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情绪理论和ABC理性情绪疗法(青翼)
(2013-12-18 13:54:57)
标签:
文化 |
分类: 馨香满园 |
ABC情绪理论和ABC理性情绪疗法是由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艾里斯认为造成人们情绪的直接原因并不是客观事件,而主观认识、评价才直接导致我们的情绪。同样的事件由于我们主观认识、评价不同,产生的情绪会大相径庭。所以,导致一个人行为反应和情绪反应的根本原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对事件的看法、想法、解释、评价,归根到底是人对此类事件的信念。情绪障碍者是由于在生活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不合理信念、非逻辑的思想,在认识各种客观事件时,就会产生错误的解释、评价,进而导致不良情绪及不适当行为反应。久而久之,产生情绪障碍。所以,清除情绪障碍最深刻、最持久、最根本的办法是改变自己的不合理想念、价值观、信仰。
在这个理论中:
A(Activating events)表示诱发性事件或者外在的环境
B(Beliefs)表示个体针对诱发性事件或外在环境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或外在环境的态度
C(Consequence)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通常人们会认为诱发事件或外在环境A直接导致了人的结果C,但事实上在原因A和结果C中间,还有一个B,这个B如果是理性的、积极的信念和态度(B1),我们就会得出合理的积极的结果(C1);反之,这个B如果是非理性的、不合理的、扭曲的信念和态度(B2),我们就会得出不合理的、消极的结果(C2)。
比如,两个人遭遇到同样的外部刺激事件——工作失误给公司造成损失。在总结教训时,甲认为人犯错误是难免的,关键是要吸取教训,不再犯类似的错误。吃一堑长一智,把造成的损失弥补回来。这样的信念促使甲努力工作,并且在挫折之后获得了成长,最终还得到了重用。而乙则认为发生这样不光彩的事情,实在丢尽脸面,说明自己能力太差,即使再努力,也不会在公司有出头之日了。这样错误的或非理性信念,让他再也振作不起精神来,导致心灰意冷,破罐子破摔,最后不得不离开了公司。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为什么郁闷、愤怒、沮丧、消极,甚至是万念俱灰?通过上面例子,可以看出,对于同一个诱发事件,不同的观念可以导致不同的结果。ABC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系统对事物产生的不合理、不现实的信念是导致我们情绪障碍和心情不爽的根本原因。
那么,我们究竟存在哪些不合理、不现实的信念、信仰和价值观呢?主要有下列几种:
1.要么成功,要么失败
有的人倾向于用一种极端的、黑白分明的方法来评价自己。有一个数学考了99分的学生哭着对老师说:“现在我算是全输了,连那个低级错误我竟然没有检查出来,我真是没用!”这种要么成功、要么失败,要么一切拥有,要么全盘皆输的思想基础是完美主义,很显然,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物,没有完美的人,包括我们自己。
没有人绝对的成功,也没有人绝对的失败;没有人绝对的光彩照人,也没有人绝对的丑陋无比;我们所居住的地方既不是绝对的干净,也不是绝对的肮脏。这种绝对的“两分思维”不承认事情的灰色地带,结果只能将自己带入带要么大荣、要么大辱的“成者王侯败者寇”的境地。
2.过分概括化
或者叫做不合理的演绎推理。一个刚上班不久的年轻人,参加公司经营策略研讨会,为了使自己在研讨会上有一个精彩的表现,他在头天晚上做了十分充分的准备。可是,在轮到他发言的时候,看到公司总裁、上司还有很多陌生的面孔,他还是因为心理紧张,发言显得语无伦次,前言不搭后语,甚至有几十秒钟大脑一片空白,不知道说什么才好,最后不得不草草地结束了发言。会议总结时,尽管总裁特别表扬到他的勇气,但是这个年轻人却还是垂头丧气,晚上和朋友借酒浇愁,沮丧地说:“我这下子算完了,我知道自己没有演讲的能力,结果在这么多人面前丢人现眼,今后再也不干这样的傻事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麻绳,就这样,他永远关闭了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的大门。
3.灰色眼镜
有时候,当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就会看什么东西都是令人烦心的,我们就像戴上了一幅灰色的眼镜,经过它的过滤,所有的东西都是去了原来的光彩,所有的事情都变得消极。这就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心境现象。平时孩子玩耍淘气,你觉得童心的可爱,可这时你却觉得孩子太贪玩,太淘气,令你心烦。平时同事夸你的衣服好看,你洋洋得意,兴高采烈,而这时你却觉得你的同事在取笑你,或者是在拍马屁,令人讨厌。有时,我们还会反复思考一个消极的细节,一直往深处思考,结果,整个现实都变得黑暗起来,就像一滴墨水染黑了整杯水一样,世界的末日仿佛来临了。这种灰色眼睛会让我们承受不必要的痛苦。
4.测心术
有人告诉你说,他会测心术,你肯定会一笑了之,因为你不相信世界上有什么真正的测心术。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不由自主地在实践着测心术。比如,有一天,你在走廊里顶头碰到了老板,你热情地打招呼“老板好!”可是,老板却头也没抬地走了过去。这时,你可能会想:“老板对我有看法,要不他为什么不理我呢?”如果你这样想,你就是在实施测心术,你在猜测老板的心思。于是,晚上在床上你反复搜索老板不理你的原因,最终你找到了有力的证据,并得出结论:老板不会重用我了。其实,这种测心术不仅可笑,也显得有些愚蠢。事实是,那一天,你的老板面对一个难缠的客户,他正在一门心思地思考怎样对付他,以至于在到会议室途中的走廊里,他几乎没有看到任何人。
5.消极自我实现预言
有一个成语叫“心想事成”,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先知错误”,我把它叫做自我实现预言。意思说,想什么有什么,想什么成什么。想好事,好事就会来;想不好的事,不好的事就会拜访你。如果我们陷入消极思维中,消极的结果就会接踵而至,这就是消极自我实现预言。有一个人早上起来高高兴兴去上班,正当他哼着小曲骑着自行车时,忽然感到头上湿湿的,用手一摸,哇,鸟粪!他心想,一大早被劈头浇上鸟粪,太倒霉了!真是倒霉!今天肯定倒霉!想着想着,闯了红灯,被警察拦住发了一个旗子,站岗一小时,到单位,因为迟到罚款20元。晚上躺在床上,他想,嗨,那个鸟粪还真灵验,叫你倒霉就倒霉!其实,生活中类似的消极自我实现预言还真不少,如果你常说自己不行,结果你真的不行;如果常说自己不是这块料,结果你真的不是这块料。因为,在内心深处的潜意识里,你已经给自己下了定义,你所做的就是千方百计地证明自己预言的正确性——我不行!我倒霉!就是真的出现了好事,你也会对自己说:“这纯属侥幸,这么好的事怎么会轮到我这个倒霉的人身上呢?莫非老天爷瞎了眼?”
