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方的曲艺(两篇)
(2012-08-27 08:04:51)一、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是以「口语说唱」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表演艺术门类。多数以叙事为主、代言为辅,具有「一人多角(即一个演员模拟多种角色)」的特点,或说或唱;少数以代言为主、叙事为辅,分角色拆唱,不同的曲艺品种与其各自产生的地区方言关系密切,曲艺音乐则是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演出时演员人数较少,通常仅一至二三人,使用简单道具。表演形式有坐说、站说、坐唱、站唱、走唱、拆唱、彩唱等。曲本体裁有兼用散文和韵文、全部散文和全部韵文三种。音乐体式有唱曲牌的「联曲体」、唱七字句或十字句的「主曲体」,或综合使用两者。
牌子曲类
以曲牌为基本音乐材料,或单支曲牌反复演唱、或多个曲牌联缀而成,用以说唱故事的曲种。流传于全国各地,如北京单弦牌子曲、山东八角鼓、河南曲子、陕西曲子、兰州鼓子、青海平弦、扬州清曲、江西清音、福建南音、四川清音、湖北小曲、长阳南曲、湖南丝弦、广西文场、东北三省的二人转等。
牌子曲类、曲种是继宋、元「唱转」「诸宫调」及明清俗曲的传统发展而来的。曲牌音乐丰富、数量可观。联缀时所用曲牌数目有多有少,依其唱叙故事的内容和篇幅而定,每个曲种音乐都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和风格。
弹词类
主要流傅于我国南方。演唱者兼奏小三弦或琵琶等乐器,自弹自唱。是明清以来发展颇盛的曲种。如江苏、上海、浙江的苏州弹词,江苏的扬州弹词、启海弹词,浙江的四明南词、绍兴平湖调,福建南词,广东木鱼歌,长沙弹词等。
弹词类曲种的音乐为板腔体结构。唱腔大多旋律性强,细腻优美、清丽委婉、精致流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不少曲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人才辈出、流派份呈。弹词类曲种演出形式多样,传统形式为单档、双档和三人档。
鼓曲类
又称鼓词或大鼓书。主要流传于我国北方,一些南方省市也有流传。鼓曲类曲种历史悠久,与宋代的「鼓子词」有一定的渊源关系。演员自击鼓板演唱,伴奏乐器主要为三弦、四胡、琵琶、扬琴等。如木板大鼓、京韵大鼓、西河大鼓、乐亭大鼓、梅花大鼓、钱片大鼓、京东大鼓、东北大鼓、潞安鼓书、襄垣鼓书、山东大鼓、胶东大鼓、安徽大鼓、景德镇大鼓、河洛大鼓、湖北大鼓等。早期曲目长篇居多,有说有唱、散韵结合,后期曲目多为中短篇,以唱为主或只唱不说。
鼓曲类曲种的音乐为板腔体结构。唱腔以语言为基础,依情走腔,依字行腔,一曲多用,板式变化多样,刚柔并济、韵味浓郁,演员的表演写意传神,雅俗共赏,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琴书类
以扬(洋)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在我国各地都有流传,如四川扬琴,山西的翼城琴书、曲沃琴书,山东琴书,江苏的徐州琴书,安徽琴书,湖北的恩施扬琴,贵州洋琴,云南扬琴等。这类曲种的唱腔有的源于本地民间音乐,有的虽为外地传入却在本土扎根。琴书类唱腔以优美婉转见长,各自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特点。
琴书类曲种音乐的结构既有曲牌联缀,也有曲牌与板腔的混合体。演唱形式有的为一人站唱、有的为双人和多人坐唱,还有的为分角拆唱(清唱)。
道情类
因源于道歌(即道士说唱道情故事)而得名。起源可追溯到唐代《九真》、《承天》等道曲;又因多采用渔鼓、简板为伴奏乐器,故亦叫渔鼓、竹琴或道情渔鼓。流传地域甚广,在我国南北各地流传的此类曲种达几十种。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如淮北道情、晋北道情、长安道情、陇东道情、湖北渔鼓、湖南渔鼓、四川竹琴等。
