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孙冀
孙冀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44
  • 关注人气:5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尼雅上河图杂谈

(2012-12-25 12:04:25)
标签:

杂谈

绘画

http://s16/mw690/aeb130b2x7b5fbb6b01ef&690

    百年前的老照片及游记记录了新疆民俗生活的一些细节。当时的少数民族大多喜好中原流行的汉服饰,与现在满大街各种民族特色的服装是很不同的。少数民族公职人员依然头上盘着辫子(现在的公务员也应有相似的规定吧),见到街景的人群除了语言、相貌习俗不同于内地外,穿着外貌上几乎与内地相同。

    斯坦因在新疆探险期间,庸庸碌碌的清朝官员们认为他去蛮荒的地点是徒劳之举,无暇理会这位老外的各类考古探险异常行为。遇到严格审核的竟然是早已没了实权的当地维吾尔族,他们受过清廷恩泽,穿着朝廷赐的早已破旧但缝补仔细的官样服装,突然造访,真正关切老外来这片古老土地的目的,关心这些行为会不会影响到当地的安全。这些落魄的当地权贵莽撞盘问虽然透着愚昧无知,行为虽然显得古板可笑,但却让我心中产生无名的怅然,五味杂陈。自古以来少数民族与中华民族的血脉关系常常是在伤痛之处显得如此深刻。

     再现两千年前尼雅的场景实属不易,也难真实再现。只好具备考古元素了:一是佛塔。目前考古可以确认一座,也可以考虑当时有多座佛塔的可能性。至于佛塔的样式,现存佛塔遗址底座,形状是明显的,只是佛塔上部已不存在了。可以根据历史记载的佛塔建筑风格来画,因为没有现存的样式图案,所以要加些人为的想象了。二是民居建筑风格。从遗址来看,精绝古国建筑还留存于现代维吾尔族的木质篱笆和粘土墙,干打垒,还有馕坑、羊圈、鸡舍等,显然这些土篱笆墙经过几千年后依然继承下来了,但也不能全部照抄维吾尔族现在民居样式,还要考虑当时受内地汉文化的影响。当时汉代已统治了西域,精绝属于楼兰古国的一个城镇,也是中西文化荟萃的地域之一。这个难度也大,可参考的现成图案还没有,参考了不少现代创作的图案,也要加些想象了,存在一些怪异和差错的感觉有些难免。三是当时的地貌及植被情况。那时应该是水草丰盛,沙化较少,绿洲面积较大。遗址还告诉我们有大面积葡萄园,壁画和陶片告诉我们有制作葡萄酒的作坊,自然还有饮酒的家庭。胡杨树、杨树、桑树、杏树、红柳、麦田、羊群、驼群还有尼雅河、沙漠等等。那时人的生活场景会是什么样呢,有生产劳动场景、有歌舞场景、有院内家庭式的小佛寺、有商队、有部队、有市场等等。对被沙漠掩埋的尼雅充满了想象和谜题,本想涵盖很多(楼兰美女、沙漠王子的形象也列入其中了,有兴趣的朋友在图中找找看),但却不能够了,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刻,场景是不同的,画多了难免洋相百出。我比不了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写实能力,他生活在他描绘的那个时代,想真实还原已失去的尼雅古城是出力不讨好的事,作家和画家是可以有无限的想象空间的,真实的历史却永远被埋在了塔克拉玛干的荒漠中了。这里我只是画了更多想象中的尼雅了。

http://s4/mw690/aeb130b2xd1bd5d4c19e3&690

      读了斯文·赫定的书,为他严谨的文字和真实的绘画,以及坚毅的科考精神而敬佩,启发颇大。现在人探险有些旅游性质,而斯文·赫定边走边绘制地形图、写考古日记、拍照、画速写等,在忙碌中尽享了壮丽的自然风景,也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知识财富。受托画尼雅上河图的过程中,突然感觉读他的书有些晚了,自己的尼雅上河图因为时间有限,暂且先这样,待以后深入吧。识无尽,学无涯,期待自己能力见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2013`1`9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