6.无穷大与无穷小
心理学上又叫“双目镜把戏”。就是要么不合比例地夸大事情,要么又不合比例地缩小事情。无穷大通常发生在看待自己的错误、恐惧或不完美的时候,我们通常会夸大了它的重要性。“天啊!我迟到了,况且被领导看到了,这下全完了!”当我们用放大镜来看待自己的错误时,一个小小的错误就像一个巨大的恶魔,它会将我们所有的希望与美好无情地吞噬,剩下的只是一个孤立无助的、惶惶不可终日的可怜的自我。有时候,对待自己的优点和成绩时,我们则又会戴上显微镜,“我才挣了这么些钱,和巴菲特、盖茨相比,我连一只蚂蚁都算不上。”在显微镜的照射下,我们显得微不足道,甚至觉得活在世上就是一种多余。这种无穷大与无穷小的消极思维和信念,无情地打击自己的自信,残酷地蹂躏自己的自尊,弄得自己灰头土脸,一无是处。
7.应该陈述
心理学家艾里斯把这种应该陈述叫做“必须强迫症”。我们经常会说“我应该……”、“你(他、他们、老板)应该……”。当你运用这种“应该……”模式进行思维,而且竭斯底里地追求这种所谓的“应该”时,十有八九你会陷入压力、怨恨和情绪紊乱状态。
比如,“我应该考100分”,“我应该拿第一”,“我应该被提拔”,“我应该……”,当这种应该不能实现时,我们就会讨厌自己,让自己感到羞耻和内疚。当然,适当的羞耻感和内疚感会成为我们自强不息的动力,但是,人不能活在无休止的羞耻和内疚之中,任何有利的事情必须把握在合适的限度之内。
再比如,“你应该对我好”,“你应该对我有礼貌”,“我的孩子应该考上重点大学”,“我的老婆(老公)应该对我忠诚”,“我的老板应该给我加薪”,“他们不应该……”,当我们运用这种“应该……”模式去要求别人时,我们其实就是在犯一个低级的错误——所有的人必须按我想像那样对待我,否则,世界就是不公正的!想想看,这样可能吗?这种思维除了搞得我们沮丧、愤怒之外,我们得不到任何有用的东西。
8.责任在我
应该说,敢于承担责任是一个人成熟、诚实、有作为的表现。这里所说的“责任在我”指的是毫无根据地认为,事情的发生是自己的过错,自己应该承担责任,结果产生无限的负罪感。如果事件的发生和自己有关系,适当适度地承担责任是必须的,反之,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的事情,自己大包大揽地承担责任,其实就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对自己不负责任还能够对别人负起责任吗?
