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二中2022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2022-04-05 10:48:15)
标签:
高考文化 |
分类: 名校高考 |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仁宗嘉祐五年,召王安石为三司度支判官。安石,临川人,好读书,善属文,曾巩携其所撰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文彦博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辄辞不起,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授之美官,唯患其不就也。及是,为度支判官,闻者莫不喜悦。安石果于自用,于是上“万言书”,大要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患在不知法度。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患在治财无其道耳。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上览而置之。英宗治平四年,以王安石知江宁府,终英宗之世,安石被召,未尝起。
神宗在颍邸,韩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之友王安石之说也。”帝由是想见其人。及即位,召之,安石不至,帝谓辅臣曰:“安石历先帝朝,召不赴,今又不至,果病邪,有所要邪?”曾公亮曰:“安石真辅相材,必不欺罔。”九月,以王安石为翰林学士。时宰相韩琦执政三朝,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位则不可。”帝不答。王安石始至京师,诏安石越次入对。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熙宁二年,以王安石参知政事。帝曰;“卿所设施,以何为先?”安石对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帝深纳之。
吕诲上疏言;“大奸似忠,大诈似信。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诚恐陛下悦其才辩。大奸得路,则贤者尽去,乱由是生,臣窃忧之,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诲既斥,安石益自用,司马光由是服诲之先见,自以为不及也。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卷三十七)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B.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C.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D.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大夫,古时指当官有职位的人,也指没有做官但有声望的读书人。
B.英宗,庙号,庙号是中国古代君主死后在太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西汉。
C.尧舜,是上古的圣君,儒学的政治理想要求统治者效仿二者,以完美的道德治国。
D.参知政事,唐代设置,宋初于同平章事之下设参知政事,为宰相的副职,简称为参政。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富有实干精神,担任地方官时,在水利、粮食安全等方面均有所建树。
B.王安石无意仕途进取,多次拒绝朝廷征召,这让他在士大夫中获得很高声誉。
C.王安石得朋友赞许,朋友在还是太子的神宗面前的推许,有助于他将来被重用。
D.王安石得神宗认可,王安石与神宗论治国之策,提出变风俗立法度的策略,神宗认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曾巩携其所撰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
(2)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诚恐陛下悦其才辩。
14.神宗朝王安石毁誉参半,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5-16题。
送友人援疆
白云峰
伐林送远秋山外,忆君清影杯重开。
从今孤旅心乘月,向晚乡音梦入怀。
红尘不居雁南北,绿鬓无依落妆台。
龙泉夜夜鸣东壁,关山捷报挽潮来!
【注】伐林送远,伐林望友,又叫伐林望徐。刘备送徐庶,树林遮挡视线,伐林相送。红尘不居,时光流逝。不居,不停留。龙泉夜鸣,语出清代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中“夜夜龙泉壁上鸣”。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援疆即各省支援新疆。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送别诗,采用旧瓶装新酒的形式反映现实。
B.前两句写送别之情,表现在对诗人动作、神态的描写上,临别前共同举杯,目送友人远到秋山之外。
C.“绿鬓”代指友人,长发无依,散落妆台,透露出远在他乡的友人思乡的真切感受。
D.诗人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手法多样,情感蕴藉,体现出诗歌语言的含蓄性且多样化的特点。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概括并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中国古诗重视“兴发感动”,如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以叶落纷纷生发悲秋之意,李清照《声声慢》中“_______________”则由菊花零落之景触发自伤之情。
