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道495:一个校长的絮絮叨叨-11月
(2023-10-01 20:58:44)非常道495:一个校长的絮絮叨叨-11月
接纳孩子,尊重差异,才会有真正的教育发生。
不过,我们大人常常忘记自己曾经也是小孩,所以,总以大人的标准要求孩子,让孩子老气横秋,缺少童年的天真与活泼。我会老老实实给初中生讲我读初中的故事:
那个时候,天很蓝,空气很清新;晴朗的夜晚,听着虫儿演奏会,仰望着满天星斗,想着嫦娥和玉兔,想着牛郎与织女;那时的水很清,我们用校外那河水就可以蒸饭;那时我们很自由,没有安全的约束,让我这样的人常常有机会逃课去赶集;那时候对未来充满着想象,特别是21世纪的畅想,现在进入21世纪,生活果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很多东西是我当初那个懵懂少年想象不到的。那时我们都是自己设计游戏,没有手机的约束,从村头到村尾,都有我们一起玩耍的身影。而现在你们躺在床上玩着手机,身体素质越来越着,早晨集会那半个小时,都有人晕倒。
那个时候,每个人都很努力,因为知道读书就能改变命运,能实现鲤鱼跃龙门。现在很多同学不努力,因为,似乎读完书也要去打工,所以读与不读不重要,重要的是玩得开心,人生短短几十年,还是须尽欢。
所以,时代变了,人也变了,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孩子。在这个多元发展的社会,我们得承认差异,进行扬长教育,我们努力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和兴趣,努力在孩子的兴趣点去培养,让孩子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成为精英。
当然,要想成为精英的还有两三个关键的条件:一是孩子本身的天赋与后天的努力;二是家庭的经济条件是否能支撑孩子的梦想;三是教师和父母是否有一个是伯乐,否则发现不了孩子的过人之处。
回首我们已经走过的岁月,我们发现了多少有不同天赋的孩子,我们是否把他们培养成材?对于我来说,是一路遗憾。
生命的本质就是理解,完整地理解。
我们真正地站在学生的视角来理解他们的一切了吗?
答案对于我来说是否定的,因为我没能学会面面俱倒,没有关注每一个学生。在以分数论英雄的年代,我还是比较看重成绩,还是喜欢盯着成绩。
所以,要想成为学生喜欢的教师,还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为需要仔细地观察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了解他们的成长故事,才能综合给出判断,才能有效地理解学生的行为,才能找到症结所在,给出合理的建议,让学生受益。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不能用一种方法对待所有人,唯一可能的是用同一种大的方法对待同一类人,但具体面对个体时,还是得因人而异。
对于教师来说,这也是一个挑战,如何准确地把握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引导方案,是一件棘手而困难的事情。所以有的教师明知此理,却也选择放弃,因为他不想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他也有自己的生活,这无可厚非。
网络根本不可能帮你完成自我进化,那些所谓的心灵鸡汤,也行就是毒药,让你放弃了自己的努力,坦然接受现实的打败。所以,更重要的是阅读一些专业的书籍,阅读一些名人传记,阅读一引起哲学常识,阅读一些名著。专业书籍提高你自己对专业的再认知,让你努力成为专业上的领军人物;名人传记让你知道每一个人不是偶然成功,经历大风大浪,是他们的人生常态,在这种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中挺过来,就成了英雄。哲学让你辩证地看待问题,不要非黑即白。读名著,能够让你看到人世间的冷暖,让你内心始终温柔善良。
每一本有用的书,都一座山,里面的宝藏需要我们反复挖掘,然后才有真正的收获。
还有一句话:你的朋友圈决定了你人生的高度。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圈哪类人最多,说明了你的工作性质和人生态度。我的朋友圈就是学生多,所以聊的主要对象也是学生。当然也有几个培训遇到的专家,往往是静静地看他们朋友圈的观点,有用的就转载过来。
道不同不相为谋,所以,朋友圈也有很多沉默的人,只是没有清理而已。
我是爱憎分明的人,觉得一些言行不当的人,充满戾气的人,往往拉黑处理。希望,一路上,都是朝着明亮方向前行的人。
那些优秀的同行,总能让自己有想法,有动力,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一颗不服输的心,总希望自己也是同样的优秀。有些人,暂时无法超越,也是自己要努力的方向。
原卫华校长说:“多看看我们拥有什么,少纠结我们还缺失什么,多看看孩子做到了什么,少盯着孩子没做到什么。多用积极的视角看问题,事情的发蔚县也会逐渐向阳光的那一面。”
这就是我们的态度,珍惜拥有的,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让自己越来越好。对待学生也是如此,相信通过表扬孩子做好的地方,他们会努力把其他事情也争取去做好。
教育是良心活。不仅仅是完成一堂课的教学,要求是必须高效地完成教学,然后接下来就是育人环节。知识是死的,人是活的,必须让学生三观正确,学习有方法,才是真正的教育。
“尽量”与“尽力”只有一字之差,但带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尽量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努力,尽力往往是竭尽全力。所以两个词语表达的努力程度是不一样的。我们有些教师就是尽量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所以,他们也很敬业,但成绩不是最突出的。尽力的教师,是想尽了一切可用之法,效果自然不一样。
但是现在很多教师对待工作的态度是尽量去完成,能不做的尽量不做,因为他们怕承担之后,工作就越来越多,只有略显能力不足,才不会委以重任,可以有大把的时间享受生活。有的教师说自己打一回牌赢的钱都比当个班主作划算,何必要去捉个虱子放在头上来咬呢?
我也理解这些教师的想法,也许,一些考核机制不完善,让他们不想做事,而不是他们原来就是这样的工作态度。所以,找到根源才是解决问题之道,而不是简单的归结教师的态度有问题。
前些日子去重庆西南大学参加了中国好教师颁奖典礼,专家讲述了好教师的标准,在学生眼里、家长眼里、学校领导眼里,好教师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原校长认为,只有同事眼中的好教师,才是真正的好教师。因为朝夕相处,达到了“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效果。
是,我们评判一个人,不能仅凭第一印象,需要一段时间的接触。就如最新电影《前任4:英年早婚》,里面创造了一个结婚冷静期,这段时间,两个相爱的人住在一起,看是否能够真正相处下去。
而对于我来说,我是看重自己班上学生对我的评价,因为,和他们天天相处,喜怒哀乐我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学生面前不用伪装,学生这个时候看到的我,才是真正的我。
我们尽力去关爱、去理解学生,多读读有益的书,在书中寻找方法去实践,帮助每一个学生成长,这样,我们就会成为学生眼中的好教师。
(2023年10月1日于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