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西笔记:失魂落魄的文旅走不远

(2018-07-07 11:51:56)
标签:

文化

分类: 文化

http://s1/mw690/003cnB5bzy7lQfDWp7W90&690

《山西笔记》,李琳之 著,北京日报出版社,2018年6月第1版。



编者注:2018年5月13日,在由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山西大学社科处和山西省哲学学会共同举办的“新时代哲学理论创新与三晋思想文化”高峰论坛上,李琳之先生应邀做了“‘中国’概念缘起陶寺遗址”的主题报告。本文是其现场演讲内容的部分节选。


 

http://s1/mw690/003cnB5bzy7lQUIck7K10&690



山西于去年9月底提出了打造山西文旅“新三板”的战略规划。所谓“新三板”是相对于“旧三块”的晋北佛教文化旅游区、晋中晋商文化旅游区和晋南根祖文化旅游区来说的,具体是打造太行、黄河、长城三大旅游品牌,构建山西旅游发展的大格局升级版。不能不说,这个战略的提出有它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仅是对山西原有的“旧三块”旅游格局的重新整合和升华,更是新一届省委省政府全面实施山西经济转型所迈出的重要一步。

    

但遗憾的是,这个战略的实施却让人看到了山西人传统思维的影子。这个规划做得似乎面面俱到,但唯独缺一个可以带动全省,甚至只是可以带动某一地域旅游经济的超大型龙头景区规划。具体说,就是主次不分,层次不清,没有重点,缺少灵魂。还有一点是,缺乏全球视野和天下情怀。也就是说,我们没有站到世界的高度去思考、去布局,人们从中感觉到的,好像就是为旅游而做旅游,就是为了吸引附近的几个人过来转转而已。里边没有规划或者说没有提炼出具有世界级意义的文化主题,更没有能够震撼世界的主题宣传口号。

    

山西旅游的宣传口号以前是“晋善晋美”,现在变成了“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但实在说,这种变换在境界上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提升。这两个口号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从表面看是没有喊出山西文旅的特点,实质上是缺乏那种俯视天下、舍我其谁的霸气。尤其是“晋善晋美”,让人看了不知所云。你“善”你“美”,其他省市就不“善”不“美”?这样的口号,尽显山西人投机取巧的小家子气,即便宣传得家喻户晓,又能对山西文旅产生什么促进作用?因为,游客不知道你要让他们去看什么啊!“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进了一步,但也没有完全克服掉这种病症。所谓华夏古文明,除了山西拥有外,其他大部分省市也都具备这个特点——都具备了,还能叫特点吗?

    

一个好的文旅宣传口号,至少应该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一是简捷,朗朗上口,让人容易记得住;二是能反映出该旅游区域的文化灵魂和特点;三是具有强烈冲击视觉和听觉的效果;四是关键词不可以置换。而山西文游的这两个宣传口号,除过勉强能满足第一和第三个条件外,其他两条是谈不上的。

    

山西古文明的特色和灵魂在于她是华夏、是“中国”文明的源头,虽然河南、陕西、甘肃等地也都有同样的宣传,但能从民俗学、文献学、历史学、考古学上都得到证明,且为世界考古界所承认的,就只有山西的古河东地区——我在《祖先,祖先》(李琳之 著,北岳文艺出版社,2017年6月)一书中对此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严密的考证。另外,2017年12月上旬,在第三届世界考古论坛上,考古学家何驽、高江涛、王晓毅等人的研究成果《陶寺遗址:“中国”与“中原”的肇端》,荣获世界“重要考古研究成果奖”就是明证。这意味着陶寺遗址作为原初“中国”诞生地不仅仅是得到了我们中国考古学家的承认,也已经得到了世界考古界的承认。

    

按考古学文明起源的标准和现有考古成果来看,“最初中国”或者说中国文明最早诞生的地方,首先是在山西河东地域,这有陶寺遗址可以作证,之后华夏文明的重心才跨越黄河,转移到豫西,诞生了二里头王国。再后来才扩展到河内(即晋城、阳城和黄河所夹地域,因位于黄河凹处北岸以东,且位于殷商畿内,故称河内),这就是司马迁所说的以黄河三角洲为核心的“三河”地区——河东、河南和河内。这是一个面积范围依次不断扩大的过程。

