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李琳之
李琳之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010
  • 关注人气:13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师庄尉家传奇》序

(2016-04-11 11:56:38)

 

                                             《师庄尉家传奇》序

                                                                      /李琳之

 

 这几年,因为考察历史文化遗址,我在全国跑了不少地方。我发现,故乡襄汾的民间文化研究在整个山西省,乃至在全国,都是名列前茅、不遑多让的。这不但表现在故乡民间文化研究的人数众多——整个襄汾县林林总总的研究者就有数百个之多,而且更表现在高人叠现、佳作频出上。譬如,刚去世的邱文选先生就著有三卷本的《史坛耕耘集》,陶富海先生出版有《丁村》《平阳民俗丛谈》《丁村民宅与民俗》 《陶寺遗址》《古城汾城》《古村落南贾》,刘登云先生则有《风雨纸乡人》《邓庄沧桑》《特殊使命》《张良传奇》《元曲四大家郑光祖》《饿殍图》《大晋名臣》等一系列作品问世,还有曹文敏、薛启发、高建录、杨志刚、杜萍、吴建会……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我这里要谈的袁焕章先生,也是其中一个代表人物,《师庄尉家传奇》便是他的成果之一。

在我看来,襄汾文化有四大板块。其一是丁村文化,其二是陶寺文化,其三是古晋国的忠义文化,其四就是原太平县的四大商业家族文化。前两个暂不去说它,那是举世皆知的事情。第三个古晋国的忠义文化和第四个原太平县的四大商业家族文化,其源发地都在赵康镇赵康古城一带——这里恰好就是袁先生的家乡,当然也是我的故乡。

师庄尉家位居太平县四大商业家族之首,这不仅仅是指他的活动时间而言,就以其经商的规模和实力来说,也当之无愧。

我曾在《淹没的辉煌》(见《家国往事》,李琳之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7月第1版)一文中说:

号称“日进斗金”的师庄尉家是明清时期平阳商帮里最重要的商业家族之一。其从明末靠打铁贩运发迹至清末衰落,前后绵延300年之久,完全打破了古训“富不过三代”的神话,成为华夏大地上一枝罕见的商业家族长寿奇葩。

在这漫漫300年里,尉家曾经借给康熙帝6万两黄金,作为西征葛尔丹及西部边陲各个部落叛乱队伍的军费。清军平叛凯旋归来,康熙帝感激于尉家的慷慨解囊,“借金还银”,归还白银60万两。清乾隆时期在镇压平定西部叛乱时,需要大量军需物资,国库却一时空虚,乾隆就决定向民间富豪借贷,结果呢,乾隆想到的第一个富商就是山西太平师庄尉家。尉家也出手阔绰,整整借给清政府150大车银子,那阵势真可以用“气吞山河”来形容。清军大获全胜后,乾隆感念于尉家的资助,特封尉家掌门尉嘉为护国员外,还赏赐了一件黄马褂,銮驾护身。

乾隆七年,尉家掌柜尉嘉到扬州视察尉家商号,碰巧结识了以卖画为生的郑板桥,进士出身的尉嘉气质高雅、谈吐不凡,立即获得了郑板桥的好感,两人大有相见恨晚之意。把酒言欢之际,尉嘉邀请郑板桥到他的老家太平县师庄镇替他教育尉家的子侄后代,郑板桥慨然允诺。郑板桥在师庄尉家做了8个月的私塾先生,后奉诏调往山东范县任县令。临走之时,应尉嘉请求,在一幅白绫上挥毫泼墨:“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尉嘉随后花重金聘能工巧匠篆刻在一块石碑上。郑板桥到范县上任后,还和尉家保持着书信往来,并于乾隆十四年为尉嘉书赠了“难得糊涂”真迹墨宝,劝尉嘉看透世事,不要锋芒毕露,要量力而行。尉家这时候已达到了生意发展的鼎盛时期,门面、店铺已经扩展到清朝全部18个省的13个省份,“师庄尉家”的招牌也随之遍布大江南北。

