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夏殷商八百年:大历史视野下的早中国时代》新书发布会在京举办
2022-07-09 17:36:29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2022-07-08
18:51
发表于北京
嘉宾合影
2022年7月5日上午,由研究出版社、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长安街读书会主办的“《晚夏殷商八百年:大历史视野下的早中国时代》新书发布暨学术研讨会”在京举办。
研讨会现场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首席顾问宋兆麟,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常务理事张大可,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央视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主要思想解读嘉宾王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陶寺考古队领队高江涛,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吴晓东,独立学者、山西大学特聘教授、全国炎黄文化论坛组委会副主任李琳之等学界资深专家欢聚一堂,以李琳之所著《晚夏殷商八百年:大历史视野下的早中国时代》的出版为契机,共同开启了一场中国上古史研究的学术盛宴。研究出版社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社长)、总经理赵卜慧出席活动,活动由研究出版社副总经理、副总编辑丁波主持。
李琳之
李琳之表示,他从十几年前就开始琢磨这个选题了。从晋文公到尧舜禹,从山西到全国,从中国到埃及,随着探索的深入,他的发现也越来越多。他认为研究上古史不能局限于某一个领域,而是应该站在世界的高度,用跨越的眼光,将具有相关传说的地域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之上,再用相应时段的考古成果去做对比和证伪,以此还原一个比较客观的上古史场景。
宋兆麟
宋兆麟指出,从事民族考古,就是源于“远古历史怎么复原”这个问题。从学术上看,在民族地区,特别是他生活的年代,有许多原生态文化的保留,更有很多原始社会甚至奴隶社会的活化石,根据这些,能找到可以用来论证的材料。民族学在很多方面能够印证、说明、解释考古学的问题。他觉得论文明起源,政权是个问题,文化也是个问题。周围地域的文化对于丰富中原文化,可能很重要,所以这点也需要关注一下。
张大可
张大可表示,李琳之先生带头开创了把考古历史转化为人文历史的先河。对中国上古史体系重建工作而言,怎么评价他的价值都不为过,这是一个伟大的创造。他对这本书的印象是,它在恢复古代的场景,还原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这个立意挺好,方向也对。从内容上来看,晚夏到商朝这八百年的历史叙述是清晰的,基本上达到了作者的目的。
王杰
王杰指出,做历史研究应该是三个层面,第一个是“是什么”,第二个是“为什么”,第三是“怎么办”。这本书在历史还原方面所用的考古资料以及现有的史料已经非常详实。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如何把思想层面的东西体现出来,即跳出历史,挖掘历史背后突显出来的思想,也是很多人需要了解的。希望作者在完成“是什么”这个问题之后,未来的作品可以再拓展下“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
高江涛
高江涛表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开展以来,取得很多考古成果。但考古成果一般人看不懂,不利于大众化,那么我们如何将这些成果传播出去呢?李先生的书用考古学的线索串联历史,对文献的使用不仅加入自己的思考,而且用讲故事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让读者看到一幕幕历史场景。从为大众服务的角度来说,我觉得我们需要这样的人——可以摘桃还可以加工,把不容易懂的知识进行研究转化。我也希望有更多的摘桃人。
吴晓东
吴晓东指出,说到文明探源,如果不承认某些历史人物是真实的,比如尧舜禹,是否不利于把历史往前推?我觉得这和我们文明探源的标准挂钩,把历史往前推不在于坐实历史人物、传说人物,而在于坐实一些文明的元素,比如如果涿鹿之战不是真实存在,但我们的制盐技术很早,我们可以在这方面做文章;如果尧舜禹不是真实存在,禅让也不是真实存在,但我们的古历法确实历史悠久,我们可以从这方面来说。所以在文明探源方面,可以在这些文明元素上做一些文章,也许更利于把历史往前推。
赵卜慧
赵卜慧表示,中华文明探源,不仅是中国学者潜心研究的尖端课题,也是国际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研究课题。探索文明起源需要多方发力,希望大家多关注研究出版社,关注《晚夏殷商八百年》及其持续研究成果。未来,研究出版社会继续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推广和成果转化作出不懈努力,在主题出版品牌建设方面形成优势。
主持人丁波
READING BOOK
相关阅读
本书叙述的早中国时代范围,大致在公元前1800年至公元前1046年之间。从考古学上讲,这段时间正是史前中国由古国时代跨入王国时代的早中期。从传统的中国古史体系讲,这段时间是晚夏至商末时期。作者主要运用考古学成果和众多专家学者对甲骨文、金文释读所取得的成就,对照文献记载,修正了文献中一些不实之词和模棱两可的说法,厘定了晚夏和商代早中晚三期都邑城址的具体所在,系统地还原、展现了早中国时代那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晚夏殷商八百年:大历史视野下的早中国时代》
研究出版社
点击图片购买
BOOK
内容统筹| 营销与品牌推广部
内容来源| 研究出版社
责编|郭晶晶 赵明霞
