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理念的几点思考

(2012-10-08 17:06:26)
标签:

教育

分类: 科学论文

关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理念的几点思考

鹿城区教师培训和科研中心  王邦银

 

摘要:本文从对相关文献的研究中,明确了教学理念的定义,指出了教学理念的撰写,有利于教师厘清自己模糊的教学理念,有利于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概括了当前教师在教学理念的撰写上存在的过程化、目标化和虚无化的三大问题,提出了要在学习借鉴中去明确自己的教学理念,要在教学实践中明确自己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小学科学  课堂教学  教学理念

 

在2011年的区优质课评比中,要求报名参赛的老师先上交一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中包含教学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内容。从上交的教学设计来看,大部分老师写的教学理念不够清晰。在刚刚进行的温州市小学科学优质课评比中,同样要求参赛的教师上交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写清教学理念,13名参赛教师中只有6名教师写了教学理念,最后评出6名一等奖获得者,结果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6名写了教学理念的老师,5名获得一等奖。这也引发了我对教学理念的几点思考。

一、什么是教学理念?

跟教学理念相近的词有教学理论、教育理念、教育理论、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等。这些词在我们平时时常听到,但要给它们下一个科学的定义,并理清楚它们之间相互的关系时,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相关的文献资料检索结果

钟祖荣和刘维良编写《教育理论》一书中指出:教育理论是通过一系列教育概念、教育判断或命题,借助一定的推理形式构成的关于教育问题的系统性的陈述。教育理论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的规定性:第一,教育理论是由教育概念、教育命题和一定的推理方式构成的。第二,教育理论是对教育现象或教育事实的抽象概括。第三,教育理论具有系统性。单个的教育概念或教育命题,只是一种零散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1]

童福勇老师在《现代教育新论》中,罗列了现代教育理论有:终身教育理论、学习化社会理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等,对教育实践影响较大的教育理论有主体教育理论、情感教育理论、创新教育理论等。[2]

顾明远和孟繁华主编的《国际教育新理念》一书中,将教育理念分成了宏观教育理念,如终生教育思潮和学习化社会;一般教育理念,如合作教育、创新教育、多元智能理论等;教与学的理念,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教学过程最优化等。[3]

《现代教育新论》的第五章《教学理论研究》中写到: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思想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遗产,是教学理论形成的基础,为教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做了充分准备。三大教学理论分别是: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知教学理论和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云南师范大学的孙亚玲和傅淳在《教学理念辨析》一文中,在对理念一词作词源学分析之后指出:由此我们可以类推,教学理念就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教学理念很重要,因为它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可以这样说,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教学行为受教学理念支配。通俗地说就是“态度决定一切”。[4]

2.检索结果带来的启示

从上述的资料来看,不同的人、不同的书,对教育理念、教学理念、教育理论等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并不一致,各有出入。但基本上可以达成这样的认识:教育理论是一个最上位的概念,往下则是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再往下则是教学理论,再往下则是教学理念、教学经验和教学思想等。

3.本文中所谓的教学理念

本文中所指的教学理念,特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理念,与一般意义上的教学理念相比,需要强调两个不同,一是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学理念,二是课堂教学的教学理念。

本文主要研究的视角,一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写的教学理念,或者说是理论层面的教学理念,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想要表达的教学理念;二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展示出来的教学理念,或者说是实践操作层面的教学理念,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表达出来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设计中为什么要撰写教学理念?

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教学设计,包括网上的和各级各类优质课评比中的,大多没有写教学理念,教学理念好像成为可有可无的一个环节,为什么要写教学理念呢?我觉得有以下几点作用:

1.有利于教师厘清自己模糊的教学理念

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从一定的理念出发的。这种理念真切地存在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之中,只是有时教师并没有明确地意识到而已。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该梳理自己的教学行为,把教学设计的原点提取出来,把不容易言说的深层次想法呈现出来。

教学理念是比较隐蔽的,在表述教学理念这一过程中,需要老师不断地追问:小学科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和内容各是什么?我面对的是怎样的学生?在这堂课中我想让学生达到怎样的目标等一系列的问题。在不断的追问中,清晰自己的教学理念,加深自己对学科的理解,对教学的理解,对课堂的理解。

2.有利于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

教学理念,将决定教师的教学行为,怎样的教学理念,便会有相应的教学行为。只有将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理念,将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将教学行为转化为教学品质,将教学品质转化为教学智慧之后,才能真正地实现高效课堂。

教学理念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不同的教学理念,其在目标设计、重难点确定、教法选择、教材处理等方面,都会有所不同,会导致不同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结果。

在平时的听课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有的老师教学实践中反应出来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中撰写的教学理念不一致。课程标准中将小学科学课程定位于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课程目标包含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又会不自觉地突出科学知识的教学。

三、教师在课堂教学理念的表述上存在哪些问题?

