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数学中低段主题图的有效运用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2017-03-10 06:31:34)
分类: 小学数学中低段主题图有效应用

一、研究背景

新课程实施以来,主题图成为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以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已经成为数学课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然而,教师对主题图的内涵理解不深,功能价值定位不够,停留在表面与浅层上,不能正确把握、合理利用,缺乏有效开发与深加工,使得主题图失去其应有的数学价值。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对主题图的丰富内涵有正确理解和把握的更高要求。基于上述思考,我提出了对本课题的研究。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近几年,国内稀少有专门对主题图的研究著作,网上也只有零散的相关的文章,主要强调主题图正确使用与创造性运用,充分发挥其真正的价值。我的研究区别于其他研究主要在于以情境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儿童心理学相关理论为理论支架,通过行动研究方法,辅之调查法、文献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从小学数学主题图的类型研究、每种类型主题图的运用的策略研究、小学数学主题图的开发策略研究等角度入手进行小学数学中低段主题图有效运用策略研究。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增强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水平,以研促教,使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得到提高。此外,在富有创意的主题图文化氛围中,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主题图,从数学的角度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三、研究内容、方法

(一)研究内容

1、小学数学主题图的类型研究。对新课标人教版教材主题图类型进行梳理,根据主题图的范围、内容等进行分类。从呈现范围的大小可以分为单元主题图和课时主题图;从主题图反映的内容可以分成生活、自然情境、活动操作、数学认知,童话故事。    

2、每种类型主题图运用的策略研究。教师根据每种类型主题图的特点,并结合不同年级学情、课程特点,最大化发挥主题图的作用,使教师有效地运用主题图,学生有效地用数学眼光观察主题图,从数学的角度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小学数学主题图开发策略研究。在深入理解主题图内涵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其所隐含的数学功能及人文价值,创造性地使用主题图并合理地进行调整、补充及开发。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以课堂实践研究方法为主,辅之调查法、个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 

1、个案研究法:选取每种类型典型案例,深入细致地分析,揭示普遍性规律。

2、实践研究法:深钻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科学运用主题图。  

3、经验总结法:深入课堂,不断实践、反思、补充、完善,对研究成果和经验进行整理、归纳、提炼和总结,形成具有一定价值的研究成果。  

4、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交谈等形式,了解中低段师生运用“主题图”的现状及课题实施过程中反映的共性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四、研究过程

本课题从开题以来,经历了课题的准备阶段课题的实施阶段(20162月至201611月),同时课题将于本学期结题。在这期间我开展了扎实有效的研究,具体如下:

1、

准备阶段(2016年2月下旬至2016月4月下旬):

确定研究课题,拟定研究方案,学习有关理论,明确研究该课题的目的,了解所选课题的意义和价值。    

2、

实施阶段(2016年7月下旬至2016年11月下旬):

1)、学习有关理论,认真研读新课标教材,在深入理解和把握主题图的内涵的基础上,对新课标教材主题图类型进行梳理。

2)、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了解本校师生运用“主题图”的现状及课题实施过程中反映的共性问题。

3)、进行课堂实践,听中、低段不同年级的同一类型主题图的观摩课,在本班进行实践教学并撰写相关案例。

4)、对记录进行归类整理,总结经验,组织课题研究的阶段小结,根据实践情况,进一步修改、调整方案。

5)、进行课例研究,提炼出小学数学主题图内涵解读策略,及运用、开发策略。   

3、总结阶段(2016年12月)

根据研究内容,收集、整理、归类材料,综合研究材料,提炼升华,形成基本理论,撰写“小学数学中低段主题图有效运用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报告和论文。

、研究结果

新课程实施以来,主题图成为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以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设计,富有儿童情趣和丰富的现实意义,充满时代气息,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已经成为数学课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这些主题图能否发挥作用,还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合理开发使用,

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实现高效的数学课堂。下面就结合我校教师的教学实践来谈一谈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主题图合理利用”方面的几点做法。


1、依托生活,亲近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同时,生活中离开了数学,那将是一个空洞虚无的世界。因而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与身边的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


  例如在教学《秋天的数学》这一课时,教师把学生领到操场实地组织活动。通过学生好奇的双眼来观察校园,在生活中认识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圆满完成了整节课的学习任务。这样就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而且离得很近,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亲切感,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2、化静为动,分层呈现


  只有主题图的展示,没有学生的亲自参与,学生获得的知识就比较模糊,不够深刻,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实践体验,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才可能使所有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作为教师,我们可根据实际情况用多媒体、游戏表演、逐个出示等形式把主题图所提供的内容动态化,通过主题图的分层展示,使学生在充分理解图意的过程中,经历主题图所描述的全过程,获得广泛体验。