(2)古代对人的称呼大有讲究,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一句以字称人,表其德行,表达词人对英雄豪杰的赞叹之情。“_______________”一句以小名称人,从中我们可以读出京口当地百姓对于该人物的亲切与自豪之感。
(3)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一句用星宿的触手可及写蜀道之高。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一句则用星宿给月亮定位。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水稻育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变化是简单的,也是数不清的,然而美好的重组总是
水稻育种也是
水稻育种的魅力,在于过程,(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出类拔萃
B.百里挑一
C.出类拔萃
D.百里挑一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于每一个季节的开花结果都会把一些崭新的期待给予你
B.一些崭新的期待都会被每一个季节的开花结果给予你
C.给予你的一些崭新的期待都在于每一个季节的开花结果
D.在于每一个季节的开花结果都给予你一些崭新的期待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制造出的高抗性淀粉水稻,不容易在小肠消化吸收,适用对象大多以减肥人士、糖尿病人为主。
B.他研制出了高抗性淀粉水稻,在小肠里不容易被消化吸收,适用对象大多以减肥人士、糖尿病人为主。
C.他研制出的高抗性淀粉水稻,不容易在小肠消化吸收,适用对象大多是减肥人士、糖尿病人。
D.他制造出了高抗性淀粉水稻,在小肠里不容易被消化吸收,适用对象以减肥人士、糖尿病人为主。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处句式及顺序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66年来蝉联冬奥男单花滑冠军第一人的羽生结弦,在北京冬奥会上选择挑战超出人类体能极限的4A超高难度动作,而这意味着有可能放弃冬奥三连冠。他说:“已看淡所有的荣耀,不在意比赛胜负,挑战不完美并不重要,突破自我拼尽全力的人生才更厚重。”
材料二:鲁迅曾在杂文《最先与最后》中写过这样一句话:“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材料三:信仰比生存重要,品格比外貌重要,成长比成功重要,过程比结果重要,……而不知轻重者,则重者为轻,轻者为重;有时候影响结果的,又看似很轻,其实很重。所以我们唯有在不断自省中知轻重,才能知急缓进退。看清孰轻孰重,是一种大智慧。
上述材料反映出人们对“轻与重”的不同认识,能给人以很深的启示,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与人生发展谈谈你对“轻与重”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2届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1.D(原文表达的是“以冰雪运动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项扩大了范围。)
2.A(选项B“宣扬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等文化传统最为重要”对文意理解错误。从原文中看,“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等”有“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中的”的限定,不是泛指意义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等”;再者,对于“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中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等”的要求是“做实”,而不是“宣扬”。选项C根据材料二第三段“传统冰雪文化通常是由身体演绎的,很少有单纯性的文字记载”内容可知对“文字记载”没有提到“淡化”,还有根据原文“当地民众具有对传统文化基因的记忆,能够通过实践还原冰雪场景,以最大限度保持冰雪文化的原始性”判断,选项逻辑有误。D选项“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深度发掘是发展关键”,无中生有。)
3.C(“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向世界交出中国答卷”表述不当,无限扩展了“举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意义”,原文是“讲好中国体育故事,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向世界交出一份冬季奥运会的中国答卷”。)
4.文中引用了费孝通先生对“文化自觉”的理解和乡愁对于中国人的意义两处内容,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文章富有文采,更生动,论证更有吸引力。引用作为理论论据,使论证具体而充实,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5.冰雪运动最早与人类生产劳动或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如最早的以滑雪作为出行方式的图像及隋唐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开展“雪上逐鹿”的狩猎活动等。宋代以后的滑雪运动增添了竞技的娱乐色彩,如拖冰凌(雪车)、堆雪人雪狮等。明代以后,冰上运动发展更为专业化、多样化,如清太祖于1625年举办了“冰上运动会”等。
6.B(A.“表达的情感是相同的”错,白先勇的《树犹如此》表达对已故友人的怀念;辛弃疾词是感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C.“这种热情如火的形象仿佛让我们看到了……陶渊明的形象”错,郑愁予喝酒之后,出口成诗,这是说明郑愁予对现实生活热爱之情的流露,但陶渊明的“引壶觞以自酌”说明的是陶渊明因不满现实的黑暗而归隐田园后怡然自得的心情。由此可以看出,二者所表达的情感是不一致的,所以郑愁予这种热情如火的形象不可能如陶渊明一样,陶渊明的形象是恬淡闲适的。D.“意象同样绮丽”错,《离骚》中的意象是自然美好的,而非“绮丽”的。)