常见的不合理信念
人应该得到生活中所有对自己重要的人的喜爱和赞许;
有价值的人应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强;
任何事物都应按自己的意愿发展,否则会很糟糕;
一个人应该担心随时可能发生灾祸;
情绪由外界控制,自己无能为力;
已经定下的事是无法改变的;
一个人碰到的种种问题,总应该都有一个正确、完满的答案,如果一个人无法找到它,便是不能容忍的事;
对不好的人应该给予严厉的惩罚和制裁;
逃避挑战与责任可能要比正视它们容易得多;
要有一个比自己强的人做后盾才行。
不合理观念的特征
依据ABC理论,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情况,我们不难发现人的不合理观念常常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一是绝对化的要求:是指人们常常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事物必定发生或不发生的想法。它常常表现为将“希望”、“想要”等绝对化为“必须”、“应该”或“一定要”等。例如,“我必须成功”、“别人必须对我好”等等。这种绝对化的要求之所以不合理,是因为每一客观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可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对于某个人来说,他不可能在每一件事上都获得成功,他周围的人或事物的表现及发展也不会以他的意愿来改变。因此,当某些事物的发展与其对事物的绝对化要求相悖时,他就会感到难以接受和适应,从而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之中。
二是过分概括化: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它常常把“有时”、“某些”过分概括化为“总是”、“所有”等。用艾利斯的话来说,这就好像凭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它的好坏一样。它具体体现在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不合理评价上,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例如,有些人遭受一些失败后,就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这种片面的自我否定往往导致自卑自弃、自罪自责等不良情绪。而这种评价一旦指向他人,就会一味地指责别人,产生怨忿、敌意等消极情绪。我们应该认识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可能性。
三是糟糕至极:这种观念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那将是非常可怕和糟糕。例如,“我没考上大学,一切都完了”,“我没当上处长,不会有前途了。”这种想法是非理性的,因为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会有比之更坏的情况发生,所以没有一件事情可被定义为糟糕至极。但如果一个人坚持这种“糟糕”观时,那么当他遇到他所谓的百分之百糟糕的事时,他就会陷入不良的情绪体验之中,而一蹶不振。
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当遭遇各种失败和挫折,要想避免情绪失调,就应多检查一下自己的大脑,看是否存在一些“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等不合理想法,如有,就要有意识地用合理观念取而代之。
基于ABC理论的合理情绪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是20世纪50年代由埃利斯在美国创立,它是认知疗法的一种,因此采用了行为治疗的一些方法,故又被称之为认知行为疗法。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主要是ABC理论,这一理论又是建立在埃利斯对人的基本看法之上的。
埃利斯对人的本性的看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 人既可以是有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无理性的、不合理的。当人们按照理性去思维、去行动时,他们就会很愉快、富有竞争精神及行动有成效。
2. 情绪是伴随人们的思维而产生的,情绪上或心理上的困扰是由于不合理的、不合逻辑思维所造成。
3. 人具有一种生物学和社会学的倾向性,倾向于其在有理性的合理思维和无理性的不合理思维。即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思维与信念。
4. 人是有语言的动物,思维借助于语言而进行,不断地用内化语言重复某种不合理的信念,这将导致无法排解的情绪困扰。
为此,艾利斯宣称: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这就成了 ABC 理论的基本观点。在ABC理论模式中, A是指诱发性事件; 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 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 ABC理论则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
例如:两个人一起在街上闲逛,迎面碰到他们的领导,但对方没有与他们招呼,径直走过去了。这两个人中的一个对此是这样想的:“他可能正在想别的事情,没有注意到我们。即使是看到我们而没理睬,也可能有什么特殊的原因。”而另一个人却可能有不同的想法:“是不是上次顶撞了他一句,他就故意不理我了,下一步可能就要故意找我的岔子了。”
两种不同的想法就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前者可能觉得无所谓,该干什么仍继续干自己的;而后者可能忧心忡忡,以至无法冷静下来干好自己的工作。从这个简单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与人们对事物的想法、看法有直接关系。在这些想法和看法背后,有着人们对一类事物的共同看法,这就是信念。这两个人的信念,前者在合理情绪疗法中称之为合理的信念,而后者则被称之为不合理的信念。合理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适当、适度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而不合理的信念则相反,往往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当人们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时,最终将导致情绪障碍的产生。
情绪ABC理论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有一个年轻人,自我感觉很有才华,但在生活上遇到很多波折,于是便觉得活着没有意思。有一天他决定跳海,但他刚跳下去就被一个老渔民用渔网捞了起来。
他很生气,冲着老渔民嚷道:“你什么意思,把我捞起来干什么?”
老渔民说道:“年轻人,为什么跳海呀,你这么年轻多可惜呀!”
于是年轻人就对老人诉说了他怀才不遇的苦衷。
老渔民听完,说道:“哎呀,你今天遇到我,运气来了。我正好是治怀才不遇的专家,我帮你治治吧。”
年轻人很诧异,急忙问老渔民医治之法。
老渔民说:“我有秘诀,如果你想知道,就必须答应我一个条件。”
老渔民说着,顺手从沙滩上拣起一粒沙子,往旁边一扔,说:“年轻人,帮我去把我刚才扔掉的那粒沙子拣过来,然后我就告诉你。”
年轻人听了很生气,说道:“你想耍我呀?这么多沙子,我怎么知道哪粒是你扔掉的呀?”
老人听了,笑着说:“别生气,我这还有个条件,如果你满足了我这个条件,我也告诉你。我这里有一颗珍珠,我把它扔到沙滩上,你去给我找回来。”
很显然,年轻人轻而易举地把珍珠拣了过来,交给了老渔民,并很虔诚地说:“老人家,我把珍珠拣过来了,可以告诉我秘诀了吧?”
老渔民一脸安详,说道:“年轻人,秘诀我已经讲完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之所以有怀才不遇的感觉,是因为自己是无数沙子中的一粒,跟旁边的沙子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如果自己是一颗珍珠,那么伯乐就会更容易地发现我们。所以说这个世界上不是没有伯乐,而是因为自己不是一匹真正的在万马丛中能够让别人一眼就能辨认出来的千里马。
【案例二】有一个年轻人失恋了,一直摆脱不了事实的打击,情绪低落,已经影响到了他的正常生活,他没办法专心工作,因为无法集中精力,头脑中想到的就是前女友的薄情寡义。他认为自己在感情上付出了,却没有收到回报,自己很傻很不幸。于是,他找到了心理医生。
心理医生告诉他,其实他的处境并没有那么糟,只是他把自己想象得太糟糕了。在给他做了放松训练,减少了他的紧张情绪之后,心理医生给他举了个例子。"假如有一天,你到公园的长凳上休息,把你最心爱的一本书放在长凳上,这时候走来一个人,径直走过来,坐在椅子上,把你的书压坏了。这时,你会怎想?"