例如“8、7、6加几”,教材中例题和练习中的习题一共是4幅主题图,画面选取了学生最喜欢的小动物的形象,生动逼真,趣味盎然,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很喜欢。但教材上的画面是静态的,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学本课时,我们灵活地运用了这些插图,把它做成课件,变静态为动态,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大自然动物园”的整体情境,以师生一起到“大自然动物园”中游玩的形式引导学生走进情境中,再根据教学内容依次拉近“兔子的乐园”、“鸟的天堂”、“鸡的世界”、“鱼儿的天地”,让学生逐一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最后以解决“大自然动物园”的管理员---书爷爷带来的两道题为这次游玩画上圆满的句号。这种形式深深吸引了学生,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如果直接拿出主题图,学生就看不懂其中变化过程。化静为动,分层展示,再让学生观察静止画面,想象里面的动画过程,为学生的探索过程提供思维表象,学生不仅能轻而易举地明白这幅主题图的内在含义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动手操作,促进建构


  动手操作是启迪学生积极思考,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其实质是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因此,动手操作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结论,还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在教学时老师要能根据教学内容组织相应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操作、比较、推理、交流等实践活动,主动学习数学知识。


  例如:第一册32页《认识物体和图形》出示的是鞋盒、粉笔盒、魔方、易拉罐等学生熟悉的实物作为主题图,目的是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引出四种立体图形。在教学中,我们将它设计成了五个动手操作的活动环节,活动一:玩一玩、摸一摸自己搜集不同的物品,它们各有什么不同地方,把你的发现记在脑子里,等会儿说给组上小朋友听;活动二:比一比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不同?活动三:滚一滚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看哪个先到底?活动四:搭一搭各种图形,你搭得是什么?活动五:这些小动物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


4、再现童话,自由表达


 低年级学生由于受阅读能力的限制,在学习之前,最感兴趣的是文中色彩鲜艳、可爱有趣的的“主题图”。他们凭借图片感知人物形象,再现童话的场景,了解故事的梗概。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主题图”这一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再现童话中的意境,让他们自由表达创编童话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完整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人教版第一册“0的认识课件逐一展示“小猴吃桃”主题图,盘里有几个桃子,可以用什么数字来表示,(动画演示小猴吃桃。)现在盘里还有几个桃子,又可以用什么数字来表示?(动画继续演示小猴吃桃。)小猴可喜欢吃桃了,一下子就吃完了,还可以用什么数字来表示?教师借助主题图,把观察,理解及完整的语言表述有机结合起来,轻松愉悦地引领学生进入童话的情景中。


5、游戏互动,演绎情境


  童话故事富有情趣,通过肢体扮演、参与体验,既可以满足儿童游戏的自然天性又可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的实际用途。借助“主题图”用“玩”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学之间相互合作、表演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童话世界,融入了童话之中,成了童话中的一员,体验到了童话数学之美,这种体验是一般的接受式学习活动所不能达到的。


  如:在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学“100以内数的顺序及大小的比较”时,设计小蜜蜂和我们一同学习,课中表现突出的小朋友奖励他蜜蜂头饰,玩“送小蜜蜂回家”的游戏。学生一个个兴高采烈,利用所学的知识思考:哪是“大于60的数”的家?哪是“小于60的数”的家?特别一只数据是60的小蜜蜂,不知该进那个家,他的家在哪呢?学生在争论中加深了对数的大小的认识。在低年级通过游戏的形式演绎情境,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地融入了童话之中,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面广,思维得以激活。


6、挖掘信息,渗透思想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要结合有关知识的学习、向小学生渗透集合、函数、统计等数学思想。教材大量采用直观形象的集合图。对应图等向学生渗透现代数学思想。在渗透这些思想方法时,不能出现抽象的定义、名称,而只能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图形的观察,感受到这些现代数学的思想方法。如在教学第一册准备课的“开学图”时,可先指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画面,有序、完整地说出整个插图所表达的意思。使原本相对信息容量大的主题图,转化成相对信息量单一利于学生理解的“分解内容”,引导学生通过数数,渗透自然数的概念。


主题图除了其数学知识教育功能外,编者还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利用图的形式,渗透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利用主题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主题图教育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如“8、9的认识”这一课题中的主题图给学生呈现一幅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生动画面,其内容有人、花、树、黑板上的字等。画面除了提供书数外,还明显地反映了环保的主题。

、结束语

       


主题图是指以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形式来呈现学习内容,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资源。但一些不相关的信息以及教师对主题图的认知水平等因素会影响学生学习新知。开展小学小学数学中低段主题图的有效运用策略研究的宗旨是使学生有目的地学习,使学生乐于学习,使学生能独创性地学习对所学习的内容能展开独立思考,进行多向思维创造性地用所学到的内容去适应新的情况,探索新的问题。在此次课题的引领下,我的数学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在欣喜的同时我清醒地看到许多亟待改进的不足之处和不少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


1、课题研究中的力度、层次和水平不均衡,少数研究主题有蜻蜓点水、走过场的倾向。教师教学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有待提高。


2、理论素养的欠缺、研究力量的薄弱以及与外界信息交流的不够,直接影响着课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3、由于研究的时间比较短,深入的不够,取得的成果不突出,结题后我还将进行深入研究,以求取得更好的效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