的自身努力的,不如说是孩子们给的。没有他(她)们,我们的教育无从谈起,没有他(她)们,我们的课堂无从谈起,没有他(她)们,哪怕我们再当多少年老师也不会有大的提高。孩子,才是真正智慧的化身。所有教育的问题都是孩子们告诉我们的,所有教育的灵感也是孩子启发给我们的。
面对他们,我们到底能做些什么?
我一直觉得,做事能力是一方面,态度是一方面。但现在我觉得一个真正的教师,必须是能力与态度同时具备的。
我们没有理由怠慢我们的孩子,我们没有理由不尊重我们的孩子,我们没有理由不去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当我们还是学生的时候,我们多么渴望着某一科老师的课,因为在他的课堂是一种莫大的享受,我们又是多么害怕某一位老师的课。这种感觉我们有过,我们的孩子们也正在我们的身上感受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难道我们每天都要他们吃着并不可口且没有半点营养的精神食粮艰难过活吗?
孩子们不说,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懂。孩子们可以原谅我们的无知,但时光不会原谅我们的。等有一天我们明白了,我们醒悟了,有多少人能挽回孩子们逝去的青春呢?
教育是幸福的,学习也应该是幸福的。这种种不幸里有多少人为的成份呢?
再也不要怪我们的孩子了!每一个人都期待着快乐成长,每一个人都向往着生命狂欢的课堂。是孩子,给了我们成长的机会,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拒绝成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