"我一定很气愤,他怎么可以这样随便损坏别人的东西呢!太没有礼貌了!"年轻人说。"那我现在告诉你,他是个盲人,你又会怎么想呢?"心理医生接着耐心地继续问。"哦--原来是个盲人。他肯定不知道长凳上放有东西!"年轻人摸摸头,想了一下,接着说,"谢天谢地,好在只是放了一本书,要是油漆、或是什么尖锐的东西,他就惨了!""那你还会对他愤怒吗?"心理医生问。"当然不会,他是不小心才压坏的嘛,盲人也很不容易的。我甚至有些同情他了。"
心理医生会心一笑:"同样的一件事情--他压坏了你的书,但是前后你的情绪反应却截然不同。你知道是为什么吗?""可能是因为我对事情的看法不同吧!"对事情不同的看法,能引起自身不同的情绪。很显然,让我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的解释和评价。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情绪ABC理论的观点。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埃利斯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如果这些不合理的信念日积月累,还会引起情绪障碍。
情绪ABC理论中,A表示诱发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看法和解释;C表示个体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结果。通常人们会认为诱发事件A直接导致了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发生了什么事就引起了什么情绪体验。然而,同一件事,人们的看法不同,情绪体验也不同。
比如,同样是失恋了,有的人放得下,认为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而有的人却伤心欲绝,认为自己今生可能都不会有爱了。再比如,在找工作面试失败后,有的人可能会认为,这次面试只是试一试,不过也没关系,下次可以再来,有的人则可能会想,我精心准备了那么长时间,竟然没过,是不是我太笨了,我还有什么用啊,人家会怎么评价我。这两类人因为对事情的评价不同,他们的情绪体验当然不同。
对于上面这个失恋的年轻人来说,失恋只是一个诱发事件A,结果C是他情绪低落,生活受到影响,无法专心工作;而导致这个结果的,正是他的认知B--他认为自己付出了一定要收到对方的回报,自己太傻了,太不幸了。假如他换个想法--她这样不懂爱的女孩不值得自己去珍惜,现在她离开可能避免了以后她对自己造成更大的伤害,那么他的情绪体验显然就不会像现在这么糟糕。
【案例三】我认识一个女孩小丽,她大学时学的是中文,后来,进入了一家广告公司,拥有优越的工作环境和丰厚的年薪。按说,小丽应该过得不错,不会有跳槽的念头。
一天,小丽为老总写一个活动的演讲稿,怎么也不能让老总满意。小丽硬着头皮改了七八次,可总被老总批得体无完肤,还说她完全不是搞文字的料。委屈的小丽不停地哭,想到了要跳槽。
她认定是老总有意为难她。自己怎么碰到这么个挑剔的老板呢?真是命苦啊!一连几天,小丽都陷入这种痛苦又无法摆脱的情绪中不能自拔,当然,老总的发言稿也没再让她写,而是让比她早一年到公 司,跟她毕业于同一所学校的师姐代劳了。
对此,小丽很不高兴。一方面觉得老板针对了她,另一方面又觉得师姐代劳她的工作伤了她的自尊。 我劝她说,工作上的困难,谁都遇到过。遇到了困难谁都不会高兴,关键是你自己怎么看待这个困难。没有一个老板会无缘无故地处处为难一个员工,他大不了可以开除你。这对你倒是一个磨炼的好机会,我们生活中的很多本领都是在特定的情况下逼迫学到的。你不妨这样想想,并虚心一点跟你的师姐好好学习一下。她听从了我的意见。
几天后,师姐和她共同完成了演讲稿,老板很满意,并拍着她的肩膀说:"小丽,你还是有潜力的,工作的时候要勤于把它们挖出来呀!"听了老板这样的肯定,她顿时又觉得老板是个和蔼的老头了。这个女孩的认知改变了,情绪改变了,结果也改变了。
因此,当你情绪不好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为什么这么不开心,是不是自己把有些事情想得太严重了,或是会错了意。换个想法,就能换个心情!
