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背景下的清明节【散文随笔】

标签:
甘肃李三祥嶓冢山人李三祥天水秦腔研究会文化 |
分类: 散文随笔 |
疫情防控背景下的清明节【散文随笔】
李三祥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每当清明时节到来的时节,头脑中便浮现出古代诗人《丽人行》中这样美好动人的游春场景。诗中所写,是唐代长安城,时令为上巳节。曲江水边踏青丽人之多之众,以及她们仪态娴熟、体态优美、衣着华丽的生活场景。一片清明之气,在杨柳依依的曲江水畔,让人有留恋不尽的诗情画意,陶醉于大唐盛世的繁华。到了宋代,三月三的郊游踏青活动就移到清明节来了。但时光流转,洗不去人世间的欢乐与悲苦,历史变迁,抹不去人生落叶归根的乡愁与怀思。
踪寻着上巳节滋生的源流和文脉,清明时节的祭祖文化,不由人想起了慎终追远,清明扫墓这样一种寄托着人们精神情思的民俗活动。这是一种流淌在民族精神的长河里,随时代节奏而生生不息的传统文脉,一种打上了民间底色和人文烙印的民俗文化。
春风送暖,又逢清明。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又到了我国传统的节日清明节,但今年的清明,却被一场疫情隔离了。在新冠肺炎疫情这一人类面临的灾难面,人们的生活节奏被无情地打乱了,为了保护芸芸众生的生命健康,整个社会运行的步伐,也在经历着一时停摆的考验。突如其来的疫情,无疑是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了危机和风险,也是对一个民族精神和国家治理能力的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考。
在启动疫情联防联控的日子里,当下的居家防疫,已经成了疫情发生区域内,人们生活的一种应急状态。居家上网课,做核酸检测,封控,交通管制,线上会议,出入扫码,购物和出门戴口罩,这些与防疫相关新生的词汇,还有身着红色马甲的志愿者,被防护服包裹着被称为大白的医护人员,这些令人感动的人们,有他们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忙碌和值守,护一座城,防一个村,把责任扛在肩头,把信仰牢记在心,无私地守护着人民的生命安全,维护我们这个社会的安宁与稳定。
正是这样的每一个群体,还有无数默默奉献的人们,在他们身上,让人们在防疫的日子里,感受到了来自人间的温暖,呵护着涌动在每个人心底的那种对美好生活的光明与向往。可恶的疫情,它已经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了安全隐患,也让平常的日子在这一特殊的时段里,按下了停摆键,使原本熙熙攘攘热闹繁华的景象,与人们热爱户外活动的自由天性陷入了一种隔离状态。
河堤边的海棠花开了,城市街道两边人工栽植的绿化树上,樱花也开了,就连地面花坛和草坪上的蒲公英也开了。不什么时候,在藉河河道上,掠水而过的燕子也飞来了。在开阔的河滩上,沿着水流冲展开来的一片弯道处,水面上映入眼帘的十多只飞燕,突然间像是在提醒自己,在这春色满目,草木欣欣向荣的光景里,已经是鸟语花香的仲春时序,如果没有疫情的影响,这里的一切,应该是鸟鸣声声,人影穿梭的热闹场面,但疫情改变了一切。
一年一度春风到,杨柳依依燕归来。此情此景,让人想起了乡下老家的物事。又到了清明时节,对父母的思念,牵动的是自己作为子女的感恩情怀。在这几天的新闻报道间,看到陕西和河南当地的新媒体平台上,提前几天已发布的关注和收看祭祀人文始祖皇帝的消息,自媒体空间,朋友圈里的话题,扑面而来的也都有清明的题材。可见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凭借手机浏览唤起记忆,已经成为了时事和社会民情的重要渠道。在清明时节,以踏青,扫墓这样的方式,表达一种慎终追远、礼敬先祖,弘扬孝道的情怀,以祭奠逝者,悼念先人、缅怀先烈,寄托哀思这样的内容,在传统的习俗中教育后人不忘本,懂得感恩,亦是一种孝文化的呈现方式。
清明节也是一种孝道文化,孝是大德。俗话说“树高千尺,落叶归根”。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清明节祭祀要体现绿色环保、健康文明,防火低碳的时代特色。要树立厚葬不如厚的养的理念,教育人们崇尚孝敬老人和尊老爱老的美德,弘扬孝道文化,平时多关心老人,使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要以文明节俭的方式追忆逝者,寄托哀思。结合当前疫情防控的形势,提倡鲜花献祭、网上祭奠、家庭追思、网上寄语,赋诗、写祭文等现代祭祀方式过一个绿色的清明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