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夜生活冇得顶:广州歌舞厅春秋

(2012-08-26 12:22:08)

http://s1/mw690/aeae1948xcfd6c8972060&690
- 全国第一个音乐茶座于1980年诞生在广州东方宾馆 -

 

一个五光十色的世界出现在你的面前,一个旋转的世界出现在你的面前,这就是广州市的歌舞厅。
 

今天的广州人,早已习惯了夜的繁华。但三十多年前甚至更早,广州的夜晚却是悄无声息的。

 

那时,工业尚未发展,城市尚未扩张,真正的广州市区只是在现在的越秀区(以前分为东山区和越秀区)。如今热闹的海珠、天河那时还是广袤的农村。入夜时分,大部分地方就变得静悄悄了。

 

让广州人的「夜生活」从家里延伸到户外的,是80年代初出现的「灯光夜市」。那是年轻人的拍拖圣地,也是市民的购物天堂。在人多的地方一般都会有灯光夜市,但西湖路的灯光夜市是「扁鼻佬戴眼镜——冇得顶」,和其他地方比就是让人感觉不一样。

 

到了80年代中期,广州的夜生活开始多元化。除了「灯光夜市」外,还出现了播放「投影」的电影院。虽然那时候的屏幕大概只比现在大学里用来教学的投影屏幕稍大一点,但常常是人满为患。

 

广州最早举办的音乐茶座在东方宾馆,那里可以说是全中国最早有音乐茶座的地方。1980年3月,东方宾馆的花园餐厅开始出现小规模音乐演出,多是外面的歌手来献唱。1981年,宾馆招考了不少歌手、伴奏,专门成立了乐队,在翠园宫餐厅正式推出音乐茶座,听众花钱买上一张票,就可以进来坐在饭桌前听歌,票价内包括了茶座提供的饮料、小食。

 

音乐茶座甫一推出,即在那个舞厅还未兴起的年代引起轰动:每晚,全市各处的年轻人把前厅挤得水泄不通,走廊上经常加位,有时连隔壁的后厅也挤满了人。到了9时30分,方形舞台上小号和鼓声、琴声响起,歌手登台献唱港台流行、民族歌曲。之后,全市乃至全国纷纷模仿兴建这一重新兴起的娱乐场所。1989年,东方宾馆乐队改在了国际会议中心席间助兴。

 

这个歌厅的诞生使「流行歌曲热」迅速由南方蔓延到北国,从沿海向内陆扩展,全国由此掀起了一股不大不小的浪潮——「通俗文化热」。

  

被称为当代全国流行歌曲发源地的广州,其大大小小的歌舞厅走过了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呢?90年代初,广州市共有歌厅45间,歌厅乐队27支;歌厅俗称「音乐茶座」,以欣赏歌曲为主,自娱性跳舞为辅。全市共有舞厅135间,伴舞乐队8支;舞厅是纯跳舞的娱乐场所。这些歌舞厅遍布全市,每晚接待近2万宾客,使广州这个不夜城有了一个文明、高雅、舒适、健康的文化娱乐市场。
  
歌舞厅的诞生是文化开放的产物,卉办歌舞厅也需要一定的开拓精神和勇气。
 

早在1982年,广州市的几家大宾馆、大酒店就根据人们的消费心理和需要,开设营业性舞厅了。当时为了避免出乱子,严格规定只准对外国人、外籍华人、侨胞、港澳同胞开放,并规定每人凭证限购一张票。与此同时,各文娱场所举办的交谊舞会不能公开售票,只能由单位包场。到了1985年,广州市在全国率先把非营业性舞厅全部转为营业性舞厅。

 

http://s7/mw690/aeae1948gd4ddff5aed96&690
- 1985年,广州一家歌舞厅里,老人在跳舞 -

 

当时广州歌舞厅除了东方宾馆之外,出名的还有新光花园酒家、白云宾馆、广州宾馆等等。当年的东方宾馆翠园宫歌厅可谓盛极一时,每晚都是座无虚席。客人在这里可以一边叹住夜茶美点,一边听住歌手唱歌,一边还可以跳舞。饮夜茶听歌跳舞,成为了当时广州人最为时尚和高级的娱乐。当时的歌舞厅绝对是高消费的场所,一般打工仔都很难进去玩。

 

