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完公开课刚回到办公室,就看到《湖北教育》关于“让公开课回归本色”的讨论,似有感触,想说点什么。
一节公开课,对于其他人有什么意义不知道,但对于讲课人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件极重要的事情,说重要并不是说这节课能给自己带来什么荣耀,关键是没有人愿意在大众面前出丑,于是尽可能地完美,尽可能地雕琢,对自己对听课人应该都是一种尊重吧。
还未讲,办公室便有老师问:“你们说,咱们去听公开课时,有的班学生一堂课下来课文就都背会了,真有那么厉害吗?”
答曰:“是提前背诵过的。”
没有人说谎,更无嫉贤妒能之说,老师们说的是事实。有太多的乱花渐欲迷人眼,到头来学生只是一个配角。
笔者曾在别人的公开课上干过一件“坏事”,现在想来仍觉得值得我们思考。
记得当时是一位省教学能手讲《黄河颂》。听课的老师很多,几乎全市的初中语文教师都来了。那位老师讲的也真不错,流畅的表达,生动的导入,环环相扣的教学内容,等到了学生朗读环节,有几个学生还未等举手就被老师点中走上了讲台。坐在我旁边的一个小男孩在自由读时就表现很认真,感情也很投入,大概受了黄河磅礴气势的影响,也受到了光未然文字的感染,他把手举得高高的。遗憾的是老师根本没有看到。再举,仍然没看到,其实教室里也就是他一个人举手了。眼看着他神色黯然地放下手来,我急忙在纸上写了几个字递给他:“站起来,告诉老师你也要读。”他迟疑了片刻,站起来大声说:“老师,我也要读!”老师们先是一震,继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他读的很好。但谁也不知道我们之间的小插曲。
课后,我曾无意地和老师提到那位同学,如我所料,他真的是一位班里极差的学生。
公开课呀!
说实在的,自己也是凑热闹的一分子。不过,不是刻意去安排学生如何,而是太刻意要求自己。从选课到备课,从导语到内容的讲解,从课件的美观到板书的设计,从拓展到延伸等等,不知要翻多少书,不知要查多少资料,也不知要看多少优秀教案,才能像蜜蜂采蜜一样博众人之所长,补己之所短,打造自己美丽之课堂。但这一切都是自己一个人的事,学生不知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直到上课时,才发现一个人的舞蹈其实是很累的。华东师大教授周彬博士在《叩问课堂》中说:“大量的学生无法参与课堂,并不是因为他们在态度上不想参与课堂,而是因为他们的知识基础与学习能力,与教师备课中预设的知识基础与学习能力并不一致。如果低于教师的预设水平,学生就被课堂教学所排斥;如果高于教师的预设水平,课堂教学就被学生所排斥。”站在自己的高度,无视学生的存在,忽视学情,尽管自己的才情可以酣畅淋漓地彰显,以期得到最后是学生不行不是教师不优秀的论断,但时间久了,看着那些无助的学生,仿佛感觉像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紧跟在急匆匆赶路的妈妈的身后,走的都让人有些心疼了。
于是,我决定放慢脚步,于是我决定把舞台还给孩子。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我们和演员不同的是,演员是为了愉悦观众,我们却是为了让学生真正意义上学会学习,在课堂里看到生命的成长。
当我把课件精简了再精减,当我把问题的梯度因着孩子们而降低,当我告诉学生:别着急,慢慢想,老师给你思考的时间时,当我不再力求课堂的完美时,当我看到学生凝神静听的眼神时,我知道他们的心在一点点浸润着。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忽视学生内心的感受,让他们的心在繁华的公开的课堂地带游走,是教师莫大的罪过。
林格感叹道:“中国教育界真正懂得教育的人并不多。因为真正的教育是一种深入内心的精神能量,这种能量,书上未必能读到,或者根本就读不到。它是来自远古的文化密码,只传递给真心做教育的人。”“教育,是心灵深处的学问。”那么我们的课堂呢?
公开课应该是比常态课更扎实更有效更有水准的课,公开课是更能让人透过课堂看到三千世界的课,公开课也更应该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家园。课无大无小,无公开无不公开,真正决定课堂大小决定课堂价值的是从教者的格局。把目光转移到学生身上,不忘教学的本真定位,让公开课不仅成为帮助学生学习也成为帮助教师成长的真正的艺术课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