7.B(“凡事皆淡”的表述,无中生有。白先生并非对春天很冷淡,很隔膜,他在春光中表现得很超然、安详,只因为他经历了很多的人世沧桑,曾经品味过生活中众多的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美好人性和美好的友情,也品尝过失去这些美好的痛苦,有一颗历经寂寞、沧桑的心,但他内心里深藏着对春天、对那些美好事物、对生活的热爱。)
8.这句话将“低沉而忧郁的歌儿”与月色、夜鸟、花树等意象交融在一起,感受到一种幽寂而美好的意境之美;运用了通感,独特而又生动,化无形为有形,将听到的歌声化作可见的“夜鸟的翅膀轻触着花树”,形象地表现出愁予先生歌声里传达出的惆怅深沉而美好的情怀之美。
9.文字朴实。文中无论是叙事写人还是抒情议论,文字不求华美,质朴厚重,极富感染力。情感真挚。回忆与白、郑两位先生交往过程中的细节,寄寓作者深挚的情感,有一种温暖的鼓舞人心的诗意和温情。作品要有思想良知。文中展示给我们一种生活的态度:哪怕生活中经历过坎坷,也依然要充满热情,去欣赏生活中的美。文中“我们这一代人”与白先勇、郑愁予先生看花姿态的不同,引发了作者对当今文化创作与文化审美的反思。
10.A
11.B(庙号始于商朝)
12.B(“王安石无意仕途进取”错,原文“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是士大夫认为他对俗世事务没什么追求,无意仕途。)
13.(1)曾巩带着王安石写的文章来给欧阳修看,欧阳修看后就替王安石宣扬好名声,王安石后来被选拔为第一等的进士,授职担任淮南判官。所撰,写的文章。(示,给……看。延誉,宣扬好名声。擢,选拔。)
(2)王安石对外显示自己的质朴,内心却藏着机巧伪诈。臣确实担心陛下因为喜欢他的口才而重用他。(外,对外。朴野,质朴。巧诈,机巧伪诈。悦,喜欢。)
14.曾公亮认为王安石有辅位大臣的才干。韩琦认为王安石担任翰林学士绰绰有余,但是不能做辅佐大臣。吕诲认为王安石是大奸之人,一旦得志祸乱就会产生。
15.B(不是共同举杯,是诗人自己重新举起酒杯,没有神态描写。)
16.惜别之情,诗人运用典故,伐林望远,目送秋山,表达了对友人远去的不舍之情。思念之情,诗人抓住杯重开的细节,以及对友人心乘月、梦入怀、鬓落妆台的想象,表现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赞美与祝福之情,诗人运用典故,说友人像秋瑾一样有报国的雄心壮志,不久好消息就会越过关山潮水般涌来,有对友人的赞美与祝福。
17.(1)无边落木萧萧下
(3)扪参历井仰胁息
18.D
21.充分运用考试结果意味着就无法评价了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处为后句总起句,后句陈述具体如何运用考试结果。处“并不”暗示转折,强调有其他评价方式;后面从“学生学情即时性评价”和“学生学情阶段性评价”两个方面具体陈述。处“共同”暗示至少有两个方面参与,“家校共同努力”表示需要家长参与。每空2分,共6分。)
22.(1)句式:四字短语,读起来节奏感强,突出了学生学情即时性评价形式多样,内容丰富。(2)顺序特点:逻辑顺序,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符合“即时性评价”特点。(基于对“双减”认识不够深刻的现实,很多老师担心考试变少无法评价学生成绩,四个四字短语突出了即时性评价形式很多,可以灵活使用。逻辑顺序符合认知规律,也给老师一把“钥匙”,具有可操作性。分析出句式特点及好处2分,顺序特点及好处3分。)
23.作文(略)
参考译文:
宋仁宗嘉祐五年,王安石被征召担任三司度支判官。王安石,是临川人,喜好读书,擅长写文章,曾巩曾经带着他写的文章来给欧阳修看,欧阳修看后就替王安石宣扬名声,王安石后来被选拔为第一等的进士,授职担任淮南判官。按旧例,做满一任官职后,允许官员向朝廷献诗文请求参加馆阁职位的考试,只有王安石不请求应试,调职担任鄞县知县。在鄞县任上,他修筑堤坝,开挖池塘,修造各种水利和陆上工程。他借粮谷给农民,(农民收获后)连本带利一起偿还,使官仓中的新米陈米能轮换交替,鄞县百姓对此感到十分便利。文彦博用淡泊谦退的品行来推荐王安石,请求朝廷能越级提拔任用他,用这样的做法来洗涤士大夫追名逐利的不良风气。在此之前,馆阁职位的任命多次下达,王安石总是推辞不赴任,士大夫由此认为他对俗世事务没什么追求,都只遗憾自己没能见过他一面;朝廷常常想要授给他清要显贵的职位,就只担心他不肯来就任罢了。到这个时候,王安石担任度支判官,听到消息的人没有一个不为他感到高兴的。王安石对自己的行事极为自信,于是上“万言书”,主旨认为:“现在天下的财富民力一天天地陷入困境,毛病在于官员不明法令制度。借着天下的力量来为天下创造财富,拿天下的财富来供应天下的用度,毛病在于理财没有正确的方法罢了。陛下怎么能一直把上天的短暂眷顾当作是永久不变的,却毫无应对意外变故的忧思呢?”皇帝看过之后就搁在一边。宋英宗治平四年,任命王安石担任江宁府扣府,整个英宗时代,王安石受到朝廷征召,没有一次赴任的。
宋神宗还在颍王府邸时,韩维担任记室,每当他替颍王讲解经典受到称赞时,总是说:“这不是我的见解,这是我的朋友王安石的见解。”皇帝从此就很想见到这个人。等到神宗即位,召见王安石,他没来,皇帝对辅佐大臣说:“王安石经历过先帝朝代,每次征召他都不赴任,现在又不肯来上任,果真是有病呢还是有所求呢?”曾公亮说:“王安石真的有辅位大臣的才干,他一定不会欺骗蒙蔽陛下的。”宋神宗元年九月,任命王安石担任翰林学士。当时宰相韩琦已经是三朝的执政大臣,说:“王安石担任翰林学士那么是绰绰有余的,但是把他放在辅佐大臣的职位上却是不可以的。”皇帝没有答复他。在王安石刚到京都的时候,皇帝就下诏让王安石越级入宫答对。皇帝说:“唐太宗这个人怎么样?”王安石说:“陛下应该效法尧舜,要唐太宗有什么用呢?”宋神宗熙宁二年,任命王安石担任参知政事。皇帝说:“你的计划措施里,拿什么放在最前面?”王安石回答说;“改变社会风气,确立法令制度,正是当今最要紧做的事。”皇帝非常认可他的话。
吕诲上奏章说:“最奸邪的人表面上看起来忠诚,最欺诈的人表面上看起来诚信。王安石对外显示自己的质朴,内心却藏着机巧伪诈。臣确实担心陛下因为喜欢他的口才而重用他,大奸之人一旦得志,那么贤良的人都会离开您,祸乱将从此产生。臣私下里为此而感到忧虑,让全天下人受害的一定是这个人。”吕诲被外放后,王安石更加自以为是,司马光由此佩服吕诲的先见之明,认为自己的识人眼光比不上他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