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门——缪家塘路市井人家

标签:
历史旅游文化 |
分类: 老舟山话旧 |
说起缪家塘,不得不提到大商行“黄泉源”。如今缪家塘路40号的普陀博物馆曾是“黄泉源”商行会所,博物馆前面右侧沿街二层木楼,曾都是黄家老宅。
黄家是福建人,其发迹据说是这样:黄家四兄弟上代是鲜船(鱼商冰鲜船)船员。有次在海上遇到一外国货轮沉没,海面漂来一只装满“银洋”的箱子,黄家上代就靠捡来的这箱“银洋”发了洋财,投资开设商行,向渔民供应渔需物资等杂货。后黄家做起鲜船运输生意。民国日据期间,沈家门沦为日寇“特别区”,出于利益需要,日本鬼子允许走私贸易,黄家也因此“大展宏图”。
财源颇丰的黄家四兄弟,1942年从镇海小港李家的一座古宅拆购了一座偏楼,移建至沈家门,宅名“四德新邨”,并开设“黄泉源”渔业商行。该楼分上下两层,总建筑面积496.8平方米,设大堂和厢房,两侧对称木梯和雕花栏杆十分精美,天井宽大,屋檐造型独特,充分展现了中国古老建筑方正、宏大的气质。
缪家塘路算是沈家门最有市井味的一条老街。其西端靠近北安路一侧的两层楼木质房,旧时被称为“洪同昌”,是沈家门渔港旧时规模较大的一家贳器店,专营婚丧喜庆器物出租。“洪同昌”备有新娘花轿、新娘礼服、戏台、送嫁妆的杠箱、屏风、灯具、餐具等,一整套家什非常丰富,有的甚至还备了好几套,以备黄道吉日多家婚礼急需之用。渔港民风向来喜欢热闹,讲究排场,因此“洪同昌”生意一直很兴旺。不过“洪同昌”家底比起“黄泉源”,那就逊色多了。
缪家塘路南侧,住着好几户人家,也蛮有意思。西端紧靠北安路的是“小嘴巴”朱家。“小嘴巴”是绰号,真名倒很少被人叫。他家隔壁的堂房阿哥种了一棵桑树,据说这棵桑树是当时渔港街区唯一一株桑树,长得高高大大。养蚕宝宝的小孩经常去朱家摘桑叶,摘的人多了,底下桑叶被摘完了,剩下的桑叶长得老高。朱家阿婶是个好人,说小孩子不要爬树,叫大人摘,然后人手一份。
朱家街坊“鸟青”,是位非常勤劳的环卫工人,上个世纪70年代曾被评为“劳模”。以前环卫工人拉着垃圾车,摇着铃去收垃圾。听到铃声,沿路人家就会把家中垃圾拎出来。碰到有些人家人不在,“鸟青”会默默地把垃圾倒掉,还把门口垃圾清扫掉。
“鸟青”家隔壁是“念盘”家。所谓“念盘”,是沈家门人对以念经为业者的称谓。旧时迷信,为祭奠逝者,会请人念经超度,因此“念盘”生意红火,钱也赚得多。
“念盘”家不远,是开炒货店的“黄金瓜”家,他们家的茴香豆、炒花生、兰花豆等在沈家门十分有名。这些小食是街坊“老酒保”的必备下酒菜,老酒咪咪,茴香倭豆咬咬,做人铁蛋一样!
在“四德新邨”对面,以前还有一幢很有特色的三层红砖房,墙门、窗台装饰都是西洋式的,曾是建于民国9年(1920)的“同善医院”旧址,老百姓则称之为“鲍家医院”,其创始人是原籍宁波镇海的鲍兴贤夫妇。
鲍兴贤(1884~1939),字子贤,民国7年进沈家门存济医院主外科,后任院长。民国9年开设“同善医院”,遇贫病常免费施诊。1939年改为“同善诊所”,免费为海岛百姓接生助产。笔者老外婆的五个孩子都是在同善诊所出生的。可惜的是,这幢西式红砖房后被拆掉了。
短短的缪家塘路上,40多年前还有老杨剃头店、水果店等市井人家。只是历经风霜,很多老房子都已经被拆掉了,目前只剩下北侧一半房子还保留着原汁原味。如今的缪家塘路已被辟为渔港风情一条街,踏着充满年代感的石板路,游客可以信步走在小巷深处,但昔日沈家门渔港的市井风情似乎已经非常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