嘉庆五年,即1800819日,山西巡抚伯麟给朝廷上奏折曰:太原等府州之绅士、候补知府王协、举人尉维模共捐银218.38万两以备凯旋赏賚之需。其中北柴王家王协和师庄尉家尉维模各捐了50万两银子(值得注意的是,该奏折特意点出“候补知府王协”和“举人尉维模”两人名字,充分说明了尉王两大家族的在晋商群论中的领袖地位)。这“50万两银子”是个什么概念呢?根据《太平县志》载,当时,太平县衙门的捕快、轿夫、门子、皂隶等普通“公务员”的年收入是6两银子,太平县一年的财政收入也不过是区区5.8万两银子。50万两银子,那就相当于一次捐了8万多名普通“公务员”一年的收入或者是9个太平县一年的财政收入。

太平县的四大商业家族绝不仅仅是故乡方圆百十公里的这点骄傲,师庄尉家和北柴王家、南高刘家,还同平阳亢氏一起被誉为平阳府四大家族——以他们为代表的那个纵横华夏、名扬天下的平阳商帮,不仅以绵延持续500年的壮观场景独步天下,更以同晋中商人“北票(票号)南庄(钱庄)”齐名而享誉世界。

师庄尉家的传奇故事在襄汾县域,尤其是在赵康、新绛一带,可谓家喻户晓,人人耳熟能详。我自己就完全是在这个迷离传说的浸泡下长大的。但是,这种传说,多半是一鳞半爪,片言只语,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轮廓,使人欲窥其真面而不能。这不能不让有心人引为憾事。

上世纪90年代,邱文选先生公开发表《山西“太平”四大商业家族》一文,算是拉开了研究“太平”四大商业家族,当然也是研究师庄尉家的序幕,师庄尉家和太平县其他三大家族开始以靓丽的姿态引起世人的关注。但是,邱先生的文章所能提供给世人的资料也很少,也因此所有的晋商研究专家,都不约而同把目光投到了由政府资助的晋中商人研究上,平阳商帮,尤其是襄汾商人的研究,就又被大家忽略掉了。

在襄汾商人的研究几乎处于停滞状态的时候,有一个人老人却始终在关注、收集着太平县四大家族的相关资料,并笔耕不辍,不断写出一些新的见解向同行讨教。这个老人就是袁焕章先生。

四年前,当我转身开始关注故乡的四大家族,尤其是要研究师庄尉家、北柴王家和南赵杨家时,有人给我介绍了袁先生,说他是这方面的专家,那年袁先生已经是77岁的高龄了。我还算虔诚的学习态度博得了袁先生的好感,他毫无保留地把他所知道的,收集到的资料,几乎是倾囊而授,而且还不顾年迈体弱,亲自带我拜访了时年已93岁的邱文选先生。

袁先生给我的一堆资料中,最重要的就是这本《师庄尉家传奇》的初稿。我看完后就认定,这部书稿应该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所有有关师庄尉家资料中最全面、最详细的文字解读,虽然其中也不免有些没有考证过的虚幻的传说因素在内。

但袁先生既然将它命名为“传奇”,我们就不一定非要把它考证个水落石出。这就是一本民间传说和历史文献中各种相关资料的一个大融合,一个再创作,可以把它看作是一部话本小说,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尉家民间故事的荟萃。当然,对于一个严肃的学者而言,这本书也有着不菲的参考价值——只要拨开弥漫在其中的迷雾,我们还是能还原出当时尉家这个大家族的一些本来面目的。

这两年,我陆续完成了故乡四大商业家族的一系列文章,尤其是近3万言的《淹没的辉煌》刊出后,在整个晋商研究领域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一定程度上颠覆了晋商研究中所谓晋中商人一枝独大的传统观念。这些文章以无可辩驳的史实把“襄汾商人”重新推到了世人面前。“襄汾商人”的研究也从上世纪90年代的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当然,我所说的这一切,事实上都是建立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的,这其中,袁焕章先生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可以说,袁先生的这部书稿直接催发了拙作《诗书滋味长》,也间接催发了我《淹没的辉煌》这篇长文。

襄汾文化源远流长,而能还原出襄汾历史本来面目的,正是以袁焕章先生为代表的这批老文化人。他们的不弃不馁,他们的孜孜以求,他们的无私奉献,正是我们襄汾文化可以永葆青春的魅力所在。

他们才真正是襄汾文化的魂,是襄汾文化的根!


                                                                                                        2016.3.31.于世界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