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促进幼儿情商发展的研究》阶段性报告
(2017-10-27 10:27:11)分类: 十二五课题 |
家园共育促进幼儿情商发展的研究
阶段性报告
延川县城关幼儿园课题组
一、选题的意义、价值和理论支持
(一)情商概念的提出
虽然幼儿园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现代的幼儿园教育在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在教育体制深入改革的现在,要加强对幼儿园教育现状的分析,找到幼儿园教育的缺陷。本人将我国幼儿园教育现存问题总结如下:
1、幼儿园教育理念存在广泛错误
幼儿园教育理念的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第一是幼儿园的教育理念,第二是学生家长的教育理念。首先,一些幼儿园存在严重错误的教育理念,它们将幼儿的智力开发与智力教育作为教育活动的唯一目标,认为将知识传输给幼儿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任务。中国人传统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逼近我国幼儿园教育向畸形发展。对于家长来说,具有双语教学水平的幼儿园,可以对孩子进行专项训练的幼儿园以及传授高超学习方法的幼儿园都是其首先,家长希望孩子尽快成长,尽快成才,但却忽略了对孩子童年生活的准确度。正是因为家长的教育理念错误,我国的许多幼儿过于早熟,但其心智发展并不完全,甚至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
2、幼儿园的教学环境大同小异
就我国幼儿园的教学环境现状来说,大部分幼儿园从学生人身安全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打造了一个人工温室,使孩子从小成为了温室中的花朵。在我国的幼儿园当中,塑胶操场与水泥操场是孩子进行娱乐的主要场所,幼儿园内部的所有设施摆放都以整齐化一为标准。
3、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儿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集体活动,那些表现突出、性格活泼的学生会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一些性格较为内向的儿童很在可能被老师忽略。这些在教学过程中被老师忽略的学生会因没有得到平等的关注而产生自卑心理,性格发展扭曲,这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除此之外,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当中,老师扮演着领导者的身份,为幼儿们安排好一切活动,而幼儿学生在教师的安排下完成老师下达的活动内务。统一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个性被忽略,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受阻。教学形式的单一,使得我国许多幼儿的童年生活单调,同时也丧失了许多自由发展的机会。
1.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寻找理论支撑
理论学习始终贯穿研究的整个过程。以自然的方式融入到幼儿园每天的日常活动中去。基于此,我们认真组织课题组成员,围绕一线教师的观察记录,就观察记录中孩子的行为表现,提出相应的干预策略,寻找理论支撑,有效促进个体发展。
2.以成长档案为载体,丰富教师的记录方式
(1)建立幼儿个体成长档案,为幼儿提供自我展示的舞台。
幼儿“档案”主要是幼儿自己参与提供的各种“文献材料”,其中有幼儿基本信息、照片、作品、点滴进步记录、奖状以及老师的评价结果等。为了丰富“档案”内容,我们利用身边现有的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l
比如,在美工活动中利用各种农作物粘贴各种物体,然后把幼儿作品展示出来,特别优秀的作品还可以拍成照片或画下来作为档案资料保存。
l
比如,小班教育主题“亲亲一家人”,让幼儿带着问题回家找资料,再回园交流、验证,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不仅学会了观察、学会了探索、也学会了通过种种渠道去获取信息。教师利用主题活动,把每位幼儿所做的事、所说的话、观察记录或录制下来,然后分析存档。
l
比如,在大班主题“美丽的春天”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鼓励孩子大胆探索、善于发现问题。教师一旦发现孩子的优点,就要及时给予肯定赞赏,发现问题也要及时加以引导(观察对象:可以定对象,也可以定区域)。像这种活动可采用记录的方式、用拍照的方式,把孩子的优秀美好的一面保留下来。
3.掌握个案研究的方法、要领,在保教工作中熟练运用。
(1)通过研究,制作切合我园实际的幼儿成长档案册,通过摄像摄影、调查分析、作品分析等丰富幼儿个案记录,积累第一手研究资料,让幼儿体验成长的快乐。
(2)通过研究,促使教师更加关注和了解幼儿,学会观察分析、评价幼儿,并实施有效策略,进行干预和指导,进行因材施教,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最大限度促进幼儿发展。
(3)通过研究,增强教师的成果意识,研究能力,引领他们专业成长。
4.个别案例的研究
(1)各班教师选择班级1-2名幼儿作为典型个案,进行某个方面的跟踪记录,分析诊断,干预指导,形成各个个案研究报告。在子课题的选题时,我们尽量选择小角度,容易操作,工作量适宜,如幼儿倾听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幼儿学跳绳个案研究,交往个案的分析与指导等。
