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不成文的评论 |
对“公务员热”的关注与反思,本身就是一个改革命题
在网络媒体越来越公开、信息通达度越来越高、政府信息公开及监督机制越来越强硬的今天,再把公务员当做“铁饭碗”则实为一种停滞的短见了。
今日人民日报在一篇时评《“公务员热”背后的改革命题》中提出问题:年轻人为何“热衷”考公务员?收入稳定、工作清闲、福利待遇好……对公务员的想象,究竟是事实还是迷思?眼下的“公务员热”虽然有些盲从,却不能忽视其背后的现实逻辑?
这些问题都是很针锋相对的。人民时评作者论证的很不错,一直持续的“公务员热”除了很多年轻人有志向积极入世外,还有强烈的“围城效应”。同时不可忽视的一点是:一度“风靡不减”的“公务员热”背后的现实逻辑——寻求社会保障的“恐慌性”报考。青年报考未必是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人生规划,更多考虑的是社会保障和社会认可度。基于这个事实,我们不应忽视当今我国社会通过“公务员热”所折射出来的机会不均以及为政者“权力万岁”的现象。诚如文章论者所言“如果社会保障能够早日均等化,让人们不再因为身份而焦虑;如果就业创业环境能够更加优化,让人们对市场竞争有更多信心,“公务员热”才会真正降温”
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公务员热本身的关注和思考,也成为改革的一个部分。毕竟,“国考热”背后揭露的是一个个渐渐焦虑的面孔和一次次不知所措的迷茫。
给“国考热”降温,不仅要在青年人思想上下功夫,执政者也应关注公务员热本身“捉襟见肘”式的尴尬。如何加强对权力使用的监督和制约,如何提高为官者工作的效率和态度,如何让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有一个良好的就业市场,如何实现资源合理分配、社会公平运行,这些都应成为政府的改革方向。
近来的公务员“聘任制”,公务员“工资公开制”都会在不久的将来为“国考热”降温。因为当网络真的打破了人们对于公务员工作的思维定式,当青年人真的了解了公务员工作的现状,便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去权衡利弊。何况当自己的权利真正得到保障时,对“钱、权”的追求毫无疑问会随之减弱。这样人们便不会再如初那般“随波逐流”了。
此类做法所得的成效是双方受益的。一方面,年轻人的就业选择多样化,不再“千人抢一位”,也不再“幻想权力”;另一方面,在严格的考查制度的监督下,国家也能选拔出真正利国利民的“公务员人才”,二者双效互赢,社会便得以更好地运行。
我们都希望如原文作者所说的那样:当血气方刚的青年,不再动辄把“安全感”放在嘴边、想着在“铁饭碗”里寻求安稳,我们的社会才会活力奔涌;当我们中的优秀人才,除了一部分人做公务员,更多的人选择在市场竞争中创造财富,这或许是人们对职业和事业理想的一种正常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