美编 | 戴佳运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微信公众号
《晚夏殷商八百年:大历史视野下的早中国时代》新书发布会在京举办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2022-07-08 18:51
发表于北京2022年7月5日上午,由研究出版社、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长安街读书会主办的“《晚夏殷商八百年:大历史视野下的早中国时代》新书发布暨学术研讨会”在京举办。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首席顾问宋兆麟,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常务理事张大可,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央视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主要思想解读嘉宾王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陶寺考古队领队高江涛,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吴晓东,独立学者、山西大学特聘教授、全国炎黄文化论坛组委会副主任李琳之等学界资深专家欢聚一堂,以李琳之所著《晚夏殷商八百年:大历史视野下的早中国时代》的出版为契机,共同开启了一场中国上古史研究的学术盛宴。研究出版社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社长)、总经理赵卜慧出席活动,活动由研究出版社副总经理、副总编辑丁波主持。
李琳之表示,他从十几年前就开始琢磨这个选题了。从晋文公到尧舜禹,从山西到全国,从中国到埃及,随着探索的深入,他的发现也越来越多。他认为研究上古史不能局限于某一个领域,而是应该站在世界的高度,用跨越的眼光,将具有相关传说的地域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之上,再用相应时段的考古成果去做对比和证伪,以此还原一个比较客观的上古史场景。
宋兆麟指出,从事民族考古,就是源于“远古历史怎么复原”这个问题。从学术上看,在民族地区,特别是他生活的年代,有许多原生态文化的保留,更有很多原始社会甚至奴隶社会的活化石,根据这些,能找到可以用来论证的材料。民族学在很多方面能够印证、说明、解释考古学的问题。他觉得论文明起源,政权是个问题,文化也是个问题。周围地域的文化对于丰富中原文化,可能很重要,所以这点也需要关注一下。
张大可表示,李琳之先生带头开创了把考古历史转化为人文历史的先河。对中国上古史体系重建工作而言,怎么评价他的价值都不为过,这是一个伟大的创造。他对这本书的印象是,它在恢复古代的场景,还原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这个立意挺好,方向也对。从内容上来看,晚夏到商朝这八百年的历史叙述是清晰的,基本上达到了作者的目的。
王杰指出,做历史研究应该是三个层面,第一个是“是什么”,第二个是“为什么”,第三是“怎么办”。这本书在历史还原方面所用的考古资料以及现有的史料已经非常详实。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如何把思想层面的东西体现出来,即跳出历史,挖掘历史背后突显出来的思想,也是很多人需要了解的。希望作者在完成“是什么”这个问题之后,未来的作品可以再拓展下“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
高江涛表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开展以来,取得很多考古成果。但考古成果一般人看不懂,不利于大众化,那么我们如何将这些成果传播出去呢?李先生的书用考古学的线索串联历史,对文献的使用不仅加入自己的思考,而且用讲故事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让读者看到一幕幕历史场景。从为大众服务的角度来说,我觉得我们需要这样的人——可以摘桃还可以加工,把不容易懂的知识进行研究转化。我也希望有更多的摘桃人。
吴晓东指出,说到文明探源,如果不承认某些历史人物是真实的,比如尧舜禹,是否不利于把历史往前推?我觉得这和我们文明探源的标准挂钩,把历史往前推不在于坐实历史人物、传说人物,而在于坐实一些文明的元素,比如如果涿鹿之战不是真实存在,但我们的制盐技术很早,我们可以在这方面做文章;如果尧舜禹不是真实存在,禅让也不是真实存在,但我们的古历法确实历史悠久,我们可以从这方面来说。所以在文明探源方面,可以在这些文明元素上做一些文章,也许更利于把历史往前推。
赵卜慧表示,中华文明探源,不仅是中国学者潜心研究的尖端课题,也是国际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研究课题。探索文明起源需要多方发力,希望大家多关注研究出版社,关注《晚夏殷商八百年》及其持续研究成果。未来,研究出版社会继续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推广和成果转化作出不懈努力,在主题出版品牌建设方面形成优势。
READING BOOK
相关阅读
本书叙述的早中国时代范围,大致在公元前1800年至公元前1046年之间。从考古学上讲,这段时间正是史前中国由古国时代跨入王国时代的早中期。从传统的中国古史体系讲,这段时间是晚夏至商末时期。作者主要运用考古学成果和众多专家学者对甲骨文、金文释读所取得的成就,对照文献记载,修正了文献中一些不实之词和模棱两可的说法,厘定了晚夏和商代早中晚三期都邑城址的具体所在,系统地还原、展现了早中国时代那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晚夏殷商八百年:大历史视野下的早中国时代》
研究出版社
点击图片购买
BOOK
内容统筹| 营销与品牌推广部
内容来源| 研究出版社
责编|郭晶晶 赵明霞
美编 | 戴佳运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