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定海故事

(2020-09-18 19:33:22)
标签:

历史

文化

教育

杂谈

分类: 老舟山话旧

   作者: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  孙峰   《舟山日报》2020年9月16日海潮人文版刊登

(一)

20多年前,我刚入职,在一家中专学校做老师,每次去学校食堂就餐,就一眼看到餐厅柱子上的书法条幅,写的是一句很有名的古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件条幅就像一副对联,两个柱子各有一列,楷书字体,比较隽秀大气,可能是出自学校某位老师之手。在宽敞而简约的学生餐厅,有这样一幅美观的书法作品,总是很引人注目的。那时候,学校食堂的条件比较差,大厅里摆满了一张张方形餐桌,同学们的餐桌是没有配凳子的,刚刚上了四节课的同学,估计都饿坏了,或许是站着吃饭,大家狼吞虎咽,吃的特别快。再加上“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提示,餐余浪费也因此少了很多。

提起这一幅食堂餐厅里的书法作品,还有一段故事。据舟山水产学校已故老校长虞孟华的回忆文章,这件书法条幅曾经引起过董建华夫妇的关注。那是19907月的一个下午,定海籍香港航运界巨子董建华先生一行,由时任舟山市市长彭国镇陪同到舟山水产学校考察,这是董先生第一次到这所中专学校。虞孟华校长向董建华一行介绍学校的发展情况。董建华先生了解到学校办学中还有许多困难,他深表理解与同情,并表示将全力支持学校发展,造福家乡子弟。他还热情地在贵宾留言簿上题写了“为航运发展努力”七个大字与师生共勉。随后,董建华一行兴致勃勃地参观校园,走访学生宿舍、食堂。

在学生食堂,董建华先生和夫人赵洪娉一行也都发现了柱子上悬挂的这一幅古训,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特别赞赏,驻足吟诵。董夫人还特意取来钢笔,一字一句抄下这幅对联,并对身旁人说:“这是我们华夏子孙勤俭治家的优良传统,回去要好好用这幅古训来教育家人和身边的员工,好传统一定不能忘呀”!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引人注目,而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更让人回味。节俭是一种美德,是华夏子孙共同的精神财富,当然也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企业员工教育的应有之义。

(二)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处)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句古训原文出自清代学者朱柏庐的《朱子家训》,自古就是家庭教育的经典语录,而这本书也成为古代小朋友必读的启蒙教材。为了让孩子们通过书法审美来熟读家训,《朱子家训》常常由一些书法家写成字帖,供孩童临摹学习,在寓教于乐中感知传统道德规范。

我还收藏着一本《朱子格言》字帖,这是清末定海商绅刘松甫请江苏书法家汪洵书写编印的童蒙读物。字帖的扉页上印有以下文字:

朱柏庐先生治家格言切近浅显,为世传诵,真修身科要旨也。

定海刘君松甫属书为家塾模本,俾初学日习观摩,养正之基,有驯进于自然者,用意良厚。汪洵并识。

书末注有“阳湖汪洵录”,阳湖就是今日之江苏常州,这个汪洵就是晚清时期常州籍著名书法家。汪洵(?1915)字子渊,号渊若。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授编修。书法摹颜真卿,得其神骨,又参以他帖而变化之,工力甚深。兼精篆、隶,甚古朴。暮年鬻书沪上二十年。汪洵与定海也颇有缘分,他曾经担任光绪《定海厅志》的总修。“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定海故事


定海刘松甫,即旅沪绅商、收藏家刘国观。能够请得知名书法家,为自己的家塾子弟度身定做,手写一本字帖,想必这个定海刘君松甫也是一个非常注重启蒙教育、具有儒者之风的人士。刘松甫热爱书画,既重视对下一代的书法教育,也重视家风传承。他要通过字帖临摹的方式,让刘家的孩子们在读读写写中牢记家风家训。

崇尚节俭,是《朱子家训》这本启蒙教材的重要内容,除了“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这一句外,还有“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等数句,这些内容体现勤俭持家的传统家庭美德,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

(三)

舟山海岛居民,自古就有勤俭持家的秉性。明代天启年间的《舟山志》,就介绍了舟山海岛的这一淳朴民风:“僻居海中,犹存淳朴之风。其民自读书经啇外,大半俱以力田樵采为业。见服饰、饮食、宴会、婚丧等事,悉尚节省。盖力勤而用俭,比户皆然。”勤俭持家、精打细算也就成为舟山人的重要品性,甚至身家亿万者,也极为节俭。普通家庭更是自小就教育孩童要珍惜粮食,如有浪费粮食,必遭大人呵责。“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定海故事


旧时定海商帮也常以勤俭持家、乐善好施来训导后代,沿袭着优良的家风。笔者曾在定海友人处看到其珍藏的一块木质匾额,上书“克勤克俭”四字。据舟山文史研究专家凌金祚老师考证说,这是民国时期舟山籍天津巨商刘显哉家的一块木匾。刘显哉先祖世居定海白泉乡,其祖父这一辈家境稍起,迁居定海城。刘显哉年未弱冠,便辍读从商,先在上海,后随乡友北上烟台营商,苦苦打拼。后经定海名商朱葆三介绍,赴天津创业成为洋行买办,自此发迹,晚年退居定海家乡,其深知创业难而守业不易,故将“克勤克俭”奉为持家理念。

三毛的爷爷陈宗绪,也是年轻时闯荡外埠而年老回乡的定海商绅,他同样留有类似“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家训。他晚年在定海主持编纂定海陈氏永春堂宗谱,在宗谱的序言中,介绍了自己早年艰难的船员生涯,说“白手成家,实非易事”。因此他定下五条家规,告诫陈氏后辈子孙,其中第一条就是:因知一衣一饭来处不易,不可暴殄天物,浪费无度。

勤俭才能持家,创业的人要勤俭,守业的人更要勤俭,否则祖辈辛辛苦苦积累的家业迟早有一天会散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