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想赢的男孩》有感
(2019-06-29 10:24:13)分类: 读书成长记录 |
《想赢的男孩》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谁都有颗想赢的心,但不是谁都输得起。是啊,每个活着的人都在不停地追逐,一颗想赢的心,让我们身陷一场人生的游戏中,而不能自拔。比财富、比地位、比孩子、比业绩......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因为这种竞争的意识,才让社会得以进步,有了积极向上的思想,我们才会不断地提升自己,但是在比的过程中,我们却常常丢失了自己,为了比而比,我们忘了比赛的初心。于是,财富有了,品味没了;地位有了,理想没了;业绩有了,幸福没了。我们剩下的只有疲惫,茫然.....《想赢的男孩》讲了一个小男孩辛可夫,在整个小学阶段一直在输:控制不住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总是爱笑,笑到老师无法上课;写的字像鬼画符,老师连他的名字都辨认不出;喜欢踢球,但有时会把球踢进自己队的球门,还会在对手赢的时候使劲为他们欢呼;户外运动接力比赛,本来可以第一的一组,因为他的最后一棒而成了倒数第一;没有人愿意跟他做朋友,因为总是会被他连累。大家都叫他——废物。然而,即便输成这样,辛可夫还是找到了内心独有的力量,那是无法用学习成绩来衡量的人生动力,那是真正赢得成长的秘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的眼前不时闪现我们班那些淘气包的身影,我在那些孩子身上看到了辛可夫的影子。可是,当我想到,这些孩子未必有辛可夫一样的情绪稳定而又平和的父母,我又想起自己是否也像米克斯小姐上课那样有趣,像亚洛维兹先生那样守候学生的成长,一种悲伤的情绪弥漫开来,为无数个无人解读的辛可夫感到悲伤。辛可夫输得起,是因为他有一个幸福而又温暖的家庭,父亲虽然是一个普通的邮递员,但是他却以自己的敬业,赢得了辛可夫的崇拜。辛可夫一直以父亲为骄傲,他长大也要象父亲一样做一个邮递员。他们学校规定,每年都有固定的一天,孩子要跟随父亲去工作,可是辛可夫的父亲是一个邮递员,单位是不允许工作日带着孩子去送信的。为了弥补孩子的遗憾,他们选定星期日这一天,让辛可夫当一天的邮递员。辛可夫拿着自己亲手写的100封鬼画符一样的信,在父亲的陪伴下去体验当邮递员的感觉。送信的时候,因为没有遇到下雨或冰雹的天气而遗憾。因为对辛可夫来说:当邮递员最棒的一件事就是,无论遇到雨、雪、冰雹、或是传说中的涨大潮、过飓风等等,都得投递邮件。他之所以要当邮递员,是因为有一天他看见爸爸下班回家时,耳罩上挂着小冰柱。他问爸爸辛苦吗?他永远都忘不了父亲是怎样回答的,爸爸从头发里捡起一根小冰柱,当做牙签放进嘴里后,潇洒地回答道:“怎么会,小事一桩。”从那天开始,每当他由教室窗户看见外面是风雨天时,他就会想象爸爸英勇地穿越暴风雪,口中还说着:“小事一桩......”可见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多么重要啊!
学校的户外运动日接力比赛,因为他小组没有取得第一名,同学都骂他是废物。回到家,父母知道他难过,都不去问输赢的问题,可是当妹妹波利问了一句:你赢了吗?他大吼了妹妹然后冲上楼去。父亲没有直接去安慰他,而是对着他的房间叫道:“要不要出去逛逛?”辛可夫经常要求坐车去逛逛,可是爸爸总说,除非是去一个特定的地方,否则就是浪费汽油。一路上,父子俩稍微聊了一下,但大部分爸爸都对着震动不停的仪表盘说话:放轻松点儿,宝贝车......那没什么大不了的......我就在这里陪你......”其余的就是漫无目的的闲逛,浪费掉大量的汽油。这让辛可夫感受到:不论他如何地摇晃和发出巨响,他永远都是爸爸的宝贝车,绝对不是破车。父母恰当的安慰和保护,让辛可夫的内心获得了一种强大的力量,任何困难,他都不怕,因为他永远都是父母的宝贝,有她们在,他不孤单,他是重要的,也是珍贵的。所以,当这种力量足够强大,所有的伤害也就成了一阵风,不会真正的造成伤害。
读完这本书我想究竟什么才是为孩子好?是丰厚的物质保障吗?辛可夫家生活条件一般,买不起新车,每次都是买一辆旧车,每次买完不常时间就开始修理,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她们的幸福指数,他们给这些破车起名:破车一号、破车二号......到初中时,已经换了破车六号。后来他母亲在院子拍卖会上给他买了一辆二手自行车,他给车起名“小破车一号”。可见物质不是幸福的标准,内心的富足,才是输得起的资本。这是一本适合孩子读的好书,更是一本适合大人读的好书。好的童书不仅能温暖童年,更能治愈大人。
每一片叶子都栖息过梦想,每一本好书都散发着光明和力量。阅读滋养想象,自由放飞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