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道472:读《青竹居杂俎》有感1
(2023-06-14 22:31:15)黄老师最近托五凤学校的朋友给我带来了他的新作《青竹居杂俎》。杂俎,意为:杂录。青竹居为四川省作协会员黄基竹老师的住所的书斋名字。题目也就是在青竹居这方天地里的生活杂录的意思。
黄基竹老师是我特别佩服的一个男人。原因有四:一是他是生活的斗士。他先是被鼻咽癌折磨,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战胜了病魔。但是他后来又遇到牙龈癌,真的是命运多舛。但是他没有倒下,依然乐观的生活和写作。二是他的真性情,他爱人也体弱多病,他们不离不弃,希望携手到白头,可惜,病魔先让他的爱人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的内心,极其感激自己的爱人,从他的字里行间能找到他们之间的真爱。三是他的工作态度。生活不易,但工作仍然兢兢业业,成为优秀的教师。四是他的文学功底厚,尤其擅长诗词歌赋,真乃文人雅士。
黄老师喜欢花花草草,哪怕进了城,他的青竹居也是一片生机盎然,有竹有花有鱼池。在城市森林中,有一个让他心安的花园。
我在老家(又新镇马鞍村)的时候,也是喜欢花花草草的人。对于花花草草的兴趣,一方面是课文中的文字,另一方面是起源于父亲。我的父亲有一段时间做杀猪匠,而他摆点那儿是村上的卫生站。那个李明保医生喜欢种花草,于是父亲就问李医生要了一些品种,然后种植在院子周围。看是院子周围五颜六色的花朵,还有随之而来的彩蝶纷飞,让人心情舒畅。于是央求父亲多要一些花的品种来,随后,父亲几乎把李医生的每样品种都带回来了些,从早晨的迎着朝阳盛开的喇叭花,到傍晚盛开的攀枝花,还有两三个月都开不败的状元花,指甲花……让小院子充满了花香。
我去放牛的时候,偶然发现了野百合,于是它们也成了院子里的新成员,院子周围土地肥沃,原来才二三十厘米高的百合花,居然长到了两米多,然后繁殖成一片,特别漂亮。后来,还从姑父家里要来了玫瑰、月季和桂花,让院子的花从草本增加到木本。
后来,工作了,回家的时候越来越少,对于花草的打理也渐渐忽略。再后来全家搬到了县城,那些花花草草全面失去了呵护,目前,只有月桂和月季还在,我心爱的野百合,也消失了。
后来,我在县城的家里也想种点花,但是仙人掌这种极易生存的植物都能被我养死,所以对于花的种植渐渐失去了兴趣。现在阳台上仅存活两三盆花了,一株山茶,还好今年开了几朵花,表示对我浇水的感谢。还有两盆忘记了名字,今年也没有开花,所以就自动忽略了。
关于竹子。黄基竹老师名字中有“竹”,乳名“竹娃儿”,绰号“竹圪篼”,朋友称他为“竹哥”,笔名“竹箫”,自号“青竹居士”,书斋名“青竹居”……看来,黄老师真是属“竹”,他“咬定青山不放松”“千磨万击还坚劲”,书写了自己的人生传奇。
在我的印象里,老家的第一套房子是分地主的。面向房屋的左侧就是一片茂密的竹林,那片竹林也不全是我家的,也是分地主财产,分到一部分。别人家都会采笋子吃,我从小就没吃过。听父亲的意思,这些长在竹子,再砍下来打成席子,编成背篓,做成簸箕等等竹制品,可以换成钱,保证家里的基本开支。
我是怕进那片竹林的,因为那里面有几座清朝年间的坟墓,被盗墓者挖开了。进了竹林,看着那黑漆漆的坟洞,就感觉到后背发凉。
后来,父亲觉得那儿分到的房子太小,不能满足一家人居住,所以八十年代,从那儿搬到了对面几百米的半山腰自己分配的土地上。当然,新居背后也少不了竹。但是山地贫瘠,竹子长得不太壮实,所以我们还是需要到原来的地方去砍竹子。
在我的印象中,竹子在八九十年代中必不可少,它能编成很多生产生活用的工具,甚至刷锅头的刷巴。我记得我上班在七螺村小,那个时候,办公室里,每个人都是一把椅子。椅子的背面还用红笔写了名字最后一个字,方便区分。当然,竹子在今天仍然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每天用的筷子,还有纸巾、书纸等。
我离开七螺村小的时候,还特意把它搬回了家。家里也是用的竹椅,但是只有四把。原因很简单,家穷,按人分配。我爸、妈、我还有我哥。姐早就出嫁了,自然没有计划她的。弟弟也很小送人了,也没有他的椅子。而我带回来一把,打破了原来的平衡,就把这把椅子放到卧室里,方便看电视。因为那个时候,电视机放在爸妈的卧室里,避免了我们这些孩子看到电视舍不得关。
竹子的用处太多了,当我九十年代当老师的时候,还用它做个教鞭。当然,那个时候也有老师把它用作惩罚的工具,用它来打学生手心和屁股。当然不是体罚,老师一般都是轻轻拍上去,给个教训而已。那个年代,学生和家长都能接受这种惩戒方式。
也没想过,竹林会成为旅游点。
蜀南竹海我是没去过的,但去年却临时决定去了一趟邛崃的川西竹海。川西竹海还是挺壮观的,漫步其中,身心得到了舒展。我喜欢站在川西竹海的那些错落有致的桥上向下望,思绪里总有竹子不断向上拔节的赞歌在唱响。
我的初中同学孙四明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记得他能吹竹笛子,气息平稳,曲调悠扬,是我羡慕的对象。我也曾经购买过竹笛。无奈五音不全,气息不稳,简单的1234567,我都吹不准,只好作罢。老天爷不赏这碗饭给我,我就只有望笛兴叹了。
原来,生活里,早就融合了花花草草,包括那一丛丛竹林。
花花草草里有我的童年和青春,竹林里有生活的希望。生活的五彩斑斓,生活的百般滋味,都在这些身边的花草中体会到了。
不舍过望,但寄与明天,相信,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而花草或远或近,都在我们身边点缀。
(2023年6月13日晚于学校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