11类不合理信念
埃利斯总结的导致神经症的11类不合理信念:
1) 每个人绝对要获得生活中重要人物的喜爱和赞许
2) 在人生中的每个环节和方面都能有所成就
3) 人不能犯错误,否则就得受到严厉的谴责和惩罚
4) 人不能遭受挫折,事情要按自己意愿发展
5) 人对自身的痛苦和困扰无法控制和改变
6) 面对现实中的困难和所承担的责任采取逃避行为
7) 过分忧虑、担心危险和可怕的事
8) 人必须依赖别人,缺乏独立性
9) 过去的经历和事件对现在生活的影响是永远无法改变的
10) 过分关心他人的问题
11) 坚持寻求一个完美、正确的答案
艾利斯abc情绪理论创立后影响后代,丰富心理治疗理论与方法。其实,艾利斯abc情绪理论评价既有优点,也有缺点。
1.理性情绪治疗理论的优点
.理性情绪治疗认为人的情绪受信念支配,有其科学性。这一理论受到实践的检验,在临床应用上取得了科学的验证。
.理性情绪治疗很主动,很直接地干预当事者的不合理信念,用挑战、质疑等方法改变不合理的信念,抓住了心理治疗的关键。
·理性情绪治疗所采用的方法十分多样,有角色扮演、幽默、操作式制约、行为训练、建议、家庭作业、支持等方法,容易使当事者接受治疗,并容易矫正心理问题。
2.理性情绪治疗理论的缺点
.理性情绪治疗强调的是改变不合理的信念,这有其局限性,一些智能弱、认知水平较低的当事者不易接受这种改变非理性信念的治疗。
.理性和非理性的观念有时比较难区分,因为要受到个人的人生哲学、社会文化背景、时代烙印等方面的影响。如果辅导者缺乏训练,是很难掌握的。一旦将理性与非理性颠倒过来,那后果不堪没想。
在这个理论中:
A(Activating events)表示诱发性事件或者外在的环境
B(Beliefs)表示个体针对诱发性事件或外在环境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或外在环境的态度
C(Consequence)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通常人们会认为诱发事件或外在环境A直接导致了人的结果C,但事实上在原因A和结果C中间,还有一个B,这个B如果是理性的、积极的信念和态度(B1),我们就会得出合理的积极的结果(C1);反之,这个B如果是非理性的、不合理的、扭曲的信念和态度(B2),我们就会得出不合理的、消极的结果(C2)。
比如,两个人遭遇到同样的外部刺激事件——工作失误给公司造成损失。在总结教训时,甲认为人犯错误是难免的,关键是要吸取教训,不再犯类似的错误。吃一堑长一智,把造成的损失弥补回来。这样的信念促使甲努力工作,并且在挫折之后获得了成长,最终还得到了重用。而乙则认为发生这样不光彩的事情,实在丢尽脸面,说明自己能力太差,即使再努力,也不会在公司有出头之日了。这样错误的或非理性信念,让他再也振作不起精神来,导致心灰意冷,破罐子破摔,最后不得不离开了公司。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为什么郁闷、愤怒、沮丧、消极,甚至是万念俱灰?通过上面例子,可以看出,对于同一个诱发事件,不同的观念可以导致不同的结果。ABC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系统对事物产生的不合理、不现实的信念是导致我们情绪障碍和心情不爽的根本原因。
那么,我们究竟存在哪些不合理、不现实的信念、信仰和价值观呢?主要有下列几种:
1.要么成功,要么失败
有的人倾向于用一种极端的、黑白分明的方法来评价自己。有一个数学考了99分的学生哭着对老师说:“现在我算是全输了,连那个低级错误我竟然没有检查出来,我真是没用!”这种要么成功、要么失败,要么一切拥有,要么全盘皆输的思想基础是完美主义,很显然,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物,没有完美的人,包括我们自己。
没有人绝对的成功,也没有人绝对的失败;没有人绝对的光彩照人,也没有人绝对的丑陋无比;我们所居住的地方既不是绝对的干净,也不是绝对的肮脏。这种绝对的“两分思维”不承认事情的灰色地带,结果只能将自己带入带要么大荣、要么大辱的“成者王侯败者寇”的境地。
2.过分概括化
或者叫做不合理的演绎推理。一个刚上班不久的年轻人,参加公司经营策略研讨会,为了使自己在研讨会上有一个精彩的表现,他在头天晚上做了十分充分的准备。可是,在轮到他发言的时候,看到公司总裁、上司还有很多陌生的面孔,他还是因为心理紧张,发言显得语无伦次,前言不搭后语,甚至有几十秒钟大脑一片空白,不知道说什么才好,最后不得不草草地结束了发言。会议总结时,尽管总裁特别表扬到他的勇气,但是这个年轻人却还是垂头丧气,晚上和朋友借酒浇愁,沮丧地说:“我这下子算完了,我知道自己没有演讲的能力,结果在这么多人面前丢人现眼,今后再也不干这样的傻事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麻绳,就这样,他永远关闭了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的大门。
3.灰色眼镜
有时候,当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就会看什么东西都是令人烦心的,我们就像戴上了一幅灰色的眼镜,经过它的过滤,所有的东西都是去了原来的光彩,所有的事情都变得消极。这就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心境现象。平时孩子玩耍淘气,你觉得童心的可爱,可这时你却觉得孩子太贪玩,太淘气,令你心烦。平时同事夸你的衣服好看,你洋洋得意,兴高采烈,而这时你却觉得你的同事在取笑你,或者是在拍马屁,令人讨厌。有时,我们还会反复思考一个消极的细节,一直往深处思考,结果,整个现实都变得黑暗起来,就像一滴墨水染黑了整杯水一样,世界的末日仿佛来临了。这种灰色眼睛会让我们承受不必要的痛苦。
4.测心术
有人告诉你说,他会测心术,你肯定会一笑了之,因为你不相信世界上有什么真正的测心术。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不由自主地在实践着测心术。比如,有一天,你在走廊里顶头碰到了老板,你热情地打招呼“老板好!”可是,老板却头也没抬地走了过去。这时,你可能会想:“老板对我有看法,要不他为什么不理我呢?”如果你这样想,你就是在实施测心术,你在猜测老板的心思。于是,晚上在床上你反复搜索老板不理你的原因,最终你找到了有力的证据,并得出结论:老板不会重用我了。其实,这种测心术不仅可笑,也显得有些愚蠢。事实是,那一天,你的老板面对一个难缠的客户,他正在一门心思地思考怎样对付他,以至于在到会议室途中的走廊里,他几乎没有看到任何人。
5.消极自我实现预言
有一个成语叫“心想事成”,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先知错误”,我把它叫做自我实现预言。意思说,想什么有什么,想什么成什么。想好事,好事就会来;想不好的事,不好的事就会拜访你。如果我们陷入消极思维中,消极的结果就会接踵而至,这就是消极自我实现预言。有一个人早上起来高高兴兴去上班,正当他哼着小曲骑着自行车时,忽然感到头上湿湿的,用手一摸,哇,鸟粪!他心想,一大早被劈头浇上鸟粪,太倒霉了!真是倒霉!今天肯定倒霉!想着想着,闯了红灯,被警察拦住发了一个旗子,站岗一小时,到单位,因为迟到罚款20元。晚上躺在床上,他想,嗨,那个鸟粪还真灵验,叫你倒霉就倒霉!其实,生活中类似的消极自我实现预言还真不少,如果你常说自己不行,结果你真的不行;如果常说自己不是这块料,结果你真的不是这块料。因为,在内心深处的潜意识里,你已经给自己下了定义,你所做的就是千方百计地证明自己预言的正确性——我不行!我倒霉!就是真的出现了好事,你也会对自己说:“这纯属侥幸,这么好的事怎么会轮到我这个倒霉的人身上呢?莫非老天爷瞎了眼?”
