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锚效应”引发的思考
(2019-03-01 20:23:55)| 分类: 我的成长记录 |
2月24日上午铁东教育局请来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院长刘儒德教授为我们做“学习的科学与教学的艺术”之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专题讲座,听后真是受益匪浅。刘教授把晦涩难懂的心理学的规律、效应和法则用浅显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案例为大家展现,使得原本枯燥无味的心理学知识一下子变得生动有趣,使原本很“玄”的心理学知识,变成教育教学中的法宝。
曾经在师范的时候,也学过心理学,当时只是机械的记忆,为了考试合格,从来没有想过这些枯燥的理论会成为教学的法宝。我想,如果当时我的心理老师也能像这样深入浅出的用故事告诉我们这里的玄妙,今天的我会不会不一样?如果当时我能知行合一,用心去真正体会其中的内涵,今天我的学生会不会不一样?想起曾经作为师范生,最让我讨厌的两门学科就是《教育学》和《心理学》,想起来,这对于我和我的学生真是莫大的损失。
听着刘教授的讲座,我的心里千般滋味,脑海里更是浮想联翩。当刘教授讲到现在利用眼动仪通过对课堂的有效观察,然后形成了一系列科学的教学体系,把这些科学的教学体系复制给青年教师,上岗两年的青年教师在教学的技术层面会超过二十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这让我想起初识耿玉苗时,看着年轻的她那么有名气,教龄比她长,年龄比她大的我心里总对她存有疑惑,总感觉她的名气是名校的效应。可是当我拜读了她的空间里所有的文章,浏览了她的博客后,我才真的知道什么是教育,该怎么做教师。经验不等于知识,年复一年的重复教育不会生出智慧。刘教授讲到沉锚效应告诉我们,人们在做决策时,思维常常会被第一信息所左右,也就是先入为主。对号入座,想想我自己就是被自己设定的沉锚效应自我设限,固化了思维,无论是教学还是做人,都被局限在一隅之地。刘教授还说在解决问题中,例题是锚;在作文教学中,范文是锚;在情景教学中,问题情境是锚;回想曾经困惑自己多年的问题:数学课上讲完加法例题,后面练习的时候,明明是减法,学生也会做成加法;作文教学,费尽力气为学生写好了范文,本以为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结果写出来的作文千篇一律;语文课上,你绞尽脑汁地创设情境,想引发更多的思考,可是学生的思维始终逃不出你设计的情境。如今,经过苦心琢磨,反复钻研,我终于懂得数学课上要把例题不断地变换条件和情境,防止学生不能举一反三;作文课上,我也不再提供范文,而是让学生先写后教;语文课上我和学生共同交流讨论,终于逃出了梦魇的牢笼。可是如今刘教授一个“沉锚效应”就轻松解释了这一切问题所在,这一课让我醍醐灌顶,更让我感到惭愧。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跨越自我设限的障碍,不重复一叶障目的笑话;同时,也真该读一点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书籍,磨刀不误砍柴工,终日的奔波忙碌,以为是无私奉献,实则这种笨拙的努力,低效的教育回报不仅拉低了自己的层次,也耽误了学生的成长。刘教授的沉锚效应让我听得如醉如痴,一个简单的心理效应的行为干预,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这样的知行合一才是做好教育的真谛。
刘教授的这次讲座给我带来了知识和观念的转变,也带来了方法和方向,希望今后能够多些这样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学习机会,开阔我们的视野。今后我会继续加强理论学习,努力做一名新时代合格的人民教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