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低段主题图有效运用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
(2017-03-08 05:29:49)分类: 小学数学中低段主题图有效应用 |
一、 课题研究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背景
新课程实施以来,主题图成为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以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已经成为数学课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然而,教师对主题图的内涵理解不深,功能价值定位不够,停留在表面与浅层上,不能正确把握、合理利用,缺乏有效开发与深加工,使得主题图失去其应有的数学价值。从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我们教师存在着机械使用主题图,将它简单定位只起到“敲门砖”作用、或简单照做、或模式固定。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主题图的功能研究。运用主题图会产生什么效果?不用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教学效果?
2、主题图的运用研究。同样的一幅主题图,运用的方法、技巧不一样,会产生什么不同的后果?
3、主题图的创造性的使用。有的主题图对有的地区的学生来讲不适合,怎么办?不照搬书本,创造性的设计主题图,更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增进学生对数学的探究欲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二、课题研究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增强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水平,以研促教,使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得到提高。此外,在富有创意的主题图文化氛围中,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主题图,从数学的角度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三、课题解读与理论依据
(一) 课题解读
主题图作为一种生活情景形式呈现学习素材,富有儿童情趣和现实意义,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使学生完成“现实情境—数学问题—数学模型—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学习过程。如何有效的、创造性的运用主题图,深入挖掘主题图的教学资源、发挥其主题图的功能,为课堂教学服务,这是一种文化。本课题所涉及到的概念,作如下界定:
1、主题情境图是指能反映数学课中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的、带着浓浓的生活情境的图画。 它是数学教材的一大特色,体现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的基本理念。主题图往往是寓知识、思想、情感于一体的图画,贴近生活,有人物、有情节,色彩鲜艳,主题鲜明,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2、主题情景图的有效运用:注重在吃透、尊重的教材基础上的,深入挖掘教材主题图中蕴含着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对不同主题情境图进行选择、加工、不断重组,从而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趣味性。
(二)理论依据
1、情境学习理论。情境学习强调在知识实际应用的真实情境中呈现知识,把学与用结合起来。在情境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真实或逼真的活动中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能促进有意义学习,而且有助于数学知识向真实生活情景的迁移。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在这个建构活动中,情境对学生的学习尤为重要,主题图总是一个情境的再现。主题图中的情境是生活与数学的桥梁,是数学的发现与运用的载体。
3、儿童心理学相关理论。从心理学观点来看,儿童认识事物是从感知开始的,然后形成表象,由表象逐步发展到抽象。主题图来源于现实世界,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在熟知的环境作用下,更容易将自己的情感移入所感知的对象中去,促使他们以更高的情绪自主学习。
四、研究目标
本课题是为了更加深入研究小学数学中低段主题图在课堂教学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旨在通过教学实践中的运用,研究如何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训练他们数学的思维方式,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以及增强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水平,以研促教,使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得到提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试图达到以下目标:
(1)、改变以往的缺乏生活应用意识、趣味性的数学课堂教学方式,建立目标明确,操作有效的情境化、生活化、趣味化的数学课堂教学方式,开辟一条新的数学课堂教学途径,并促进数学教育。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知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进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增强对数学知识的运用意识。
(2)、在富有创意的主题图文化的氛围中,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主题图,从数学的角度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进行数学交流。
(3)、结合主题图,进行德育思想教育。比如热爱自然、爱劳动、保护树木、美化生活、合理安排时间等等。
五、研究内容
1、小学数学主题图的类型研究。对现有教材主题图类型进行梳理,根据主题图的范围、内容等进行分类。如:从呈现范围的大小可以分为单元主题图和课时主题图;从主题图反映的内容可以分成生活情境、活动操作、数学认知、童话故事。
2、每种类型主题图运用的策略研究。教师根据每种类型主题图的特点,并结合不同年级学情、课程特点,最大化发挥主题图的作用,使教师有效地运用主题图,学生有效地用数学眼光观察主题图,从数学的角度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小学数学主题图开发策略研究。在深入理解主题图内涵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其所隐含的数学功能及人文价值,创造性地使用主题图并合理地进行调整、补充及开发。
六、研究方法和进度
(一)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以课堂实践研究方法为主,辅之调查法、个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
1、个案研究法:选取每种类型典型案例,深入细致地分析,揭示普遍性规律。
2、实践研究法:深钻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科学运用主题图。
3、经验总结法:深入课堂,不断实践、反思、补充、完善,对研究成果和经验进行整理、归纳、提炼和总结,形成具有一定价值的研究成果。
4、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交谈等形式,了解中低段师生运用“主题图”的现状及课题实施过程中反映的共性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二)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6年2月下旬至2016月4月下旬):
2、实施阶段(2016年7月下旬至2016年11月下旬):
(1)、学习有关理论,认真研读新课标教材,在深入理解和把握主题图的内涵的基础上,对新课标教材主题图类型进行梳理。
(2)、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了解本校师生运用“主题图”的现状及课题实施过程中反映的共性问题。
(3)、进行课堂实践,听中低段不同年级的同一类型主题图的观摩课,在本班进行实践教学并撰写相关案例。
(4)、对记录进行归类整理,总结经验,组织课题研究的阶段小结,根据实践情况,进一步修改、调整方案。
(5)、进行课例研究,提炼出小学数学主题图内涵解读策略,及运用、开发策略。
3、总结阶段(2016年12月)
七、课题研究的保证措施
1.本课题的研究是科学的、必要的。有的教师为了课堂气氛的看上去活跃,大量运用主题图,或者花大量时间在主题图上。运用主题图并不是为了课堂的热闹,只有能真正引发学生数学思考的主题图才是好的主题图。而且有的学生学了数学不知道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本课题是科学而必要的。
2.本课题具有可操作性。对本课题研究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及作了较为具体的操作构思。为搞好课题研究,邀请学校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指导课题研究,帮助拟定方案,同时,结合教学第一线的实地经验,对教育工作有热情、富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其他教师以前相关的研究经验,也为本课题的完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时间方面,除正常的课堂教学外,我校不定期组织教研组活动,我利用教研活动机会对主题图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出,相互交流讨论。
八、预期研究成果
1.研究报告与论文。
2、小学数学主题图文化的课堂教学实录与照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