道情类曲种的唱腔及伴奏音乐相当丰富,大多以一支上下句或四乐句的基本曲调反复演唱,有的还具有了简单的板式变化,也有单曲或曲牌联缀的。初为徒歌声节演唱,近几十年来逐渐引入了二胡、琵琶、钹等乐器,演唱人数也有所增加。
在长期流穿过程中各地道情不断吸收当地民歌、戏曲,与当地方言结合而派生出曲趣各异的唱腔来,但大多体现出很强的吟诵性风格和十分注重唱「情」的特点。
本土小曲类
又称本土小调。其来源一是在本土文化土壤上土生土长的小曲,二是由外地传入但经过与地方文化融合演化为本土小曲,具有本土音乐特色。
本土小曲各曲种不仅数量多,而且涵盖面很广,均以原生形态流传。它们大致可分为时调小曲和民间小曲两大系统。属时调小曲的如北京时调小曲,天津时调,浙江的绍兴平湖调、宁波走书,江苏的宣卷,安徽凤阳花鼓,山东俚曲,陕西、山西、内蒙古的二人台,广东粤曲,四川的南坪弹唱等;属民间小曲的如北京十不闲莲花落,河北沧州木板书,山西方沁州三弦书本、武乡三弦书,上海的子书,江苏无锡小热昏、苏州文书,浙江、绍兴莲花落,安徽的门歌、四句推子,福建的乡曲说唱、竹板歌,湖北的三棒鼓,四川的连厢、车灯,宁夏小曲、宁夏清曲,甘肃的河州贤孝,青海的西宁贤孝等等。
本土小曲各种类,由于产生时间长短不一,艺术发展的程度也不平衡,有的已进入成熟发展阶段,如以广东粤曲为代表,其唱腔音乐已形成多来源和多种表现性能的格局;而有的曲种音乐是由于萌生时间短,基本曲调较单一,但无论是小曲还是民间小曲曲种,都深深扎根于本土文化土壤并拥有当地的基本观众,同群众的联系极为紧密。
少数民族曲艺音乐
我国民族众多,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曲艺音乐因发展历史、地理环境、民族文化、语言声韵、民风民俗的不同而呈现种类繁多、色彩纷呈的特色。如白族大本曲,藏族的格萨尔仲、喇嘛嘛呢、折嘎,蒙古族的乌力格尔、好来宝,维吾满族的达斯坦、库夏克、莱派尔,哈萨克族的克萨、阿依特斯,朝鲜族的盘索裹,壮族的末伦、唱师、卜牙,赫哲族的依玛堪,侗族的君琵琶,苗族的嘎百福、果哈,傣族的甘哈甘派,彝族的甲苏等等。在众多的曲种中,有的历史悠久,具有古老的传统;有的是受汉族或其它民族曲种的影响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曲种。
少数民族的曲艺音乐具有着强烈的地方色彩和群众性、民族性。其中很多曲种是说唱本民族历史故事的,它的唱词往往就是史诗,唱腔吟诵性强,节奏鲜明而平稳,具有返朴归真的凝重色彩和恢宏雄浑的风格;有些曲种源于本民族民间祭祀仪式和巫师活动,同当地的信仰与民俗活动密切相关,其音乐旋律性较强、婉转动听,演唱形式常常是边唱边舞或边唱边奏边表演;还有些曲种说唱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曲调大多由民歌发展而来,这类曲种多抒情优美、含蓄深情;也有一些曲种的唱词为即兴式的赞词、颂词之类,其曲调流畅、活泼,有的富于幽默感,深受本民族人民群众的喜爱。
------------------------------------------------------------------------------------------------------------------------------------------
二、曲艺的类别和曲种全国曲艺种类繁多,有说的,有韵诵的,有坐唱的,有立唱的,有半说半唱的,还有连唱带舞的,各不相同。根据脚本特点、演出形式和音乐曲式,大体上可以归纳成评书、相声、快板、鼓曲、说唱大书等五大类。
评书类