    

所谓华夏文明源头诞生地,是说这个地域是华夏族领袖人物政治活动的中心舞台,也就是原始“古国联盟”的盟主国“帝都”所在地。这个“帝都”才是那个最重要的“点”,有此“点”才有彼“面”。否认古河东地域陶寺遗址这个点而貌似客观地把“三河”地区称作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其实是一种“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笼统说法。说对也对,但其要害也显而易见,那就是抹杀了古河东地域陶寺遗址在其中所起的决定作用。

    

这几年,在浙江杭州发现的良渚古城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它以其庞大的古城建筑面积、等级分明的墓葬制度和高度发达的稻作农业技术,以及玉石、陶器等高超的雕刻制作技艺而被称为中华文明5000年的实证。尽管如此,它既不能被称为“最早中国”,也不能被称为原初“华夏”文明的源头,因为在上古时代它是游离于华夏文明之外的“异域”文明,而且在公元前4300年左右,良渚古城被彻底毁弃后,良渚文明也像世界上其他几大文明一样消失了。真正流传下来的中华文明是以陶寺古国文明为核心的华夏黄河文明。在那个时代,陶寺古国就是当时中华大地上“汇聚”各种文明的核心,同时它也以其强劲的经济文化实力“辐射”影响着周边蛮、狄、夷、戎等各支文化。河南二里头遗址虽然显现出来的是更为成熟的国家形态,但它比陶寺古国要晚四五百年,而且考古界公认,二里头文明直接源于陶寺文明。

    

显然,山西文旅的战略规划和宣传口号着重点是应该建立在“中国之源,山西风光”这个“龙头”基础之上的。可遗憾的是,我们没有这么做。

    

我觉得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我们不了解这段历史,进而导致了文化上的不自信。不论是政府,还是民间,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个重要的表现是,山西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专门研究根祖文化的正式机构,不论是山西大学、省社科院,还是其他政府机关,都没有。

    

华夏文明是什么? 华夏文明是五千年以来全世界唯一留下来的不死文明,它的发源地就是我们脚下这片热土。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战略高度出发,把河东大地上诸多“三皇五帝”文化资源联合起来,打造一个世界级的“最初中国”或者“最早中国””文化旅游区,该有多么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啊!可是我们山西的文旅战略,竟对对此视而不见,我对此真的不能理解。

    

现在的山西文旅战略规划,形象点说,就是捡起皮囊丢了灵魂,捡起木匣扔了宝珠。

    

前者是失魂,后者是落魄。失魂落魄,我不知道能走多远。

 

关于《山西笔记》

 

能从全方位的角度审视山西经济在当前中国所处的尴尬地位,能站在五千年文明的高度重新定位山西的历史文化,能以大量无可辩驳的的历史事实为山西鸣不平,为山西呐喊,还能从人类文明的高度为山西文化旅游提出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远景规划,重新树立山西人的文化自信,《山西笔记》做到了。

  

这本书读来令人震撼,令人深思,亦令人振奋。这种能秉笔直书且有真知灼见的作品,近来已经颇为罕见了。

 

——《山西笔记》责任编辑 刘佳

 

关于作者


李琳之,学者、作家。是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特聘教授、研究员,中央电视台系列文化纪录片《华夏之源》(暂名,拍摄制作中)历史文化顾问,有多部文化著述行世。其中,《中华祖脉》《家国往事》《祖先,祖先》先后三次被《光明日报》推发专文向海内外读者推荐,称之为“重新观照华夏文明源头的坐标”(国家科学技术哲学首席科学家郭贵春语),《祖先,祖先》在北岳文艺出版社“2017年最受读者欢迎的10本书”的票选活动中,力压《贾平凹游记》,荣膺榜首。李琳之还曾在微信上发表《中国,你欠山西一声对不起》《山西之殇》《文化大省不能总干没文化的事儿》等文,在国内外引起巨大波澜,连续几年被各种媒体反复转载。

 

《山西笔记》,当当网等各大网站有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