6.无穷大与无穷小
心理学上又叫“双目镜把戏”。就是要么不合比例地夸大事情,要么又不合比例地缩小事情。无穷大通常发生在看待自己的错误、恐惧或不完美的时候,我们通常会夸大了它的重要性。“天啊!我迟到了,况且被领导看到了,这下全完了!”当我们用放大镜来看待自己的错误时,一个小小的错误就像一个巨大的恶魔,它会将我们所有的希望与美好无情地吞噬,剩下的只是一个孤立无助的、惶惶不可终日的可怜的自我。有时候,对待自己的优点和成绩时,我们则又会戴上显微镜,“我才挣了这么些钱,和巴菲特、盖茨相比,我连一只蚂蚁都算不上。”在显微镜的照射下,我们显得微不足道,甚至觉得活在世上就是一种多余。这种无穷大与无穷小的消极思维和信念,无情地打击自己的自信,残酷地蹂躏自己的自尊,弄得自己灰头土脸,一无是处。
7.应该陈述
心理学家艾里斯把这种应该陈述叫做“必须强迫症”。我们经常会说“我应该……”、“你(他、他们、老板)应该……”。当你运用这种“应该……”模式进行思维,而且竭斯底里地追求这种所谓的“应该”时,十有八九你会陷入压力、怨恨和情绪紊乱状态。
比如,“我应该考100分”,“我应该拿第一”,“我应该被提拔”,“我应该……”,当这种应该不能实现时,我们就会讨厌自己,让自己感到羞耻和内疚。当然,适当的羞耻感和内疚感会成为我们自强不息的动力,但是,人不能活在无休止的羞耻和内疚之中,任何有利的事情必须把握在合适的限度之内。
再比如,“你应该对我好”,“你应该对我有礼貌”,“我的孩子应该考上重点大学”,“我的老婆(老公)应该对我忠诚”,“我的老板应该给我加薪”,“他们不应该……”,当我们运用这种“应该……”模式去要求别人时,我们其实就是在犯一个低级的错误——所有的人必须按我想像那样对待我,否则,世界就是不公正的!想想看,这样可能吗?这种思维除了搞得我们沮丧、愤怒之外,我们得不到任何有用的东西。
8.责任在我
应该说,敢于承担责任是一个人成熟、诚实、有作为的表现。这里所说的“责任在我”指的是毫无根据地认为,事情的发生是自己的过错,自己应该承担责任,结果产生无限的负罪感。如果事件的发生和自己有关系,适当适度地承担责任是必须的,反之,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的事情,自己大包大揽地承担责任,其实就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对自己不负责任还能够对别人负起责任吗?
