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工具箱的使用——章鼎儿
(2013-10-25 08:02:13)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随笔 |
小学科学教学工具箱的使用——章鼎儿
一、科学教学工具箱简介
摘抄:由杭州新地科教器材有限公司设计生产。
二、科学教学工具箱的意义
摘抄:在一个仓库一样的大房间里,我们见到了美国新一轮的科学教材——看到的不是一本一本的教科书,而是一排排铁架子上摆放着的一个一个的大箱子。一屋子的科学教学工具箱就是他们的一套“教材”。打开箱子看看是什么,里面是各种探究活动的材料,还有供孩子记录用的纸和给孩子阅读的参考资料。参考资料还是活页的,就没有成一本书样子的东西。这才知道,美国的科学教材已经从教科书的形式改革发展成为科学探究活动材料组合——教学工具箱的形式了。
美国的科学老师会制订一个详细的学期教学计划,有一个叫资源中心的机构,将会按各个学校报来的计划,准时把科学教学工具箱送到学校里,供科学教师使用。……资源中心有专人负责检查,损坏的修理,消耗的补充,重新恢复成一个完整的教学工具箱,等到第二个学校需要时就送过去。
体会:据说现在杭州上城区已经这样做,真是让人羡慕嫉妒恨!受传统的观念影响,大多数人认为语文、数学老师的任务重,课时数要少点,而科学和其他的课,课时数则要多一些。这是严重的学科歧视!我一直在强调,如果大家都认真的话,上科学课是最辛苦最累的。许多兼职老师,上了一年的科学课后,都拒绝再上科学,还有兼过科学的领导,现在都对科学课谈虎变色,因为他们都真正体会到科学的滋味。上科学课,最麻烦的一点就是实验器材的准备。目前,许多地方都没有具备这样的条件,这就要求我们课任老师到处出击寻找材料,积极争取学校的支持订全教学工具箱和学具,还有就是善于收集和保存。
摘抄:在我们的科学课中,教学工具箱或者说科学课探究活动材料的重要性,可以用这样的对话来概括:
——有教科书,没有科学探究材料,能上课吗?
回答:这是无法上课的。
——有材料,没有教科书,能上课吗?
回答:能上的。还能上出好课。
这就是探究活动材料的意义,也就是工具箱的意义。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科学探究活动材料的重要性已经超过教科书了。
体会:这个对话很有意思。教科书重要不重要?当然重要,由许多专家和优秀教师一起编写的教材,是我们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其实这也说明了教材的重要性。而现在,章老师提出探究材料比教科书更重要,当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给当今的小学科学教学指出了一个明确的方向,那就是以有结构的材料来开展有效教学。联想到那么不准备器材、不做实验的科学老师,我觉得,无论你学生的书面考试成绩怎么好,你都没有资格说自己会上科学课。
摘抄:过去,我们一说科学教材,就是指科学教科书,这是小概念的教材。现在,我们说的“科学教材”,是包括科学教科书、科学教学工具箱(也就是科学探究用的材料)、科学教师用书、图片库、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等在内的一整套东西。这就是一套大概念的教材。教材教材,不要停留在一本教科书的时代,今天的科学课需要一整套东西合起来才配称为教材。
体会:关于教材的概念,我们一直是等同于教科书,而现在章老师的观点,让我们对教材有了重新的定义,那就是教学相关的各种器材的总和。根据这一定义,我们现在学校对教材的投入和支持是明显不够,实验器材不够,缺乏资料和课件,在这样的客观现实下开展科学教学工作,我们的艰辛自不用说。不过,既然我们都知道,我们在做的是很有意义的工作,那就尽心去做,尽量做好。
三、了解科学教学工具箱的几个结构关系
摘抄:早年,我还在学校上自然课时,上完课了,下课了,总是有孩子追着我:“老师,给我一块磁铁吧!”“学校的磁铁怎么能给你呢?”“卖给我吧!”“学校的磁铁怎么能卖给你?”孩子很失望。最后,做老师的不忍心了:“借给你一块吧。”
不能小看学具的意义。学生在课堂上用放大镜观察的是教师预设的一堆材料,学生在课堂外,用自己的放大镜观察的是什么?有可能是整个世界——孩子的那个“世界”。
体会:之所以摘录这段话,是因为我也有这样的经历,而且不是一两次。提出这样要求的学生,往往不是科学考试成绩最好的,但绝对是对科学最有兴趣的,他们在课堂上活泼好动,在课外也总是有许多稀奇的问题。说实话,对他们我没有给予足够的引导和帮助,现在想想很是愧疚,不知道他们现在是不是还保留着那股探究的欲望?
摘抄:比如说“滑轮”,学校实验室大多配备有关教学实验用的滑轮,工具箱里就没有配这种滑轮。工具箱里配备的是实际生活、生产中使用的滑轮。……我们还可以设想一下,在校园里找一个适当的地方安上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提升一个很重的物体,甚至让孩子们把老师吊升到空中去,那会一个怎样的情景,会把这样的课刻印在一辈子都忘不了的记忆中吧。
许多科学概念的形成是需要亲身体验和经历作基础的。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学习者的体验与经历常常被忽视,感性认识的基础是十分薄弱的。所以我们期望用这样的活动去补充这个薄弱的环节。
体会:科学实验,不应该是局限于课堂上,更应该和生活实践相结合,给学生亲身的体验和感受,若能对学生产生震憾和冲击,那效果就更好了。把我们的科学探究活动做大、做实,在这一点上特级教师徐闻音最为突出,他上《螺壳》一课,把几吨沙子搬进了课堂,让学生在沙滩上快乐玩耍,这样的气魄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在上《拱形的力量》一课时,我用了和书上西瓜拱类似的木制拱形桥,几个学生站在上面安然无恙,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体会:用材料来控制课堂,效果相当好,是章老师常用的伎俩。准备好探究材料,什么时候提供,怎样提供,活动结束后怎样整理,如果把这些问题都思考到位并落实,那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