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文王之灵囿 灵台 灵沼辨析

(2012-10-06 14:31:08)
标签:

杂谈

周文王之灵囿 灵台 灵沼辨析

户县    王亚涛

沣河北去,流注渭水。《诗经·雅·灵台》中描写的灵=­灵台及灵沼就分布在沣河中游西岸。三千余年已去,遗迹荡然无存。今阅读史书,结合实际地望,略微辨析,希望窥其一貌。

灵 囿

读《诗经·大雅·灵台》:“王在灵囿,鹿攸伏,  鹿濯濯,白鸟    。”可以看作是在灵=里游猎的描写。毛苌注云:“囿,所以域养禽兽也。天子百里,诸侯四十里。灵者,言文王之有灵德也。灵囿,言道行苑囿也”。《孟子·梁惠文王下》曰:“文王之囿,方圆七十里,刍荛者往焉,稚兔者往焉,与民同其利,民以为小也。”以上记述使我们能对灵囿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先就“灵”字而言,据康殷先生《文字源流浅说》第571页释例:“灵,从龟。殷代领主迷信龟卜,奉龟为神灵——把龟当作能知神‘帝’意的灵物,故从龟,”用“灵”字,正是文王受命于天思想的反映。古代人敬天畏鬼神,以此使役使广大民众耗费巨大物力修建灵=、灵台及灵沼的活动成为奉天命而合理化,显示出与纣王修鹿台的不同,并不是毛%所说的文王有灵德的体现。

《文字源流浅说》地335页释例:“囿,是一所草木繁荣,四周有围墙的苑囿的俯视图。”《说文解字》解释囿是苑有墙也,曰禽兽有囿。通过解释可以看出,灵囿是一所承天命尊神意所修建的一出林木茂密,杂草丛生,水源丰富,禽兽众多的王家动物园兼植物园,并有墙以圈之。

作为灵囿,据《周礼·地官·囿人》载:“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胥八人,徒十八人。”从这个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已经有了管理园囿事物和饲养鸟兽的人员,并且有了园艺工匠。当时对园艺的管理已经有了一定的制度。说明=是人喂养禽兽的地方,是今天的动物饲养场,动物园和狩猎场的混合体,兼有为国王贵族提供肉食、观赏游览和打猎娱乐三种功能。同时,“刍荛者往焉,稚兔者往焉,与民同之。”也就说明准许百姓割草打柴。其实,我们仔细考虑一下,丰京离灵囿不远,丰京城里所需的牧草、柴薪应该主要采自这里。所以不仅供民众,也供贵族王室“刍荛”之需,这也是其能之一。另外,从后世的上林苑来看,灵=也可以作为一个练兵场所,在游猎的同时,进行军事演习。

因此,其范围孟子认为方七十里。以当时文王作为商朝西伯侯的身份地位,取中值,低于天子,高于诸侯,暗含了周族的强大。据《三辅黄图·卷四》载“周灵囿,文王囿也。……z在长安县西四十二里。”《左传》注:“周之故台。在今户现东五里有丰宫,又东二十五里有灵囿,囿中有台”。元人骆天骧《类编长安志》记载在“在长安县五十里有沣水西。”《陕西园林史》第17页写道:“文王之=选址在长安西四十二里处,跨长安、户县之境,方70里,基本保持了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显然是对以上学说的总结。

何清谷先生《三辅黄图校注》一书中,认为灵囿遗址在今长安县沣河西岸,中心在今长安县灵沼乡一带。但具体有多大范围并没有描述。今按历史资料结合实际地望看,灵囿应在沣河和新河及其支流苍龙河之间,是一所依原有地势取法自然的以游猎为主的苑囿。应包围着当时的丰京,但主要在丰京以南。丰京遗址位于今天长安区的客省庄,张家坡以南,西王村(新旺村),冯村以北,东依丰河,西界灵沼河。《三辅黄图校注》中有《汉代长安八水示意图》插图(第378与第379页之间),标示在古代新河流注沣河的。这样就能初步确定新河与沣河的交汇处为灵=北界。东西应以沣河、新河自然南北流向为界。最关键的南界应定在何处?据民间流传和地名来看,户县秦渡镇有阎、薛、李、刘四个花园村,旧传为文王灵=之南畔,不可信。孟子认为方七十里,沣河和新河及其支流苍龙河之间基本是一个长方形区域,沣河在秦渡镇东门外处,西距牛东村新河的支流苍龙河约11里,就此若定灵=东西宽11里,按方七十里,另一南北距离应为24里,从西王村,冯村向南画,约到户县草堂镇的草庙、城南寨一带,其南有三四里吓唬即黄堆、宋村周代遗址。可是,孟子时代距周初也七百余年,所以孟子的话也值得商榷。如果参照秦汉时的上林苑依山为界,临水为畔,及唐人徐元弼《领囿赋》中:“遥萦林麓之表,远报川原之秀”,以为南界应到南山,符合取法自然的原则。

灵囿是最早的一所依山为界,临水为畔的动物园和植物园,后之上林苑就是仿其扩大而来。它的功能以游猎为主,兼XX、练兵之需。灵囿还包括灵台和灵沼。

 

