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2014-01-27 20:10:19)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内容摘要]伴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大学教育模式、宗旨和观念等等因素也不断受到现代思潮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育问题被提上议程。众多大学的扩招致使大学生泛滥;大学生就业率急剧下滑;大学教育质量下降等等一系列问题如雨后春笋般席卷而来。而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如何突围大学教育的种种矛盾,便成为当今社会急需探索的问题。

 

“读大学真的有用吗?”这样的疑惑,如今困扰着每个家庭、学子乃至我们的社会。一方面人们越来越担忧,自己对教育的巨大投入会换来“入不敷出”的结果。另一方面,已开始有人铤而走险,踏上与大学教育分道扬镳的路途。媒体的“平衡报道”,也越来越让人难以分辨,读大学,究竟有没有用?

在我看来,讨论“读大学,究竟有没有用”这个问题,还应回到“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上。

 

大学,不是竞技场

当大学和就业、高薪等等利益追求相绑定时,“读大学,究竟有没有用”这个问题就开始浮出水面。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如果我们的社会没有对大学教育施加诸如此类的压力,那么大学教育的本质和宗旨也会变得更加纯粹。但事实并不如此。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育的普及和媒体的敏锐,这一系列客观因素都致使大学教育不可能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它注定得进入社会存在价值的讨论空间之中。从这方面,大学教育会与就业率直接挂钩也就显得不足为奇了。

继09年4月北大才子陈生卖猪肉抢滩深圳市场一事出来之后,媒体就开始对“读大学”态度不一,褒贬参半。各大媒体开始纷纷报道诸如此类的事件,引发社会对读大学的焦虑。舆论一旦形成,就很容易引导人们去做类似的事。于是,周而复始,媒体越报道,放弃大学教育的家庭就越多,舆论争锋相对也就越激烈,社会矛盾也就越复杂。

种种现象表明,在当今社会,大学教育处于被动地位,被社会牵着鼻子走。与此同时,给教育松绑、划清读大学好就业之间的界限也成为社会扼要实施的改革。

一旦界限明显、清晰了,让大学教育“重见天日”,让普及知识和育人重新回归到大学教育的本位,便也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正如曾子在《大学》中所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真正的大学教育,实质上是培育人才,培育“四有新人”。它永远都不会仅是“就业加工厂”。

 

大学,究竟读什么

2013年全国有699万应届毕业生“开抢”就业饭碗,据知名社会调查机构麦可思研究院的跟踪调查,2013届毕业生求职难度增加。严峻的就业形势像雾霾一样,成为人们无奈却无法回避的话题,以至于2013年在网络上被人戏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

当社会开始质疑读大学究竟有何用时,说明我们的教育的确遇到了这样一些挑战,即:大学生的就业情况远比不上非大学生的;大学里培养出来的精英人才不仅数目有限,活动领域也相当的有限,相反那些在社会实践中涌现出来的、未曾上过大学的精英人物却是数不胜数;科技的发展,让大学教育“零”投资成为可能,只要你打开电脑,你就可以享受大学教授的熏陶,你完全没必要花大笔钱局限在一个小空间内学习知识……

这一系列有关的问题和挑战一度让我们的社会陷入迷途。但尽管大学教育“路漫漫其修远兮”,尽管社会对大学教育的质疑声重重,这些都丝毫不影响大学教育的继续前进。一面高校招生在不断扩大,一面前来报名的大学生与日俱增。种种迹象表明,大学教育有着其独树一帜的一面。也正是由于它的这个特征,使得大学教育自始至终于荆棘中爬行前进。

那么,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呢?大学教育到底有何魅力和独特之处呢?

在我看来,大学教育的优势就在其“微”,也在于其“博”。

“微”在其规模,在于其人数,在于其建设;“博”在于其内涵、在于其影响,在于其境界。

“微”在于大学仅仅是一个小社会,其“博”在于你能在这个小社会中熟悉我们整个社会的生存技能。

“微”在于它所能传递给你的仅是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原则,其“博”在于它所能教会你的是影响你一生的品质和习惯。

“微”在于它仅是社会这个大机构中的一个小螺丝钉,其“博”在于它却是社会这个大机构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零件。

有“微”有“博”,这方才是大学。这些特色是大学独具的,是你从大学之外所难以全面获得的。

 

大学,读的不仅仅只是书

当社会质疑大学的作用时,我们需要明白,大学生与非大学生最主要的区别不在于是否掌握了一项职业技能,而在于是否拥有一套系统的思维体系。社会需要的也正是大学生的这种系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头脑,这也是国家核心竞争力之所在。想必仅是靠着高超的技能,就想化“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是万万不够的。若真是如此,那么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加工制作人员的我国,不应早就赶超世界头号大国了吗?

社会真正需要的、用人单位真正关心的,有时候就是这种系统的思维方式——能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通过大学深造,大学生掌握了将书本知识转化成理论的能力,拥有了应对各种问题的头脑,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必然也就赢得了用人单位的青睐。这也就颠覆了人们的一个传统思维观念,即大学“毕业即失业”是大学教育的无。而实际并非如此。“大学教育有没有用”和“大学教育是否能培养出百分之百的人才”并不能划等号。这就好比不能将“***官员腐败”与“所有官员都腐败”划上等号一样。因为人与人之间是有区别的,大学教育给予每一位学生同样的资源和环境,但它并不能保证所有的学生都成为栋梁之才。真正的成才与学生自己也有关系。我们不能排除这类因素,而把失败的结果都强加在大学教育的身上。

深圳市鸿儒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覃彪喜曾说,“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大学生活是我不曾拥有却无比神往的。那个时候的大学生关心更多的不是自己的就业,而是一些看上去跟自己毫无关系的问题,譬如尼采的哲学,等等。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几乎与任何功利目的无关,但这种思考却直接影响着文化和社会的未来,所以被称为终极关怀。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大学生的这种非功利的历史使命感迅速消退了。”

这段话的确引发我们的深思。在现在,大学和“读”连在一起,人们往往会思维定式地认为大学就是在围墙之内读书,只是所读内容比中学时代层次更高、更广了。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我们又何必要花大笔资金来到这座“小城”读书呢?为何不享受科技给我们带来的便利,通过电脑学习呢?

这只能说明大学读的不仅仅只是“书”,大学所学的,更多的是一种团队合作能力、质疑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思维创造能力,它通过书本展现却又高于书本。脱离了这样的环境,学习的氛围很难建立,最终的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我们的社会不乏自学成才之人,但那毕竟只是少数。人性本身的“弱点”——虚荣、懒惰等等决定了大学教育存在的价值。

 

大学,需要压力,也需要松绑

    常言道,压力即动力。如今社会对大学教育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不过是社会前进过程中必然衍生出的挑战,我国的大学教育扼要培养“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高洁品质,在压力面前不失自己的步伐,积极探寻大学教育的进步之路,提高自身的能力,方为理智之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