歌舞厅都有驻场的乐队、歌手以及伴舞,演唱的歌曲都是以港台和日本流行歌曲为主,基本上都是模仿,因为听众受落。当时红极一时的歌手有张燕妮、汤莉、李华勇、陈浩光、刘欣如等男女歌手。乐队一般是固定演出,歌手则会一晚走两到三场,那个时候,他们的收入是非常可观的。有些后来出名的音乐人都曾经是广州的歌舞厅摸爬滚打过的,比如王文光、许建强、刘克、捞仔等等。广州的歌舞厅,除开大家娱乐之外,还培育了少有音乐理想的人。当中有歌手、乐手以及创作人。广州的歌舞厅可以说是一个练兵场。  

 

并非所有的歌厅都只是演唱港台歌曲,东方宾馆歌厅早就已经出现「民歌热」了。这个歌厅本来是全国最早的一个流行歌坛,这里港台歌曲的演唱在全国来说是最「热」的,现在反而率先掀起「民歌热」,这确实耐人寻味。东方宾馆歌厅对外简称「东方歌厅」,队长兼指挥王是一个作曲家,立志把东方歌厅办得具有东方特色,他创作了大量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歌曲,并要求演员演唱这些歌曲。事实上,这样做很符合消费者的需求而并非「强加于人」,因为东方歌厅的听众,大多数是住在东方宾馆的华侨和港澳同胞,他们在国外和港澳听流行歌曲听得太多了,想换换口味,要求听中国民歌和艺术歌曲。这些海外归鸿每当听到中国民歌时,就会产生一种亲切感和故乡情,他们称中国民歌是「乡情曲」。

 

广州有各种形式的业余标准舞研究会,其中东山区大塘街文化站在1985年成立的「广州国际标准舞艺术研究会」,就是这许多团体之一。这个研究会的会员已由最初的3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400多人,可以说颇具规模了。每逢周末之夜,会员们就云集到大塘街文化站的舞厅来了,开始交流交谊舞和拉丁舞艺术。楼下舞厅面积有限,他们就动用二楼的文化场所作临时舞厅,互相切磋技艺。后来,他们想出更科学的办法,采用分批、分散、分地点上课的方法进行交流学习,保证教学质量和练习时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广州的歌厅中开始兴起一种自娱自乐的项目,名曰「卡拉OK」。广州的「卡拉OK」歌厅大多是「迷你型」的,也就是小型、华丽、装璜高级、服务周到的场所。一般只配备40至60个座位,过去那种几百个座位的歌厅已不适合消费者的口味了。现在的歌厅不仅场地面积较小,演唱台也小,仅有两三平方米。「卡拉OK」的伴唱方式三年来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是用录音带伴唱的,演唱者愿意唱哪首歌,主持人就播放录有哪首歌的录音带。继而改成用录像机伴唱,演唱者可以模仿荧屏显示出来的歌星演唱动作,看着荧屏里的歌词字幕,随心所欲地演唱一番。

 

1988年广州东方宾馆有了最早一个卡拉OK厅,但只招待外宾而不对市民开放。1989年6月,人民北路的贵都大酒店卡拉OK厅正式对外营业,这算是广州最早的卡拉OK厅。

 

当年,广州市的青年人最热衷去的娱乐场所,莫过于电影院和剧院的「卡拉OK」歌厅了。因为里面的环境并不比大宾馆大酒店的歌厅逊色,但收费却便宜得多,即使在晚上的「黄金时间」,门票也只有25元左右。海珠南方剧院,美华、广州电影院等歌厅令许多着迷的青年人结伴而往,流连忘返。在这些娱乐场所里,五彩缤纷的聚光灯照射在云石桌面上,柔软的沙发任人随意转动;大荧屏彩色电视机和投影屏幕,为演唱者提供了高清晰、大角度的视觉条件。消费者一坐下来,服务员小姐马上端来饮料,递上香巾,送给你甜美的笑容。青年人陆续登台亮相……一些本来不准备唱歌,也情不自禁地上台唱上一首,即使走了调也不会感到难为情。

 

从1991年左右开始,歌舞厅占据了夜晚的大部分娱乐时间,「蹦迪」成为从3岁的孩子到80岁的老人都懂的新词。当时的歌舞厅以跳disco为主,有些歌舞厅还分为下午场和晚场,最出名的要数北京路的「旧台北舞厅」和太平沙的「新台北」。通常这些disco都是下午场可以跳交谊舞,喝喝茶聊聊天,晚上便是热烈地蹦迪。

 

http://s16/mw690/aeae1948gd4de08c3956f&690
- 1995年在沙河涌开办的水边吧,是广州较早的酒吧,它的顾客主要是文化圈内人士 -

 

现在,娱乐的方式多样化了,歌舞厅很早就已经式微,特别是卡拉OK与酒吧的出现,使得歌舞厅几乎绝迹。

 

岁月如流,广州的歌舞厅,留在了不少人美好的回忆当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沪穗美食地图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