评书特点是只说不唱,由一个演员讲故事。「评」是用评语评论的意思。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评书是「话则本之街谈巷议,事则取其直说明言」。评书一般都用普通话讲述,也有使用地方方言的,如四川评书、湖北评书等。著名的评书表演艺术家连阔如(1902-1971)说书时语重声宏,说表做工自成风格,在评讲方面见识独到,胜人一筹。他擅长的书目有《东汉演义》、《三国演义》等。他生前经常在广播电台播讲,誉满京都,曾有「千家万户听评书,净街净巷连阔如」的赞语。近年来,鞍山市曲艺团中年演员刘兰芳说的评书《岳飞传》,热情真挚地歌颂民族英雄岳飞,无情地鞭挞奸臣秦桧等败类,做到了老书新说,旧书新评,爱听众之昕爱,恨听众之所恨,受到亿万听众的欢迎。一个演员,一块醒木,一把扇子,就产生了"全凭一张口,满台风雷吼"的艺术魅力。
相声类
相声是从民间说笑话发展成的,具有轻松、活泼、滑稽、风趣的特点,又能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和表演,增长群众的知识,满足群众文化娱乐的要求。最常见的形式是一个人说的单口和甲乙二人捧逗争哏的对口。三人以上的群口,已很少有人表演。南方的独角戏(滑稽)、四川的相书都属于这一类。最著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侯宝林,对革新、提高相声艺术很有贡献。他在三十年代曾向著名相声演员朱阔泉、绪德贵等学艺,1939 年在北京首次登台演出。四十多年来,在说、学、逗、唱中,他博采众家之长,擅于学唱京剧和地方戏曲;在语言上力求生动、形象、简练、纯洁;提倡幽默风趣,反对贫嘴聒舌;讲求提高相声艺术的格调。他的代表作有《戏剧杂谈》、《关公战秦琼》、《改行》等。侯宝林1979 年退出了舞台,主要从事相声艺术的研究工作。
快板类
快板包括快板书、对口快板(数来宝)、山东快书、天津快板、竹板书等曲种。它由一两个演员韵诵,演出时用竹板、节子板、铜板(鸳鸯板)击打伴奏。快板原是单纯叙事的,没有故事情节,干板垛字,节奏较快。增添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后,发展成快板书。山东快书则是从竹快板书演变成的,主要说武松的故事。著名的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高元钧,解放前流落江南濒临绝境。解放初期参军后,在部队曲艺工作者的帮助下,致力于快书的整旧创新和普及工作,使快书在广大战士和工农群众中得到较普遍的发展。三十多年来,他和别人合作创作了《一车高梁米》等十几段新曲目,整理了十几段传统节目,并总结了创作和表演经验。1982 年出版的四十万字的《高元钧山东快书选》,反映了这位承前启后的大师在快书艺术改革、创新、普及、提高等方面所起到的开拓作用。
鼓曲类
鼓曲音乐性较强,以演唱曲词为主。曲艺中三分之二的曲种都属这一类。概括一下,又可分成七种:
弹词盛行于我国南方。一般是由两个人弹唱,一人弹三弦,一人弹琵琶,有说有唱,称为双挡。也有一个人自弹自唱的。苏州弹词和扬州弹词,演出形式完全相同,讲究「说噱弹唱」。开书前所唱的「书帽儿」叫「开篇」。苏州弹词在创腔上流派纷呈,各有特色。当前主要的流派有蒋月泉的蒋调、朱雪琴的琴调、徐丽仙的丽调、侯莉君的候调、杨振雄的杨调等。
(2) 大鼓
大鼓流行于华北、东北等地区。一般用三弦伴奏,演员打鼓演唱。也有的不用乐器伴奏,只打鼓演唱。它是黄河流域的产物,盛行于清末,是从民歌小调发展变化来的。北方大鼓最早的一种是犁铧大鼓(即山东大鼓、梨花大鼓),它的曲调唱腔是从鲁北农村中一种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民歌发展成的,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淳朴健康的乡土气息。为什么起名叫「大鼓」呢?这有几种不同说法。一说大鼓是从农民的秧歌发展来的,农民们有时敲着大鼓来引歌、送歌。秧歌鼓本来是很大的,后来参照和尚道土所用的扁鼓,把它改成小鼓了。一说是,从前鼓词,擅演大部头书,如《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等,所以管大部头的鼓词就叫「大鼓书」,简称大鼓。还有一说认为打鼓是为招揽观众,把大家聚集起来,即「打鼓说书」,后被讹传成「大鼓书」。总之,无论怎样解释,大鼓都是从民间土生土长起来的,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全国二十几种大鼓,多按地域起名。如西河大鼓、山东大鼓、京韵大鼓、乐亭大鼓、北板大鼓、京东大鼓、奉调大鼓,以及平谷、唐山、南阳、上党、东北、安徽、河洛、湖北、太原、广西、长沙、江西、胶东、淮南大鼓等。按乐器分有铁片大鼓、木板大鼓、梅花大鼓、梨花大鼓、清音大鼓等。
