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道403:读《今天怎样做教科研》有感1

由教育科学出版社会出版的江苏省特级教师冯卫东所著《今天怎样做教科研:写给中小学教师》一书,放在我在五凤学校的办公桌上有几个月了。本来这学期开学就认真研读此书,不过我参加了成都市教科院黄祥勇院助的名师工作室,他给我们安排了《教育中的人工智能》一书。《教育中的人工智能》一书走在了全球教育的前沿,对于孤陋寡闻的我来说,读起来有些吃力,所以一直到5月底才完成了此书的阅读,写了七篇不伦不类的读后感。
计划六月读完《今天怎样做教科研》,希望对自己有所帮助。
冯老师在《在心灵漫步中拔节生命-谈教育随笔写作》一书中写道:著名学者、被誉为“中国民间意见领袖”的薛涌先生告诉我们,‘在美国的教育中,你从小就被告知,不管你做什么,写作是成功的基石’。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说,一个人的写作能力几乎决定或表明了他的全方面能力或水平。
由此可见,写作能力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多么重要。而写教育随笔则是老师进行心灵漫步的一种极好的方式与路径。
还好,以前我写小说,后来接触新教育之后,我就开始写教育随笔,特别是加入新教育星火团队后,每周必须有教学反思或读书感悟,这督促了我的随笔写作,也加快了我的教育思考。如今,教育随笔我应该说写了有几百万字了吧。后来,我又建立了新生读书共同体,带领一些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写随笔;成立了自己的县级名师工作室,每期都给他们提供一本学习的书,让他们写教学反思。没想到,多年之后,我把我的教学随笔和论文整理成了一本书《阳光课堂的魅力》,最近这本书也获得了成都市教育成果三等奖。
现在想来,原来,这一切都是积淀,当思想经过岁月的洗礼,就会产生自己的光辉。
在冯老师眼中,教育随笔包括叙事随笔、事理随笔、论理随笔三种类型。我可能仅停留在第一个叙事随笔上,对于后两者似乎没有怎么涉及,今后可能要考虑突破一下自己。
叙事随笔是反映教师的教育生活是“值得过的生活”,是值得“回味”的。朱永新教授也提倡“师生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这就是值得过的生活-幸福而完整。
既然值得过,那么我们教育随笔反映的内容就是“值得做”、“值得去思考”的内容,而不是对工作记流水账。这是对教育工作认真观察、认真思考的记录,教育叙事体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最近我写的《脖子上的草莓印》,从发现一个男生脖子上有草莓印,然后开始主动去发现问题的根源,顺藤摸瓜,找到了问题症结所在。为了让教育叙事不平铺直叙,我加入了我个人对事情的思考,让让事件呈现出故事性,有人在我公众号评论说:这好像在看连续剧,每天期待更新。
也许,我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我尽量让事件的主线鲜明,让故事读起来生动有趣。当然,教育叙事的“魂”,还有些缺失,也就是说教育的理论性的反思很少。
冯老师举李庚南老师写作的《班主任工作艺术一百例
不能让流汗者流泪
小五同学成绩不理想,但人品好,乐于助人,值日工作做得极为认真。一天放学迟了,同组同学都急着回家,只剩下她,幸亏两位成绩也不理想的同学协助她完成任务。她回家后倍觉委屈,向妈妈倾诉。我知道此事后,对全班进行了教育,效果很好。
点评:这个故事使我想到,对于班主任工作,我们可以有三个隐喻:第一,是学生的一只援手;第二,是学生的一个知音-对于学生,我们必须有“倾听的道德”;第三,是学生首先生活中的一块打火石—教育是一种“催化”。
故事简短,高度概括,把事件交待清楚,然后进行了相应的点评。李老师作为班主任,自然而然想到了班主任在处理问题中的角色,是学生背后的支撑,是学生心灵的港湾,是情感的催化剂。班主任就是让学生值得信任,让学生各方面得到成长。
对比我写的教育随笔,少了就是这个味-对教育的深入思考,是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让学生有正确价值取向。
教育叙事需要从事件中挖掘事件背后的东西,需要教师对问题深入思考,对自己处理问题的过程进行回顾,想一想还有没有更恰当的处理方式。好的教育全叙事是有这些关键词的:故事、意义、反思、追问。我做到了故事性,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在里面,但少了深入的反思和追问。如《脖子上的草莓印》,当事件结束后,我没有反思这件事我处理是否真正达到了教育目的,是否真正让小B同学改变这种行为?是否对青春期的性教育有参考价值?是否能做得更好一些?是否能让家长参与到事件的处理当中来?这些,我都没有去说明,这就是差距。
而事理随笔,相当于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
这个理解起来有些费神,还是通过一段文字来理解吧!
知识只能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智慧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
也就是说,要有对平日生活、日常现象的穿透力,要能够在寻常中发现奇崛,在凡俗里看到精彩。
这样的事理随笔,我看来需要尝试。因为事理随笔是教师作为思想者的一种自由灵动的思维体操。要写好事理随笔,冯老师认为“要读书、要炼意、要‘纾气’”。
这本书不只是理论上的分析,更有大量的文章来辅助说明,可读性强,可借鉴性强,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希望每天都有时间来读一读。
(2022年6月5日于学校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