常见的不合理信念
人应该得到生活中所有对自己重要的人的喜爱和赞许;
有价值的人应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强;
任何事物都应按自己的意愿发展,否则会很糟糕;
一个人应该担心随时可能发生灾祸;
情绪由外界控制,自己无能为力;
已经定下的事是无法改变的;
一个人碰到的种种问题,总应该都有一个正确、完满的答案,如果一个人无法找到它,便是不能容忍的事;
对不好的人应该给予严厉的惩罚和制裁;
逃避挑战与责任可能要比正视它们容易得多;
要有一个比自己强的人做后盾才行。
不合理观念的特征
依据ABC理论,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情况,我们不难发现人的不合理观念常常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一是绝对化的要求:是指人们常常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事物必定发生或不发生的想法。它常常表现为将“希望”、“想要”等绝对化为“必须”、“应该”或“一定要”等。例如,“我必须成功”、“别人必须对我好”等等。这种绝对化的要求之所以不合理,是因为每一客观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可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对于某个人来说,他不可能在每一件事上都获得成功,他周围的人或事物的表现及发展也不会以他的意愿来改变。因此,当某些事物的发展与其对事物的绝对化要求相悖时,他就会感到难以接受和适应,从而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之中。
二是过分概括化: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它常常把“有时”、“某些”过分概括化为“总是”、“所有”等。用艾利斯的话来说,这就好像凭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它的好坏一样。它具体体现在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不合理评价上,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例如,有些人遭受一些失败后,就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这种片面的自我否定往往导致自卑自弃、自罪自责等不良情绪。而这种评价一旦指向他人,就会一味地指责别人,产生怨忿、敌意等消极情绪。我们应该认识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可能性。
三是糟糕至极:这种观念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那将是非常可怕和糟糕。例如,“我没考上大学,一切都完了”,“我没当上处长,不会有前途了。”这种想法是非理性的,因为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会有比之更坏的情况发生,所以没有一件事情可被定义为糟糕至极。但如果一个人坚持这种“糟糕”观时,那么当他遇到他所谓的百分之百糟糕的事时,他就会陷入不良的情绪体验之中,而一蹶不振。
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当遭遇各种失败和挫折,要想避免情绪失调,就应多检查一下自己的大脑,看是否存在一些“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等不合理想法,如有,就要有意识地用合理观念取而代之。
基于ABC理论的合理情绪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是20世纪50年代由埃利斯在美国创立,它是认知疗法的一种,因此采用了行为治疗的一些方法,故又被称之为认知行为疗法。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主要是ABC理论,这一理论又是建立在埃利斯对人的基本看法之上的。
埃利斯对人的本性的看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 人既可以是有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无理性的、不合理的。当人们按照理性去思维、去行动时,他们就会很愉快、富有竞争精神及行动有成效。
2. 情绪是伴随人们的思维而产生的,情绪上或心理上的困扰是由于不合理的、不合逻辑思维所造成。
3. 人具有一种生物学和社会学的倾向性,倾向于其在有理性的合理思维和无理性的不合理思维。即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思维与信念。
4. 人是有语言的动物,思维借助于语言而进行,不断地用内化语言重复某种不合理的信念,这将导致无法排解的情绪困扰。
为此,艾利斯宣称: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这就成了 ABC 理论的基本观点。在ABC理论模式中, A是指诱发性事件; 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 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 ABC理论则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
例如:两个人一起在街上闲逛,迎面碰到他们的领导,但对方没有与他们招呼,径直走过去了。这两个人中的一个对此是这样想的:“他可能正在想别的事情,没有注意到我们。即使是看到我们而没理睬,也可能有什么特殊的原因。”而另一个人却可能有不同的想法:“是不是上次顶撞了他一句,他就故意不理我了,下一步可能就要故意找我的岔子了。”
两种不同的想法就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前者可能觉得无所谓,该干什么仍继续干自己的;而后者可能忧心忡忡,以至无法冷静下来干好自己的工作。从这个简单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与人们对事物的想法、看法有直接关系。在这些想法和看法背后,有着人们对一类事物的共同看法,这就是信念。这两个人的信念,前者在合理情绪疗法中称之为合理的信念,而后者则被称之为不合理的信念。合理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适当、适度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而不合理的信念则相反,往往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当人们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时,最终将导致情绪障碍的产生。
情绪ABC理论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有一个年轻人,自我感觉很有才华,但在生活上遇到很多波折,于是便觉得活着没有意思。有一天他决定跳海,但他刚跳下去就被一个老渔民用渔网捞了起来。
他很生气,冲着老渔民嚷道:“你什么意思,把我捞起来干什么?”
老渔民说道:“年轻人,为什么跳海呀,你这么年轻多可惜呀!”
于是年轻人就对老人诉说了他怀才不遇的苦衷。
老渔民听完,说道:“哎呀,你今天遇到我,运气来了。我正好是治怀才不遇的专家,我帮你治治吧。”
年轻人很诧异,急忙问老渔民医治之法。
老渔民说:“我有秘诀,如果你想知道,就必须答应我一个条件。”
老渔民说着,顺手从沙滩上拣起一粒沙子,往旁边一扔,说:“年轻人,帮我去把我刚才扔掉的那粒沙子拣过来,然后我就告诉你。”
年轻人听了很生气,说道:“你想耍我呀?这么多沙子,我怎么知道哪粒是你扔掉的呀?”
老人听了,笑着说:“别生气,我这还有个条件,如果你满足了我这个条件,我也告诉你。我这里有一颗珍珠,我把它扔到沙滩上,你去给我找回来。”
很显然,年轻人轻而易举地把珍珠拣了过来,交给了老渔民,并很虔诚地说:“老人家,我把珍珠拣过来了,可以告诉我秘诀了吧?”
老渔民一脸安详,说道:“年轻人,秘诀我已经讲完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之所以有怀才不遇的感觉,是因为自己是无数沙子中的一粒,跟旁边的沙子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如果自己是一颗珍珠,那么伯乐就会更容易地发现我们。所以说这个世界上不是没有伯乐,而是因为自己不是一匹真正的在万马丛中能够让别人一眼就能辨认出来的千里马。
【案例二】有一个年轻人失恋了,一直摆脱不了事实的打击,情绪低落,已经影响到了他的正常生活,他没办法专心工作,因为无法集中精力,头脑中想到的就是前女友的薄情寡义。他认为自己在感情上付出了,却没有收到回报,自己很傻很不幸。于是,他找到了心理医生。
心理医生告诉他,其实他的处境并没有那么糟,只是他把自己想象得太糟糕了。在给他做了放松训练,减少了他的紧张情绪之后,心理医生给他举了个例子。"假如有一天,你到公园的长凳上休息,把你最心爱的一本书放在长凳上,这时候走来一个人,径直走过来,坐在椅子上,把你的书压坏了。这时,你会怎想?"
