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一篇有感

分类: 读书成长记录 |

两年前,不知道是谁向我推荐了《如何阅读一本书》,或者是有人向别人推荐,被我发现了(我经常这样,只要看见圈内朋友在谈什么书好,我就会毫不犹豫的买下,结果买的频率总是大于读书的速度)。这本书也是在这种情况下购买的,但是仅看了三分之一,就看不下去了,一是因为觉得难懂,二是感觉好像是看懂了,却收获不大。为什么会是这种感觉呢?我觉得这样一本大家都推崇的书,一定是有很多的道理在里面,绝不仅仅是我所看到的这么简单。既然我认为简单没什么,那一定是我没看懂。这次我和佩英老师在商量奔跑计划的时候,佩英老师提议一起来啃这本书时,我毫不犹豫的同意了,我期待能和大家一起读出其中的精华来。当捧起这本书重读时,我发现和上次读书时的感觉好像很不一样了。我先把《译序》看了一遍,译者郝明义说读完这本书有两种强烈的感觉,先是羞耻。说作为出版工作的人,四十四岁才知道这本书,才读到这本书感到无地自容。如果在青少年时期,就能读到这本有关如何读书的书,就会少走许多阅读的冤枉路。译者的感觉什么?说明这是一本很畅销的书,而且是对指导阅读很有用的书。作者的第二个感触是:这本书帮助作者对读书这件事存在的思索和困惑,给出了许多印证和总结。作者说:“如果没有经历这么多年的寻觅与颠簸,发现与失落,我读这本书的感受不会这么深刻,收获也不会这么丰富。”我终于明白自己为何读这本书时几乎没有什么收获,是因为我读的书太少和阅读比较肤浅的缘故,所以没有什么收获。
作者在第一章《阅读的活力与艺术》中提到:太多的资讯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对理解力的一种阻碍。而且现在的媒体把我们需要的资讯经过精心的设计,不需要我们思考就可以整理出自己的思绪。其实不光是阅读,还有写作也一样,网络信息泛滥,我们只需拿来主义,既然能省力,谁还愿意去费力整理和思考呢?可这种太到位的服务,确实阻碍了我们思维的发展,甚至是退化。所以作者提到,我们要主动阅读。只有主动阅读,我们的探索能力和思考能力才会越强。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阅读呢?“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你就是要读这本书,你什么都没有,只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为止。也就是一个人凭借着头脑运作,以一己之力来提升自我的过程。”说白了,也就是别人的帮助代替不了自己的成长。这本书的写作目的就是为了提升我们的理解力而写的。作者告诉我们为了提升理解力,我们应该去读比我们的理解力高出一截的东西,如果只读一些读的懂的东西,只能增加我们的资讯,不能增加理解力。因为在开始阅读之前,我们的理解力就已经与他们完全相当了。
第二章主要是向我们简单介绍一下阅读有四个层次,四个层次的难度是逐步递增的。第一层次是基础阅读,只要能知道每个句子在说什么就行了。第二个层次是检视阅读,是用最短的时间,提炼出一本书的重点;第三个层次是分析阅读,就是要精读一本有点难度的书,而且读到完全理解消化一本书的内容;第四个层次是主题阅读,就是同时阅读多本书,然后并列举出这些书的相关之处,提出一个所有书都谈到的主题。这个层次的阅读是最难的,当然也是收获最大的。所以到目前为止,我的阅读层次仅是停留在第一个层次,甚至第一个层次也不能做得很好。
第三章详细谈到了阅读的第一个层次,基础阅读。首先作者介绍了美国阅读的现状以及对阅读的一些探索,总之是不能让人满意的。接着谈到基础阅读应该经历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阅读准备阶段,包括身体方面的良好的视力与听力,认知能力,语言准备和个人学习于生活习惯等 。第二个阶段,孩子会学习读一些简单的读物,识字的基础上教会孩子字句使用,词句含义,字句的发音等。这个阶段结束,孩子能够达到简单的阅读。第三个阶段是字汇的增长,课文的应用,善于发现问题,能够完成不同目标的多领域阅读;第四个阶段是精炼与增进前面所学的技巧。学生可以从一本书所提出的一个观点转化到另一个观点,在同一个主题上,对不同的作者所提出来的观点作比较。这时候应该达到一个成熟的阅读者。但是种种原因致使很多人都达不到小学或初中毕业就该有的阅读能力。为了提高阅读能力,高等教育的学校也在进行矫正阅读指导,但这样的课程也都是有为了克服初级教育的失败而设计的。读到这,我才清楚的明白原来自己连基础阅读的能力似乎都没有达到。读到这里我很期待,我到底该如何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呢?