渔鼓和道情
渔鼓用渔鼓和简板为伴奏乐器,共同特点是以唱为主,以说为辅,有的只唱不说。表演时,用右手手指敲击渔鼓。渔鼓是用八节竹筒,在顶端蒙上羊皮或猪护心皮制成的。传统节目中有很大一部分宣扬道教的出世思想,所以又名「唱道情的」。湖南、湖北、广西、江西、四川等地区都有这个曲种。独唱的较多,也有对唱的。流行在华北地区的河南坠子也是由"道情"与河南民歌融合后,添上坠琴伴奏而发展起来的。
牌子曲
凡采集民歌小调或其他曲牌连缀起来演唱的,都属于牌子曲。这种曲体都是前边有曲头,后边有曲尾,中间加上许多曲牌,创作时按曲牌规格填词。牌子曲在京、津两地也有叫单弦的。河南的大调曲子,甘肃的兰州鼓子,青海的赋子腔,山东的八角鼓,以及四川清音、上海说唱等;都属于这一类。这类曲种音乐性较强,长于抒情和叙事。
琴书
琴书由于主要伴奏乐器是扬琴而得名。扬琴是波斯乐器,流入我国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可以说琴书是一种"洋为中用"的形式。琴书一般是两个人演唱,演唱兼伴奏,一人打扬琴,一人拉坠琴。也有加上古筝或配上软弓子小胡琴的,还有以三弦代替古筝的。山东琴书、徐州琴书大体相同。常德丝弦、四川扬琴、北京琴书等也属此类。杂曲杂曲是从民间小调、劳动号子、货声等发展起来的各种小调小曲。如天津时调,湖北小曲,关中曲子,四川盘子,工鼓锣,小热昏,大广弦等,品种很多。最近几年,各地在音乐演唱上都进行了创作和加工,曲调优美动听。有些地区曾把某些小曲引入音乐范畴。
走唱
走唱边舞边唱,音乐性和动作性都较强。如二人转由一男一女扮作一旦一丑,虽然化妆,却仍以演唱者的身份叙述故事,摹拟角色。演唱时,一人耍扇子,一人耍手绢,边耍边舞边唱。二人转最初是农民的「庄稼耍」,包头的擦粉戴花,穿花衣服拿扇子、手绢儿;扮丑的手持霸王鞭,在平地边扭边唱。此类形式还有「单出头」、「拉场戏」等。湖北的三棒鼓,也属于这一类。
说唱书类
大书就是中、长篇书。表演时连说带唱,说说唱唱。这类曲种如北方的西河大鼓、南方的评弹,很受农民欢迎。从题材上看,北方说唱大书基本都是传统书,如《呼家将》、《薛家将》等。南方说唱大书却创作了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书目,成绩很大。象评弹《真情假意》,通过姐妹俩对爱情的不同态度,歌颂了妹妹崇高美好的心灵,揭露了姐姐丑恶可鄙的灵魂,对青年人应如何对待恋爱、婚姻、生活等问题,是很有启发和教育意义的。它在1982
年文化部主办的"全国曲艺演出观摩大会"上获创作、表演一等奖,并被改编成广播剧、话剧、电视剧演出,风行全国。
曲艺包括的具体艺术品种繁多,根据调查统计,除去历史上曾经出现但是业已消亡的曲种不算,目前仍然存在并活跃于中国民间的曲艺品种,约有400个左右。包括相声、评书、二人转、单弦、大鼓、双簧,还有新疆维吾尔族的热瓦普苛夏克、青海的平弦、内蒙古的乌力格尔与好来宝、西藏的《格萨尔王》说唱、云南白族的大本曲,以及北京琴书、天津时调、山东快书、河南坠子、苏州弹词、扬州评话、湖北大鼓、广东粤曲、四川清音、陕西快板、常德丝弦等等。各地区、各民族,共有和相异的曲种,大至十数个省份、小到一两个县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普及和流布。这些曲种虽然各有各的发展历程,但它们都具有鲜明的民间性、群众性,具有共同的艺术特征。这就使得中国的曲艺不仅成为拥有曲种最多的艺术门类,而且是深深扎根民间具有最广泛群众基础的艺术门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