"我一定很气愤,他怎么可以这样随便损坏别人的东西呢!太没有礼貌了!"年轻人说。"那我现在告诉你,他是个盲人,你又会怎么想呢?"心理医生接着耐心地继续问。"哦--原来是个盲人。他肯定不知道长凳上放有东西!"年轻人摸摸头,想了一下,接着说,"谢天谢地,好在只是放了一本书,要是油漆、或是什么尖锐的东西,他就惨了!""那你还会对他愤怒吗?"心理医生问。"当然不会,他是不小心才压坏的嘛,盲人也很不容易的。我甚至有些同情他了。"
心理医生会心一笑:"同样的一件事情--他压坏了你的书,但是前后你的情绪反应却截然不同。你知道是为什么吗?""可能是因为我对事情的看法不同吧!"对事情不同的看法,能引起自身不同的情绪。很显然,让我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的解释和评价。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情绪ABC理论的观点。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埃利斯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如果这些不合理的信念日积月累,还会引起情绪障碍。
情绪ABC理论中,A表示诱发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看法和解释;C表示个体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结果。通常人们会认为诱发事件A直接导致了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发生了什么事就引起了什么情绪体验。然而,同一件事,人们的看法不同,情绪体验也不同。
比如,同样是失恋了,有的人放得下,认为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而有的人却伤心欲绝,认为自己今生可能都不会有爱了。再比如,在找工作面试失败后,有的人可能会认为,这次面试只是试一试,不过也没关系,下次可以再来,有的人则可能会想,我精心准备了那么长时间,竟然没过,是不是我太笨了,我还有什么用啊,人家会怎么评价我。这两类人因为对事情的评价不同,他们的情绪体验当然不同。
对于上面这个失恋的年轻人来说,失恋只是一个诱发事件A,结果C是他情绪低落,生活受到影响,无法专心工作;而导致这个结果的,正是他的认知B--他认为自己付出了一定要收到对方的回报,自己太傻了,太不幸了。假如他换个想法--她这样不懂爱的女孩不值得自己去珍惜,现在她离开可能避免了以后她对自己造成更大的伤害,那么他的情绪体验显然就不会像现在这么糟糕。
【案例三】我认识一个女孩小丽,她大学时学的是中文,后来,进入了一家广告公司,拥有优越的工作环境和丰厚的年薪。按说,小丽应该过得不错,不会有跳槽的念头。
一天,小丽为老总写一个活动的演讲稿,怎么也不能让老总满意。小丽硬着头皮改了七八次,可总被老总批得体无完肤,还说她完全不是搞文字的料。委屈的小丽不停地哭,想到了要跳槽。
她认定是老总有意为难她。自己怎么碰到这么个挑剔的老板呢?真是命苦啊!一连几天,小丽都陷入这种痛苦又无法摆脱的情绪中不能自拔,当然,老总的发言稿也没再让她写,而是让比她早一年到公 司,跟她毕业于同一所学校的师姐代劳了。
对此,小丽很不高兴。一方面觉得老板针对了她,另一方面又觉得师姐代劳她的工作伤了她的自尊。 我劝她说,工作上的困难,谁都遇到过。遇到了困难谁都不会高兴,关键是你自己怎么看待这个困难。没有一个老板会无缘无故地处处为难一个员工,他大不了可以开除你。这对你倒是一个磨炼的好机会,我们生活中的很多本领都是在特定的情况下逼迫学到的。你不妨这样想想,并虚心一点跟你的师姐好好学习一下。她听从了我的意见。
几天后,师姐和她共同完成了演讲稿,老板很满意,并拍着她的肩膀说:"小丽,你还是有潜力的,工作的时候要勤于把它们挖出来呀!"听了老板这样的肯定,她顿时又觉得老板是个和蔼的老头了。这个女孩的认知改变了,情绪改变了,结果也改变了。
因此,当你情绪不好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为什么这么不开心,是不是自己把有些事情想得太严重了,或是会错了意。换个想法,就能换个心情!
11类不合理信念
埃利斯总结的导致神经症的11类不合理信念:
1) 每个人绝对要获得生活中重要人物的喜爱和赞许
2) 在人生中的每个环节和方面都能有所成就
3) 人不能犯错误,否则就得受到严厉的谴责和惩罚
4) 人不能遭受挫折,事情要按自己意愿发展
5) 人对自身的痛苦和困扰无法控制和改变
6) 面对现实中的困难和所承担的责任采取逃避行为
7) 过分忧虑、担心危险和可怕的事
8) 人必须依赖别人,缺乏独立性
9) 过去的经历和事件对现在生活的影响是永远无法改变的
10) 过分关心他人的问题
11) 坚持寻求一个完美、正确的答案
艾利斯abc情绪理论创立后影响后代,丰富心理治疗理论与方法。其实,艾利斯abc情绪理论评价既有优点,也有缺点。
前一篇:专业社工与老社区工作者谁同化谁
后一篇:沟通要掌握什么技巧(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