第四章主要介绍了阅读的第二个层次,检视阅读。检视阅读对于初学者来说又分成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当你还不清楚自己将要读的这本书对你是否值得你做分析阅读,或者你想要发掘书中的资讯观点,但时间有限,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略读。该如何略读呢?书中给了我们六点建议。一是先看书名页,然后如果有序就先看序;二是要研究目录页,对整本书的基本构架做概括性的理解;三是如果书中有索引,也要检阅一下,目的是快速评估一下这本书涵盖了哪些议题的范围,以及所提到的书籍种类与作者等;四是如果是一本新书,读一下出版社的介绍;五是从目录中挑几个看来和主题相关的篇章来看;六是把书打开来,东翻翻西翻翻,念个一两段。这样的过程之后,我们对一本书就应该有个初步的了解了,这本书究竟是否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分析阅读。检视阅读的第二种情况就是在完成第一步的基础上,已经确认这就是我们要花费时间要阅读的书,但却是一本很难读的书,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做到整体感知,不要去查询或思索。那么既然是检视阅读,就要有一定的速度,但是也要把握好阅读的速度,不是说检视阅读就一定要快速,分析阅读就要慢读,一切都该结合具体情况,也就要针对不同的读物,不同的内容来决定着你的阅读速度。
第五章讲的是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即使你掌握了四个层次的阅读方法,但是一个人如果对自我没有要求,或者不能有目的的去按照要求严格训练自己,也是徒劳。这一章再次强调主动阅读对于自我阅读能力提升的重要性。要做到主动阅读,一个阅读者一定要在阅读时要提出问题来,然后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必须尝试去回答问题。在阅读一本书时必须问自己四个问题:1.这本书到底在谈什么?2.作者细说了什么?怎么说的?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作者反复强调,在阅读过程中,必须提出这些问题,养成习惯,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有自我要求的阅读者。有了主动阅读的意愿再加上有效的阅读技巧,才能真正学会去阅读一本书,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我觉得作者真的是一个很负责任的人,就像一个大人在叮嘱不懂事,不听话的孩子一样,反复的强调,要想形成真正的阅读习惯,最初必须肢解每一个阅读动作,反复操练,直到把这些每一个单一的动作能够熟练的运用自如,才能够继续学习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因为作者说,那是非常复杂的阅读技巧——比滑雪复杂多了。一个初学滑雪的人必须先考虑到身体的动作,之后他才能放下这些注意力,做出自然的动作。相对来说,考虑身体的动作还是比较容易做到的。考虑到信纸上的活动却困难许多,尤其是在刚开始做分析阅读时更是如此,因为他总是在想着自己的想法。
读到这,我在想我们是否应该对这一部分内容进行操练一下,像作者所说的,肢解阅读动作,拿出一本书来,按照作者的要求进行检视阅读,做一做读书笔记,提出四个基本问题,先让自己熟练一下这样的阅读流程,然后再去探索如何做分析阅读。
再来回顾一下这本书主要讲阅读的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重点要谈论的是分析阅读,这是阅读中最难突破的一个难题,要想解决这个难题,首先我们要做好几个准备:要有基础阅读的功底,要有检视阅读的习惯,还要有主动阅读的愿望。这是进行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学习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前面的阅读素养,也就学不会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
我已经决定这样做了,我会把河合隼雄的《孩子的宇宙》用检视阅读法,阅读一遍,然后再把这本书重新阅读一遍,然后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彻底颠覆一下自己一直以来的读书不思考,没问题这个坏习惯。我期待着通过这样的努力,能在《分析阅读》这一篇中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