灵 台

《诗经·大雅·灵台》:“经使灵验,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克之。经史勿亟,庶民子来。”反映了修筑百姓乐为文王修筑灵台的盛况。《三辅黄图·卷五》载:“周文王灵台,在长安西北四十里。诗序曰:‘灵台,民始附也。文王受命,而人乐其有灵德,以及鸟兽昆虫焉。’郑玄注云:‘天子有灵台者,所以观祲象、察氛祥也。文王受命而作邑于丰,立灵台。’”可以看出灵台事灵囿中的主要高台建筑物,其功能观天象,察吉凶。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其环境功能突显,登台寮望,远离秦岭之雄、近听沣河之涛,观灵沼之白鸟游鱼,灵囿一片风光尽收眼底。同时还兼制定律历、于民施教、动员战争占卜大事、庆祝大典、会盟诸侯等多种功能。

灵台建在沣水西岸。《左岸》注:“周之故台。在今户县东五里有丰宫,又东二十五里有灵囿,囿中有台”。人们多以今长安区灵沼乡阿底村东南约1公里处的古平等寺为灵台之旧迹。而平等寺地处高台之上,紧邻沣河,四周而望一片孤高,符合史书记载之灵台为文王发动奴隶修建的高台建筑物。《类编长安志》引《括地志》曰:“今悉无复处所,唯灵台孤立”。所以徐元弼《灵囿赋》中有“台靡遗于层构”之句。刘向《新序·杂事第五》记载:周文王作灵台及为池沼,掘地得死人之骨,吏以闻于文王。文王曰:“更葬之。”吏曰:“此无主矣。”文王曰:“有天下,天下之主也,有一国者,一国之主也。寡人固其主,又安求主?”遂令吏以衣棺更葬之。天下闻之,皆曰:“文王贤矣,泽及枯骨,又况于人乎?”或得宝以危国,文王得朽骨,以喻其意,而天下归心焉。唐代白行简作《文王葬枯骨赋》以表其事感其德。据明国二十年《重修户县志·卷九·古迹》载秦渡镇北门外的枯骨冢,传为文王更葬枯骨之处。如以此看来,枯骨冢应离灵台不远,而实际上平等寺据秦渡镇也就是1公里。若传闻可信,则阿底村的古平等寺应为周之灵台故址。灵台的大小在以后的记载中都以《三辅黄图》“高二丈,周以百二十步。”若按汉制合金折算,应高6米周长165.6米,这是千年以后的风貌,在当时可能实际数据比这还要大。

 

灵 沼

《诗经·大雅·灵台》:“王在灵沼,于牣鱼跃。”灵沼事观景池,更事王家渔猎区。《周礼》中有渔人和鳖人,管理灵沼,并供祭祀、宴请等所需之水产品。其中不仅有鱼类,还有鳖龟类。灵沼引沣水以注之。《三辅黄图》载“周文王灵沼,在长安西三十里。”陈直曰:“灵沼遗址在今长安安海子村,与户县小丰村北边相连接。”何清谷先生进一步指出:“在今长安县西部沣河西岸的柳林庄、董村、海子村南接小丰村(属长安县),有一片较大的洼地,面积约三平方公里,当地村民俗称这片洼地为‘海子’。”何先生指出小丰村属于长安,而其所提到的董村则属于户县苍游乡管辖,不归长安。另外,刘向《新序》云:“周文王做灵台及为池沼”,说明灵台堆高取土而成池沼,灵沼应该在灵台之下。

据《类编长安志》中:“按旧图记:‘在长安城西四十里沣水之西,今真花X北。’今为水泊X事石磨,在过去多设在水边,靠水利带动。因此结合户县地图看,在真花X东南的不远处,还有一处X叫谷子X,据明嘉靖二十三年所刻的《创建太平小河石桥记》(碑在今秦渡镇西谷子X村)“国子X者,花(缺二字)二乡(缺一字)此水子村落西南而北行平时清浅露沙,——值秋涝,山水泛滥。”说明该处是地势低,小河遇涝而泛滥。过去,该村以编制芦席闻名四乡,多有芦苇生长。而过去这一带的小河流多有变动,所以灵沼有可能是诸河流变动后旧河道相连扩大而成。文王修灵台取土成池,更应看做是文王凿渠引沣河以 济灵沼。因而文王之灵沼笔今天参寻的面积更应在扩大。余以为灵沼范围,在户县境从董村略向北经文艺村,抵真花X,东南折过显落村、X师坡、谷子X、四花园村,进长安区,经邱家庄、阿底村灵台下,沣水来济,在北回过小丰村,归并海子村这样一个范围里。其北在郿坞岭(郿坞岭在先秦似曾为渭河之南岸)下。灵沼也成为灵沼河的源头。另外,就先秦遗址分布来看,秦渡镇的待诏村、牛东村及千王村、X沱村遗址正好处于其外围。

户县懂村城门石额《灵沼真境》石原在村小学,最近被盗,旧有文王庙已毁。清王士祯《池北偶谈》1249页:“(台)傍有灵沼,周数十倾,沼中产黄莲花,然不常见,花盛,则县士人多科甲者”,故:“灵沼瑞莲”成为甘亭(户县)十二景之一。可备一说以待查考。

灵囿、灵台及灵沼,以沣河之西的森林、草丛和有利地形为基础,稍加雕凿,具有粗犷、豪放、野趣之特色。其中山水交融,高台雄起,鱼跃鸟飞,鹿鸣兔走,草帽林密,追求以自然美为主,达到自然与人文相和谐,使其在我国园林发展史上具有着奠基和开创的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写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