郑金洲老师在《说课的变革》[5]一书中指出:在说到自己的教学理念时,教师容易出现的三种偏差时:虚空宽泛,缺乏理念自身的分解与细化;仅存留在说的状态,远没落实在教学中;将某种教育理论当做理念,没有深刻分析自己依循的理念自身。对照这次收到的优质课教学设计,教师在教学理念的阐述上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过程化

将一堂课的教育理念和一堂课的教学过程混淆,以一堂课的教学过程来充当这堂课的教学理念。

案例:《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

【理念阐述】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本课内容来自学生日常生活,要求他们通过身边的一些现象进行科学探究。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我设计过程中,我首先创设情景,将孩子们带入一个魔术的世界,激发他们的探究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步入正题,引导他们研究含淀粉物质在口腔中的变化及其遇到碘酒后的变化。让学生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探究过程中,逐步掌握淀粉在充分咀嚼后变甜,淀粉遇到碘酒会出现蓝紫色等都是产生了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再根据淀粉和碘酒相遇出现蓝紫色的特性,检验常见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利用孩子们已有的前概念,通过做中学,构建新的科学概念。让他们知道,科学研究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培养科学兴趣,养成细心观察,善于发现问题且主动解决问题的探究习惯。

教学理念是需要通过教学过程来体现,但以上这位老师的阐述,着重在教学过程(加粗部分),除去这部分内容,我们看到,教师把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和教学建议都揉合在里面,林林总总,找不出这堂课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2.目标化

将一堂课的教育理念和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混淆,以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来充当这堂课的教学理念。

案例:《花、果实和种子》的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  通过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植物雌蕊和雄蕊的各部分的结构。

2、  通过讨论和合理的推测,让学生能够了解雌蕊和雄蕊的结构的作用。

3、  通过追问引导学生从雌蕊和雄蕊的结构、各结构的作用以及雌蕊和雄蕊、

在花中所处的位置深入分析,让学生了解植物在繁殖后代时,对下一代的保护以及繁殖下一代的不易。从而通过了解、体会,激发学生爱惜植物花朵保护植物花朵的感情。

我们可以看到,这位老师所阐述的教学理念完全是这位老师这堂课想要达成的教学目标。甚至可以看出这位老师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上存在的问题,《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要求,为了便于考查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的主语最好是学生[6],而我们看到的三句话,其主语省略掉的都是“老师”。

3.虚无化

很多老师写的教学理念不具体,不明确,虚无模糊,没有针对性,写了和没写差不多。

案例:《食物的营养》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学生通过收集、学习资料、交流等获取食物营养信息,丰富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营养的类别等方面的认识。在对食物营养成分的认识中感受各种营养与支撑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激发学生关注健康、关爱生命和继续探究的兴趣。以实验、观察、对比等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激发探究营养成分的浓厚兴趣。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是用知识生活而不是用习惯生活,本课旨在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能力,促进个体生命的和谐成长。

教学设计中要求老师写的是这堂课的教学理念,而不是你对这门学科的教育理念,也不是这堂课想要达成的目标。

四、应该如何去定位一堂课的教学理念?

对一堂课的教学理念,不求全,不求大,能够围绕某一点,做深做透,做到一英寸宽,一英里深,而不是一英里宽,一英寸深。

1.在学习借鉴中明确自己的教学理念

学习课程标准和教育理论专著,也可以学习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在学习和借鉴中,明确一堂课的教学理念。

案例:《导体和绝缘体》教学设计

悉心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导体和绝缘体》教学设计

▉教学任务分析: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要给学生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要要求一步到位。在教学实施中,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是全过程的,也可以是部分地进行,如某些课侧重在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假设和预测的训练,某些课则侧重在制定计划和搜集信息的训练。不必拘泥于每次活动必须从头到尾、按部就班地完成一个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掌握。” 《导体与绝缘体》一课的教学,我将目标定位于“悉心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

该设计虽然没有明确标明这是教学理念,但通过以上的阐述我们可以清楚,悉心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就是这堂课的教学理念。

2.在教学实践中明确自己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追问自己,这堂课最想表达的是什么?这堂课的亮点在哪里?这堂课的特色在哪里?在追问中清晰自己这一堂课的教学理念。尤其是优质课,都是经历过好多次试教的,更要在试教之后明确自己的教学理念。

案例:《磁铁有磁性》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用教材上的内容为学生创造一个研究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并且还能隔着一些物体吸铁这一科学概念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学生亲自操作,亲自发现,主动建构,在这一过程中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形成认同认真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的重要性这一情感态度。这是我这堂课的设计总体思路。因为我认为一个人必须成为一个事件的一部分才算得亲历了某种经历。注重过程的教学就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经历的平台,通过视、听、嗅、触等感觉器官才能理解内涵。让学生真正成为了教学的一部分,让三维目标的实现才有了一个有效的途径。

《磁铁的磁性》是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教材第一次出现磁铁,这样的编写无可厚非,但作为市区的学生,实际上在幼儿园的时候就玩过磁铁,平时也玩过磁铁,知道磁铁能够吸引铁一类的物体,教学中如果再把这个作为主要的知识点去教,就显得与学生的实际不符。基于以上的分析,对这堂课的教学,教学理念可以调整为:基于学生认知基础的科学探究。

磁铁除了吸铁之外,还能吸镍和钴,磁铁能吸铁的表述,是不完整的,应该说磁铁能吸铁一类的物质。磁铁不仅能直接吸铁一类的物质,还能隔着物体吸铁一类的物质。教学中,教师很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如果把这点做深,本课的教学理念可以定位为:以语言促进科学概念的构建。

 

参考文献:

1.顾明远  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2.童福勇主编:《现代教育新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3.郑金洲主编:《说课的变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1]钟祖荣 刘维良《教育理论》第7版,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3月1日)丛书名: 全国各类成人高考复习考试辅导教材

[2] 童福勇《现代教育新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

[3] 顾明远  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2002年6月出版

[4]孙亚玲 傅淳《教学理念辨析》,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87320.html?fr=ala0

[5] 郑金洲《说课的变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三版

[6]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8 出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