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鲁拜集》汉译本:郭沫若译本

标签:
鲁拜集郭沫若文化 |
分类: 鲁拜集议论 |
谈郭沫若译本《鲁拜集》的版本
今天购得今年出版的郭沫若译本《鲁拜集》。
想想出版者还是有点胆量,在如今雾霾般的功利社会里,出这种书籍不大可能赚钱吧。
再想想出版者还是有点胆识,像《鲁拜集》这种经典是不怕没人读的,而郭译本的《鲁拜集》就更不怕没人赏阅。
《鲁拜集》郭译本是译自菲茨杰拉德英译本的中文全译首译本,作为《鲁拜集》汉语全译的领头羊,影响极广,一直起着“先入为主”的作用。喜欢《鲁拜集》的文学爱好者,极大多数是从读郭译本开始的,极大多数是从读郭译本开始爱上《鲁拜集》的,我也是。我最早接触到《鲁拜集》是载于《沫若译诗集》中的“鲁拜集”,该译诗集1937年9月初版于上海建文书局,人民文学出版社则于1956年7月出版第一版。
《鲁拜集》在中国被普遍接受而一路红红火火,郭译着实立下了头功。如今,谈《鲁拜集》必谈郭译本;不谈郭译本,《鲁拜集》就无从谈起。
自从1924年上海泰东书局首先出版郭译本后,便一发不可收也,不仅泰东书局一版再版再再版,而且其它的如上海创造社、光华书局、大光书局等许多出版商相继出版,若把这种状况形容为雨后春笋才够贴切。现在回头已经很难考证,在1949年之前曾有多少出版商出版了郭译本,也无从考证有多少出版商出版了郭译本多少版次与多少次印刷,更不知道总共出版印刷了多少册!
那么1949年之后呢?版本脉络还是比较清晰:
1958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版(第1次印刷4600册);
1978年5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再一版(未刊印刷数量);
2003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一版(第1次印刷11000册);
2009年1月吉林出版集团,第一版(未刊印刷数量);
2013年1月安徽人民出版社,第一版(未刊印刷数量)。
有趣问题之一,1958年的人民文学版把原有的郭沫若“导言”腰斩了,即导言的第一部分“读了《鲁拜集》后之感想”整篇被删,窥见当时“左倾”之端倪。
有趣问题之二,1958年的人民文学版有黑白插图12幅,却没有注明插画作者是谁?——其实是英国艺术家吉尔伯特·詹姆斯1898年的作品。
有趣问题之三,1978年的人民文学版完全是1958年的人民文学版再版,但黑白插图12幅不见了,原有的书尾附录“莪默·伽亚漠”(1955年俄译本之序)一文不见了,可见“文革”遗味尚存。
有趣问题之四,2003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的第一版,完全相同的一个版子同时却出了两个“版本”,仅仅封面设计完全不一样,不知何因所在?
有趣问题之五,2003年的中国社会科学版有彩色插图10幅,也未注明画作者是谁?
有趣问题之六,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版的书后用了一个美国诗人作的“跋”(由王柏华中译)。还附录了一篇菲茨杰拉德的《鲁拜集》英文版“序”,却没有中文译文。
有趣问题之七,2009年的吉林出版集团版,选了杜拉克插图12幅,非常添彩。并且恢复载入了郭沫若原有“导言”的第一部分“读了《鲁拜集》后之感想”。开本为大16开,像A4纸杂志一样大的开本,如此“大”书较为少见。
有趣问题之八,今年刚刚出版的安徽人民出版社版(杜拉克插图本),那就完全是2009年吉林出版集团版的翻版。仔细一查,出品人与出版人有“雷同”都是“周殿富”。开本大概为小16开,比09年的稍微小了一点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