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解读邵雍《戒子孙》

(2015-09-11 02:09:16)
标签:

转载

分类: 杂谈

   闲来读北宋邵雍先生的诗作,觉得其意境高雅,颇有情趣。又见网上有人对其《戒子孙》一文作注,觉得注解得不够很好,因此自己参照试着重新注解一番,希望能完整表达原文意旨。如有不同见解,希指正,以便先生文章得以更好为世人欣赏。

 

    【原文】                                                               
                           
                              《戒  孙》 
                                                                                                                                          邵雍 

       上品之人,不教而善;中品之人,教而后善;下品之人,教亦不善。不教而善,非圣而何?教而后善,非贤而何?教亦不善,非愚而何?是知善也者,吉之谓也;不善也者,凶之谓也。 
       吉也者,目不观非礼之色,耳不听非礼之声,口不道非礼之言,足不践非理之地,人非善不交,物非义不取,亲贤如就芝兰,避恶如畏蛇蝎。或曰不谓之吉人,则吾不信也。凶也者,语言诡谲,动止阴险,好利饰非,贪滛乐祸,疾良善如雠隙,犯刑宪如饮食,小则殒身灭性,大则覆宗絶嗣。或曰不谓之凶人,则吾不信也。 
    传有之曰:吉人为善,惟日不足;凶人为不善,亦惟日不足。汝等欲为吉人乎?欲为凶人乎?  
     注:雠   读音字义如“仇”字 
    解读】: 
    品质高尚的人,不用教都是良善之辈;品质普通的人,经过教育也可以变得善良;品质低下的人教也教不好。 不用教育就很善良,这样的人不是圣人又会是什么呢?经过良好的教育而变得善良的人,这样的人不是贤达之人又是什么呢?教都教不好,这样的人,不是愚笨又是什么?所以说知道善恶,分清是非又能身体力行的人,就是好人;不辨善恶,不明事理,这样的人就是恶人。
    好人是这样的:不观赏那些不合礼节的举止态度(这里,“色”指态度,不应狭隘地理解为色情),不聆听那些不合礼节的声乐(古人听乐是有讲究的,不是什么人什么声乐都能听),不去说那些不合礼节的话语,不涉足没有道义的是非之地。不是良善之人不交往,不义之财不能取。亲近贤达之人就象喜爱闻芝兰之香那样,躲避邪恶之人就像怕见到毒蛇毒蝎一般。
    如果有人说这样的人不是好人,那我是不会相信的。 
    邪恶之辈是这样的:话语诡怪无伦次,举止狡诈多阴险。贪占利益,善于隐藏自己的错误。个人生活荒淫,对别人幸灾乐祸。善良的东西在他们眼里怎么都不顺眼,他们犯法如同吃家常便饭一般。这种人,往小里说,他的行为可能会要了他的小命,或者让他自己没了人性。往大里说,则有可能祸及族宗,甚至于断子绝孙。 
    如果有人说这样的人不是恶人,那我是不会相信的。 
    把这话传给后人吧:善良之人做事,天天惟恐自己做的还不够好;不良之辈,天天只怕他的欲望还不能满足。你们是想要做个好人呢?还是想要做个恶人呢? 
    
    另注:关于文中“色”“声”的解释,南怀瑾大师在对孔子的《论语》作解时就进行了这样的解释,我觉得大师的解释很合文章原意,所以这里也采用了同样的解释。http://imgcache.qq.com/qzone/em/e100.gif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