(2)个案记录实践研究与促进教师高效教学的打磨实施。
个案记录促进教师对幼儿更深入的了解,如何使目标更加具体,适宜幼儿发展,重点、难点更加明确,准备更充分,促进教学活动组织更适宜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增强师生间的互动性,都是我们具体的研究内容。
(3)开展以磨课为主的个案研究。
期间,开展了以磨课为主的各班、年级组、幼儿园三级园本教研活动,大家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形成了我园磨课的五个步骤:选择内容、推敲教案、说课演练、试教反馈、正式教学。开展情境化、游戏化教学,构建情境催生动力,打造高效课堂模式:创设情境,导入教学,引发期待,催生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发展情境,环环相扣,保持幼儿学习动力,以真情感染,艺术引导,增强幼儿的学习动力;同时巧用细节,调节情绪,延续幼儿的学习动力。
5、交流互动,逐步推进
课题研究期间,教师一起聚焦课题、聚焦研究内容,开展了会议座谈研讨、互入课堂诊断、体验实践、合作交流等活动,不断总结、解决问题,让教师对课题研究有了感性的认识,从中吸取成功经验与失败的教训,扎实推进实践探索,有效开展实验研究活动。
例如,课题组互进课堂,进一步做好教师教学行为的衔接工作。课题组成员先后与香红小学的老师互入课堂观摩教学活动,亲身体验各学段的不同教学模式。活动后,两个学段间,互相诊断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学生评价中存在的不衔接的现象。最后,两个学段的老师,互换身份,通过小学老师组织大班的语言教学活动、幼儿园老师讲一年级语文课,互相体验对方课堂教学活动的真实情况。这样,幼儿园的教师将小学教师好的经验、做法运用于幼儿园教学实践,通过教师自身言语的完美来影响和带动孩子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也给小学教师提出一些儿童化教学的建议,使两个学段真正找到衔接的平衡点。
又如,强调孩子的体验式学习。定期组织大班幼儿走访小学,孩子们怀着对小学的向往和好奇步入小学校园,用自己的眼睛认真寻找着小学和幼儿园生活的差别。当孩子们看到一年级的哥哥姐姐们整齐摆放的学具、端正的坐姿、完整响亮地表达时,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孩子,减少了他们对小学生活的陌生感和神秘感,为其顺利进入小学学习做好了心理铺垫。
四、课题研究的成效和成果
目前,课题研究已进入小结阶段,通过课题研究,教师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得到发展,幼儿园教研管理的水平逐步提高。
一是教师衔接意识得到了不断强化。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不再是盲目的,形成了教学、思考和学习相结合的习惯,逐渐有了主动参与课题研究的意识。教学中,教师既关注孩子知识技能的获得,更注重了孩子的习惯培养。在教师的努力下,孩子们的朗读能力提高了,语言积累丰富了,读写兴趣更浓了。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其他方面的习惯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例如自己整理书包、自己管理值日生等等。
二是教师研究能力得以渐进提高。通过参与研究,增强了教师课堂教学研究氛围,追求浮华、好看的花架子少了,扎扎实实的研究活动多了,并在不断地创新与探索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特色,实现了由“教书型”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化。
三是教师反思和积累的习惯逐步养成。老师们能自觉结合自己研究的课题,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既关注教材对幼儿多方面的教育价值,又关注自己的研究课题,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效率随之提高了。现在,幼儿园的教师能结合课题自觉学习相关的理论文章,搜集相关的案例,并自觉对照理论反思自己的研究实践,不断地纠正偏差,从而保证课题实验更加稳妥有序地开展。
四对孩子而言,由于教师正视了教育教学,孩子们更活泼生动的参与活动,主动性增强了,思维活跃,语言课上妙语连珠,科学活动创新火花时时迸发,参与活动的效果有了明显增强。幼儿具体生长发育记录、幼儿智能的发展情况记录、幼儿操作能力记录及操作成果、反映幼儿语言和认知发展的材料、幼儿艺术活动作品等等。幼儿成长档案是每个幼儿成长经历的写照,也是对每个小朋友成长轨迹的一个完整记录,可以唤起今后他们对幼儿园美好生活的幸福回忆。幼儿成长档案的建立使教育者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幼儿的发展现状,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
课题的一些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进一步解决。
一是在大班学段的研究中,如何解决促进幼儿情商发展与小学整齐划一的常规要求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由于考核教师、评价学生体系不同而造成的不衔接的问题。
二是幼儿园的家长是多层面的,好的习惯在幼儿园形成,更需要在家庭中得以坚持,因此,如何进一步强化交流与沟通,形成有效的家园教育合力,还需深入研究、探讨。